APP下载

感悟生活数学 发展推理意识

2024-11-04施巍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10期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以“解密刘谦春晚魔术”作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构分析、推理验证等活动,剖析刘谦春晚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从而感受魔术之美、数学之美,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关键词】春晚魔术;推理意识;数学原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扑克牌魔术引发了观众的极大惊叹,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烈的解密风潮。基于此,教师可以探讨将“魔术解密”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激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挖掘刘谦春晚魔术背后的数学奥秘,从而感悟数学之美,达到发展学生推理意识的目的。

【课前思考】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为将魔术融入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对魔术进行推理分析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深刻体验到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深层意义,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全新的数学学习视角。

基于此,本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以下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数学中“观察—分析—推理—验证”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经历观察、分析、推理和验证等数学活动,尝试解读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魔术中隐藏的数学奥秘,运用数学逻辑和推理技巧来揭示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

(3)对数学推理产生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实践】

一、视频引入,激发学习热情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2024年央视春晚刘谦带来的精彩魔术表演。每个同学都收到了4张扑克牌,请大家一边观看视频中的操作步骤,一边亲身体验这场魔术的魅力。

教师播放刘谦2024年央视春晚魔术表演视频,学生同步进行操作。

师:在这场魔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奥秘?请你与同桌分享你的思考和见解。

【设计意图】将生活热点事件——刘谦春晚魔术的解密融入数学课堂,旨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解密展开,开展探究活动

1.视频解构,深入解读

师:请分享一下你们对刘谦魔术原理的猜测。

生:能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让众多观众参与这个魔术,肯定不是传统魔术中简单的障眼法。我猜测其中可能融入了数学排列组合的原理,但目前我还没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奥秘。

师:确实如此,这个魔术的奥秘正是数学原理。为了便于大家深入研究,我将刘谦魔术的整个过程整理成了一张解构表(如表1)。请大家参照刚才的表演,仔细思考每一步的操作细节。

(教师利用课件分步认识刘谦魔术的解构过程)

【设计意图】解密魔术并非本内容的核心目标,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尤为重要。魔术解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视频进行解构,让他们跟着视频操作,这有助于对解构表上文本的阅读,为下一步的魔术解密打下“理解”的基础。

2.魔术解密第一阶段

解密魔术时,可先把它“化整为零”,将它分解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包含三步,具体如表2所示。

师:为了便于观察分析,我们用“ABCDabcd”表示撕开后叠在一起的8张牌,其中“A”和“a”这样的两张是从同一张扑克牌上撕下来的,我们称它们为“关联牌”。魔术的第一、二、三步的操作,用字母的排列表示(如表2),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每组“关联牌”中间都间隔了3张牌。

师:继续第二步和第三步。例如:自己的名字是2个字的,第二步拿2张放到最下面,模型变成了CDabcdAB,第三步把最上面的3张牌,插到任意牌中间。仔细观察,第一阶段表演结束,你们有什么发现?自己的名字是3个字的……

生:第1张牌和最后1张牌,是一对“关联牌”!

师:大家肯定有疑问,为什么大家名字的字数不同,拿到下面的牌数也不同,从最上面拿3张牌插入中间后,都会出现首尾的牌是“关联牌”?

师:请你先自己观察分析(或者使用手里的牌尝试),再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想法。

生:我们发现,一开始每组“关联牌”之间都是间隔了3张牌,那么无论上面拿几张到下后,只要把最上面的3张间隔牌插在中间,就会出现第1张和最后1张是“关联牌”。

师:如果这个魔术一开始,不是用4张扑克牌,而是用3张扑克牌,要想魔术成功,在第一阶段的魔术里,你会做出什么改变?

生:其他不变,只要把第三步“拿3张牌插到中间任意位置”改为“拿2张牌插到中间任意位置”就可以了。

师:这样改变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关联牌”之间现在只有2张间隔牌了。

师:非常棒,魔术继续,把最上面这张牌藏起来。这时,怎么才能保证魔术成功?

生:无论怎么变化,最下面这张牌一定要留下来。

师: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一定要留下的最下面这张牌,称为“目标牌”。用笔做上记号,魔术进入第二、第三阶段时,时刻注意“目标牌”的位置。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领悟“化整为零”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分阶段、分步骤地观察与分析,即便是结构复杂的魔术也可以被逐步解析。将原本难以分析和表达的内容用符号化的方式表示,探究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保持不变。通过观察,发现无论“您的名字是几个字”,经过第一阶段表演,这叠牌的首尾总是形成一对“关联牌”。由此可以进行分析和推理,只要“目标牌”在表演过程中保留在手中,魔术就会成功。在第一阶段,教师设置了一个具有拓展性的关键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如果这个魔术一开始,不是用4张扑克牌,而是用3张扑克牌,要想魔术成功,在第一阶段的魔术里,你会做出什么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从观察到分析,再到探究和推理,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

3.魔术解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包含第四步、第五步,具体如表3所示。

师:观察第四步和第五步,你们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我注意到“目标牌”的位置没变。变化的是完成第五步后,男生手里有6张牌,女生手里有5张牌。

【设计意图】在第二阶段的探究中,仅通过阅读和分析第四、五步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分析和推理,知道经过这两步操作后“目标牌”位置保持不变,但男、女生手中牌的数量却出现了差异。

4.魔术解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包含第六步和第七步,具体如表4所示。

师:想一想,“见证奇迹的时刻”这一步究竟在做什么?“目标牌”有什么变化?

生:我发现,就是从上面依次拿1张牌到最下面,“见证奇迹的时刻”共有7个字,因此需要重复7次。男生手里有6张牌,经过6次操作后回到最初状态,再操作1次,“目标牌”就会位于倒数第2张的位置。

生:我发现女生只有5张牌,拿5次回到最初状态,再拿2次,“目标牌”位于中间位置,即第3张。

师:对,我们可以用2345X1表示男生当前的牌序,用34X12表示女生当前的牌序。这里的X就是“目标牌”,分别位于男生牌序倒数的第2张和女生牌序的中间位置。

师:魔术继续!“好运留下来,烦恼丢出去”这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在做什么?

生:把奇数位置上的牌放到最下面,把偶数位置上的牌丢掉。

生:这个说法可能不完整,但我也说不清楚,这里有点复杂。

师:用你们手里的牌操作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学生操作完成魔术第七步,他们手里最后剩下“目标牌”,和之前藏起的牌形成一对“关联牌”,魔术成功!)

师:对于魔术第七步,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男生6张牌中的倒数第2张“目标牌”和女生5张牌中的中间那张“目标牌”,经过这样的操作,最后都保留了下来?

生:我很好奇,如果是7张牌,最后会剩下哪一张牌?

生: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如果是7张牌、8张牌或者更多张牌,经过这样操作后,最后剩下的牌有什么规律吗?

师:可以用手中的牌尝试一下,看看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生操作、讨论和交流)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过分依赖操作来发现问题是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的。第六步要求学生不操作,深入思考“见证奇迹的时刻”在数学上所蕴含的意义。第六、七两步是魔术设计最巧妙的地方。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设计的巧妙之处,并领悟到数学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当男生和女生各自持有不同数量的扑克牌,最后却都保留了“目标牌”,每个学生都会对这一结果感到惊讶,并想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5.约瑟夫环原理

师:刘谦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魔术师,他在魔术表演中巧妙地应用了“约瑟夫环”的数学原理。约瑟夫是公元1世纪的一位历史学家,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数学现象,因此后人将这一数学问题叫作“约瑟夫环原理”。

师:约瑟夫环原理是这样的:41个人围成一个圈,按“1、2、3”循环报数,每报到“3”的人被淘汰。随着报数和淘汰的进行,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那么,如果你是这41人之一,你要站在哪个位置,你才能成为最后的“幸运儿”呢?

师:我们可以带着这个疑问,回去研究一下“约瑟夫环原理”。

【设计意图】“约瑟夫环原理”的分析并非本内容教学的目标,而是魔术第六步呈现的男、女生手中保留“目标牌”的两个位置恰好对应约瑟夫环最后留下的人的位置。这种将魔术设计和数学原理巧妙结合的构思,使学生能够从数学角度真实地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感受魔术之美、数学之美。

三、课堂回顾,反思活动过程

师:从今天课堂上的解密过程中,你们对刘谦的魔术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魔术并非魔法,它实际上是一种障眼法。今天我还了解到,魔术其实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密。

生:我对刘谦刮目相看!他不仅是一位魔术师,还是数学高手,非常有创意!能够将数学原理融入他的魔术表演中。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魔术解密,利用短短40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运用字母和数学模型,体验观察、分析、推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感悟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嘉兴经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