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电影化生产机制与叙事策略
2024-11-03王铁清
【摘 要】 人物纪录片通过对主体人物现实生活的纪实,展现人物形象和精神内蕴,同时借助素材向受众传播社会文明风尚,倡导真善美的社会文化。近年来,新媒体平台带动了人物纪录片的兴盛,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本文通过观看各类新媒体语境下的优秀人物纪录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样本进行深入研究,探究人物纪录片电影化叙事的理论逻辑;优选有代表性的人物纪录片,对其中电影化叙事的逻辑和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并从中领悟人物纪录片电影化叙事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深化人物纪录片电影化叙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人物纪录片; 电影化叙事
【作者简介】 王铁清,男,安徽临泉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传播策划中心主任,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传播的方法与路径研究。
在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电影化生产机制与叙事策略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电影化的手法,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相结合,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观众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如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已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这些平台不仅改变纪录片的制作、发行和消费模式,也对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聚焦新媒体环境下人物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分析其电影化生产机制如何适应新媒体特性,以及叙事策略如何创新以吸引和维系观众的注意力,进而探讨这种融合对纪录片艺术性和传播效果的双重影响[1]。
一、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的生产机制
(一)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的生产机制
在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的生产机制经历了转变,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深刻影响了内容创作和受众接受的方式。首先,新媒体环境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制作工具和分发平台,使得纪录片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影视制作团队,普通创作者也能够通过智能设备参与到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中。这种去中心化的生产模式,降低了制作门槛,促进了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表达;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特征,使得受众能够直接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反馈和互动影响内容的发展方向。这种受众参与度的提升,不仅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也使得纪录片能够更快速地响应社会热点和公众关注,增强作品的时效性和影响力[2]。
(二)制作团队的构成与角色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人物纪录片的制作团队构成和角色经历了转变。传统上,纪录片的制作通常由固定的专业团队负责,包括导演、摄影师、剪辑师等角色,他们各自承担明确的职责,共同完成纪录片的创作。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制作团队的界限变得模糊,团队成员的角色更加灵活多变。许多独立制作人、自由职业者甚至非专业人士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纪录片的制作中,他们可能同时承担多个角色,如编剧、导演、摄影师等。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创作视角,也提高了制作效率和创新性[3]。
(三)受众需求对生产机制的反馈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需求对人物纪录片生产机制的反馈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的兴起,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内容的一方,而是能够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直接对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使得制作团队能够迅速捕捉到受众的喜好和需求,从而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受众的反馈不仅体现在对纪录片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上,还深刻影响纪录片叙事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例如,受众对于互动性内容的需求促使制作团队采用更加开放和参与式的叙事手法,如多线性叙事、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等。此外,受众的反馈还对纪录片的宣传和推广策略产生了指导作用,制作团队可以根据受众的在线行为和偏好,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计划,提高纪录片的市场影响力。[4]
(四)市场趋势对纪录片题材与形式的塑造
新媒体时代,市场趋势对人物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和市场的竞争环境促使纪录片制作者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内容领域。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文化的兴起,纪录片开始更多地关注跨文化议题、社会普通百姓以及新兴的生活方式,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和期待。同时,市场对于创新叙事形式的需求也推动了纪录片在视觉风格、剪辑技巧和叙事结构上的革新。例如,为了吸引年轻受众,许多纪录片开始采用动画、数据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强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此外,市场对于个性化和定制化内容的偏好,也促使制作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故事的个性化表达和情感共鸣[5]。
二、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电影化叙事策略的特征
(一)电影化造型营造叙事氛围
1.搭建叙事场域
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的电影化叙事特征之一是在电影化造型上的创新,这包括对叙事场域的精心搭建。电影化造型不仅指视觉上的影像风格,还涵盖了声音设计、剪辑节奏和色彩运用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共同营造出独特的叙事氛围。在搭建叙事场域时,创作者通过对场景的选择、布置和拍摄角度的巧妙处理,构建起一个既具有现实基础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间,使观众能够迅速进入人物的生活世界,感受其生活环境的独特性。通过深入人物的日常环境,使用手持摄影机捕捉生活的真实质感,或者利用无人机拍摄展现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能够增强叙事的现场感和沉浸感。此外,光线和色彩的巧妙运用可以传达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如冷暖色调的对比可以突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声音设计上,环境声、人物对话和背景音乐的融合,不仅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还能够引导观众的情感,加深对人物故事的理解和共鸣。[6]
2.推进叙事内容
电影化叙事不仅要求纪录片忠实记录人物的真实生活,更强调通过叙事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创作者通过对人物经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事件和细节,构建起富有戏剧性和情感张力的叙事线索。这种叙事方式往往采用线性或非线性的结构,通过时间的跳跃、闪回、并行叙事等手法,打破传统叙事的时空限制,创造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故事空间。叙事内容的推进还体现在对人物性格的多维度展现上。电影化叙事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反应来揭示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同时,叙事内容的推进也关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通过展现人物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选择和冲突,反映社会现象和时代精神。此外,电影化叙事还注重情感的渲染和主题的深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对话、旁白和音乐等元素,引导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人物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7]
3.巧用造型艺术
人物纪录片电影化叙事中的巧用造型艺术,是指在视觉和听觉上运用艺术手法来增强叙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造型艺术的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影像的构图、光影效果、色彩搭配以及声音的设计等。在构图上,创作者通过不同的镜头语言,如特写、中景、远景等来突出人物特征和情感状态,同时利用画面的平衡和不对称来传达特定的叙事信息。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如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冲突和内心挣扎。色彩不仅是视觉表达的重要元素,也是情感和主题的象征。电影化叙事中的色彩运用往往富有层次和变化,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色彩的饱和度和明暗度的调整,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故事的发展。声音设计上,除了自然音效和人物对话的真实记录,创作者还会运用音乐和声效来增强叙事的情感深度和节奏感。音乐的旋律、节奏与画面内容的和谐统一,能够提升叙事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二)电影蒙太奇丰富叙事技巧
1.提炼人物故事主题
人物纪录片电影化叙事中蒙太奇技巧的运用,首先体现在对人物故事主题的提炼上。蒙太奇不仅仅是简单的剪辑手法,更是一种强有力的叙事策略,它通过对影像和声音的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和情感。在提炼主题时,创作者会从大量的拍摄素材中筛选出体现人物性格、情感和故事核心的片段,然后通过蒙太奇的并置、对比、重复等手法,强化主题表达。这种提炼过程要求创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能够捕捉到人物故事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张力,进而通过蒙太奇的创造性编辑,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深刻内涵的叙事主题。
2.创造人物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是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对故事的理解。通过蒙太奇的快速切换、慢动作、时间跳跃等手法,创作者能够控制叙事的速度和强度,创造出紧张、舒缓、高潮、转折等不同的叙事节奏。例如,在表现人物内心冲突或情感爆发时,可以通过快速剪辑来加强节奏感,使观众感受到情节的紧迫性;而在展现人物沉思或回忆时,则可以通过慢动作或长镜头来放慢叙事节奏,给予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蒙太奇的这种节奏创造,使得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更加生动、立体,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8]。
3.数字化蒙太奇提升视听效果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蒙太奇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可能性。利用数字编辑软件,创作者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影像和声音,实现更加精细和复杂的蒙太奇效果。例如,通过数字化的色彩校正和调色,创作者可以调整画面的色调和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力;通过声音的分层和混音,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听觉体验。此外,数字化蒙太奇还可以实现一oyZiKVpjSAwKo9rd4KHfHg==些传统剪辑手法难以达到的效果,如图像的变形、叠加、动态追踪等,这些创新的视听效果不仅增强了叙事的表现力,也为人物纪录片的艺术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蒙太奇的巧妙运用,人物纪录片能够以更加生动、多元的视听语言,讲述更加深刻、感人的故事。
(三)电影细节表现深化叙事主体
1.审美解读
细节是构建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和传达深层主题的基础。通过对人物生活环境、行为习惯、情感变化等细节的捕捉和表现,纪录片能够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审美解读要求创作者具备高度的艺术敏感性,能够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美,通过镜头捕捉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如人物的一个微笑、一次眼神交流或是一个动作的微妙变化。这种审美解读不仅体现在对视觉细节的关注上,还包括对声音、光线、色彩等元素的艺术处理。例如,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起伏,或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来强化情感表达。此外,细节的审美解读还要求创作者在剪辑过程中进行精心选择和组合,通过蒙太奇等手法将分散的细节串联起来,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和情感张力的叙事链。这样的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内在世界,也加深了观众对人物故事的理解和感受[9]。
2.内涵表达
内涵表达超越了表面叙述,触及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背景,揭示了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动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纪录片能够展现出人物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物的选择和命运。内涵表达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刻的思考力和洞察力,能够从人物的故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和思想。这可能涉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表现手法上,内涵表达可以通过象征、隐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实现,使叙事具有更丰富的层次和更深远的意义。同时,内涵表达也要求创作者在叙事中保持适当的开放性,给予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通过审美解读和内涵表达,人物纪录片的电影化叙事不仅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还能够深入探讨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背景,使叙事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这种深化叙事主体的叙事方式,为人物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四)电影虚拟手法的运用拓展叙事空间
1.技术手段展现创造性
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独到创意。虚拟影像①的创造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在不损害纪录片真实的前提下可以综合情景再现、搬演扮演等多种叙事技巧,通过展现创造性,产出许多具有新奇风格的纪录片。近年来数字特效②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其典型的功能已经由处理现有的图像素材上升到制造仿真图像,应用的效果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目前虚拟影像的技术构成包括全三维虚拟场景、数字遮罩绘制、数字角色造型、镜头画面的后期处理等方面,简单来说创真虚拟影像在纪录片中主要有数字影像生成和数字化特效处理两个方面。创作者们通过数字特效技术,从根本上对影像产品的制作方式进行改变,建立一个美丽虚幻又或是“真实”的虚拟世界,能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和心灵上的愉悦,并开始将这一技术应用融入纪录片的创作当中[10]。
2.艺术手法营造真实性
尽管电影虚拟手法带来了创造性的叙事方式,但在人物纪录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仍然需要围绕营造真实性这一核心。虚拟技术并不是为了创造虚假的现实,而是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和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经历。艺术手法,如戏剧化的叙事结构、精心设计的场景再现,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都是用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在运用虚拟手法时,创作者必须平衡技术创新和叙事真实性之间的关系。这要求创作者在使用虚拟技术时,始终保持对人物故事真实情感的忠实传达,确保技术的使用服务于叙事内容,而不是掩盖或歪曲事实。例如,场景再现应当基于详实的历史资料和人物访谈,确保再现的真实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则需要通过深入的访谈和观察来捕捉人物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总之,电影虚拟手法的运用在拓展叙事空间的同时,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利用高新技术的同时,保持对人物故事真实性的尊重和传达。通过精心的艺术设计和对技术的恰当运用,人物纪录片能够在新媒体语境下创造出既真实又富有创意的叙事作品。
三、人物纪录片《斜杠青年》的创作技巧与反思
(一)《斜杠青年》中平民化视角的内容选择
从历史的长河回望,现今风靡的人物纪录片在选题方面已展现出显著变化。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各类创新媒体平台的涌现激发了观众的主体意识,他们更倾向于接纳那些贴近日常生活、富有普遍性和熟悉感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偏好开始展现出平民化与日常化的趋势,追求更加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和主题内容。
平民化的视角,即以普通大众的立场和眼光来选定人物纪录片的主题与内容,《斜杠青年》的主人公姜元浩是一位曾服务于部队文工团、如今致力于追求表演艺术梦想的退伍军人。他们的军人身份在公众心中往往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与荣誉感,这使得他们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拍摄对象,能够广泛触达并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情感共鸣。他们不仅能够在直播平台上兼职成为主播,还能巧妙地平衡工作与个人兴趣,实现多角色的身份融合——即我们常说的“斜杠青年”。即便已近而立之年,主人公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演艺梦想,展现出的执着、努力与进取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选择将他作为拍摄对象,探索在当下人物纪录片中融入电影化的叙事手法并使之面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且极具价值的尝试。
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中,叙事结构往往紧密围绕着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展开,通过一系列事件的串联,不仅构建起整个故事的脉络,也深刻揭示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与内心世界。同时,影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面对挑战时的态度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展现和深化。这种性格的刻画不是静态的描述,而是在动态的情境中,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让观众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并感受到主人公的独特个性与成长过程。因此,事件的发展不仅是推动故事向前的关键动力,也是塑造人物形象、传递情感深度的重要手段。在纪录片创作中,所有涉及人物的事件选择都紧密围绕着作品的核心主题进行,确保每一细节都能有效传达预设的信息与情感。再者,所描绘的事件主要聚焦于受邀演出的舞台,无论是参与话剧《兵心》的演绎,还是在兰陵县春晚担任导演,抑或是成为职业技术学院的表演教师,所有的情节都紧密围绕这些工作场所展开。主人公通过这些经历,逐渐成为舞台上的代表人物,生动地展现了他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贡献。
(二)《斜杠青年》中电影化的创作技巧
1.电影化的造型手段
在电影艺术中,声音、景别、构图、色彩光影以及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构成了丰富的视觉与听觉体验,这些元素共同作用于观众,赋Y9cHySU9946XLOyqEW7ldw==予了电影独特的表现力。然而,当谈论狭义上的电影造型时,人们的焦点主要涉及两个核心方面:人物造型与环境造型。人物造型主要通过服装设计(服化)、化妆技术以及演员的表演风格来展现角色的身份、性格特质与时代背景,它不仅影响着角色在故事中的形象塑造,也对剧情氛围的营造起到关键作用。而环境造型则侧重于场景设计与布置,包括但不限于场景的搭建、道具的使用以及光线的安排,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影片的时空背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同时辅助叙事、强化情感表达与主题揭示。综上所述,虽然电影造型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多种创作手段,但在狭义范畴内,人物造型与环境造型则是较为核心的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电影世界的视觉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具象又充满想象的艺术空间。在纪录片中巧妙融入电影化造型手段,不仅能够为观众营造出独特的视觉美学体验,使其在初次接触影片时即被深深吸引,激发强烈的观赏兴趣,更能在无形中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叙事深度,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的双重目的。在《斜杠青年》中,导演巧妙地运用风格化的色彩与光影处理、多变的景别切换以及精心设计的构图形式等电影化造型手段,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还有效提升了整体的观赏体验和艺术感染力。
2.特写镜头下的细节叙事
在人物纪录片中,通过精心构建的细节叙事不仅能够深刻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质,还能有效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观众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特定瞬间或是关键决策的深入挖掘,来构建出一个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细节,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思想转变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性格特征。因此,细节叙事不仅是增强纪录片艺术性的关键,也是提升观众沉浸感和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而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不仅深化了人物情感的表达,更丰富了影片的画面表现力,使其在视觉艺术上达到更高层次。而场景特写、人物特写在纪录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注意力,更有效地传达创作者意图,还能提升纪录片信息的准确性和深度。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的生活、情感与故事,纪录片能构建起强烈的情感连接,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共鸣。这种聚焦于个体的经历和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层次,也使得复杂的社会议题和个人命运得以细腻呈现,从而增强主题思想的传达效果。因此,在纪录片制作中,合理运用人物特写策略,可以显著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在电影艺术中,通过运用特写镜头细致描绘人物主体的每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增强观众的沉浸体验。这种近距离的视觉呈现方式,不仅使观众能够清晰、直观地观察到角色的一举一动,还能在情感层面上实现与角色的“零距离”接触,引发情感共鸣。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提升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3.奇观化追求
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以及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未知人物与事件的曝光率提升,从而激发了广大观众强烈的好奇心。观众在面对奇观化的影像时,不仅能够满足对事件或人物的好奇心,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窥视欲,通过视觉体验探索未知,寻求心理上的满足。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特性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即在海量信息中寻求个性化、刺激性内容的趋势。而电影凭借其丰富多样的视觉图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内容,不仅成功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好奇心,还满足了人们对于不同文化、情感体验以及对未知世界探索的需求。在创作《斜杠青年》时,导演深入地从人物塑造、音效运用和场景设计三个关键维度出发,旨在全面优化作品的视觉奇观效果,从而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三)《斜杠青年》创作反思
首先,在影片的主题探索上,存在先行与后行的不同策略。主题先行,这一概念特指在电影的创意思考与筹备阶段,甚至在正式拍摄开始前,创作者已明确并锁定影片的核心主题。这一做法旨在确保电影制作从始至终都能围绕一个统一、深刻的主题展开,从而在艺术表达和观众理解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提升作品的深度和影响力。通过提前确立主题,导演和编剧能够更精确地选择故事元素、构建情节结构,并在视觉、音效等各方面都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创作,最终实现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一致性。而主题的探索,则是在记录影片中人物与事件的过程中,逐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与价值所在。在电影拍摄领域,普遍采用预设主题或剧情导向的方式。与此相对,人物纪录片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客观与真实性,力图让故事和人物事件自然流淌,不受人为干预。然而,当制作方先入为主地设定主题时,往往引入了创作者的主观视角和预设框架,这不仅可能导致拍摄过程中的主观性倾向,还可能限制了内容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极具价值、富有深意的场景,但由于主题限制,这些珍贵的镜头可能会被忽略甚至放弃,从而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深度。这种矛盾体现了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真实记录之间的挑战。在《斜杠青年》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鉴于团队成员对主要人物角色的深入了解,创作团队在项目启动之初便明确选定了核心人物及其主题,这为后续的剧本撰写、角色发展乃至整个影片的风格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不仅深入挖掘了主人公的独特性格特质,还意外发现了其他角色身上新颖且丰富的个性元素。然而,由于前期主题定位的严格约束,创作团队在镜头选取和拍摄上不得不做出了一些偏向性选择,导致了某些视角和细节的缺失。因此,在完成初步的后期制作后,创作团队意识到需要通过补拍来补充和完善这些被忽视或遗漏的部分,以期更加全面、真实地呈现故事的多维度面貌。
在构建故事叙述时,第二个关键点涉及对人物与事件的选择与平衡。在制作人物纪录片时,挑选合适的素材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故事的连贯性,还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赏体验。通过精心筛选和剪辑,可以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让观众能够深入理解被记录的人物及其所经历的重要时刻。这一过程需要制作者深入理解素材背后的意义,同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意,以确保每一帧画面都能有效地传达情感、增强叙事效果,并保持观众的兴趣。通过平衡故事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恰当的时间节奏,纪录片能够在有限的时长内,为观众呈现一个全面且动人的故事。在《斜杠青年》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创作团队注意到大部分时间都投入于对人物主体与具体事件的拍摄。然而,在人物纪录片的电影化叙事研究中,通过运用细节描写、蒙太奇剪辑等技巧将素材巧妙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影片节奏,更能在突出主题的同时,显著提升影片的整体观赏性。这一发现强调了在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在丰富的内容与流畅的叙事间找到平衡,以达到艺术与信息传递的双重目的。因此,需要精心挑选那些能够完美体现影片主题的镜头画面,以确保最终作品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在纪录片制作的全过程中,无论是前期的拍摄还是后期的创作,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构成了不可或缺的故事片段。对于人物纪录片来说,所记录的真实事件紧密围绕着主题展开,这使得在拍摄阶段,创作者必须基于主题进行有策略性的镜头选取,确保每一帧画面都能为故事添砖加瓦。进入后期剪辑阶段,面对大量的原始素材,选择与主题相契合的内容成为关键,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的考量,更是对叙事逻辑和情感深度的精准把握。通过精心的剪辑,创作者能够将零散的片段编织成一条连贯、深刻且具有感染力的时间线,从而完整地呈现纪录片的核心意义和情感内核。
在过往的拍摄实践中,创作团队注意到非专业演员在镜头前往往显得不自在,甚至对摄影设备有所抗拒,这导致他们难以呈现最真实、自然的表演状态。而《斜杠青年》的主人公姜元浩,其演艺背景赋予了他一种天生的自我展现倾向,在面对镜头时,他有时会不自觉地试图通过表演来吸引关注,这种行为或许源自于他的职业本能。然而,在实际拍摄《斜杠青年》期间,这种倾向FLLmuxMuyc67nqqZR04Y4A==是否会影响到纪录片的真实性,特别是当他在访谈中的话语显得过于刻意、做作而非纪录片所追求的纯真与直接?这正是纪录片前期筹备时需要警惕的问题,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其真实再现,任何人为的修饰都可能破坏这份原始的纯粹。
结语
在新媒体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媒体的使用习惯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影视作品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就目前情况而言,人物纪录片在创作中,不仅仅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渠道更加的丰富,作为人物纪录片创作者,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角度,重视对传统人物纪录片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真实性和艺术性是纪录片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高度发展的电子媒介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传统的人物纪录片拍摄而言,如果要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突破现状,就必须要以时代的发展为基础,重视对人物纪录片拍摄方式和拍摄内容的创新变革,不但要充分展现故事情节,突出影片中人物的核心特质以及纪录片的主题,同时要借助新型的拍摄和剪辑技术以及新兴的拍摄理念等,与电影化相结合,使纪录片的观赏效果与艺术效果提升。本文旨在探究新媒体语境下人物纪录片的电影化叙事研究,在对人物纪录片电影化叙事的概念和特征做出界定,并对当前发展现状作出梳理,结合自身纪录片创作与优秀纪录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物纪录片电影化叙事的创作进行论述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霰,秦菁,李遥.借农谚用巧思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长城新媒体集团系列微纪录片《农谚中国》为例[ J ].新闻战线,2024(11):55-57.
[2]吴婷婷.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纪录片创作题材与手法分析[ J ].中国传媒科技,2024(04):68-71.
[3]孔卿.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策略[ J ].传媒观察,2024(S1):89-92.
[4]李智,沈伶.可供性视域下纪录片二创视频的传播现象研究——以抖音平台为例[ J ].视听理论与实践,2024(02):79-84.
[5]王雷.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创作教育生态重构探究[ J ].新闻前哨,2024(04):61-63.
[6]甄明.新媒体视域下国产文博类纪录片创作策略研究——以抖音自制纪录片《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为例[ J ].新闻研究导刊,2024(03):249-251.
[7]周子淳.纪录片在B站平台化传播的现状、影响及优化路径探析——以《吾家吾国》系列纪录片为例[ J ].今传媒,2024(02):51-54.
[8]吴婷婷.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策略[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03):104-106.
[9]甄伟锋,李超杰.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以《可爱的中国》为例[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02):53-56.
[10]张璐.新媒体形势下的纪录片创作[ J ].文化产业,2024(0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