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分形图景
2024-11-03陈翔
【摘 要】 在数字时代,信息成了不间断翻腾的海洋,可能会导致接受信息的个体很难从碎片化的信息中得到更有逻辑、更加清晰的完整图景,从而产生问题认知。本文借用分形这个数学术语,以分形表现自然界细节的特征,把新闻题材纪录片视为完整世界的分形图景,以细节来分析新闻题材纪录片的价值内涵:呈现真实和完整细节,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和社会变迁。
【关键词】 分形; 新闻纪录片; 分形图景
【作者简介】 陈 翔,男,贵州贵阳人,贵州日报报刊社理论部主任,主要从事党报理论宣传研究工作。
新闻题材的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往往涉入当今社会的宏大主题,通常通过深入调查某一重要事件或系列事件,揭示新闻背后的更多细节和复杂性,提供对新闻故事深层解读的新视角。其制作过程涉及采访、现场拍摄、后期编辑等环节,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题材纪录片实际上已经成为记录当代社会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资料。
在数字时代,信息成为不间断翻腾的海洋,接受信息的个体倒像是身处“孤岛”,很难将碎片化信息拼接为更有逻辑、更加清晰的完整图景。读懂信息海洋,拓展思维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分形”是一个数学术语,“分形几何之父”波兰裔数学家曼德勃罗(Benoit Mandelbrot),把它定义为“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拼接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分形改变了人们理解自然奥秘的方式,是真正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在曼德勃罗看来,分形几何图形处处不规则,但更接近真实的世界,他认为:“云朵不是球形的,山峦不是锥形的,海岸线不是圆形的,树皮不是光滑的,闪电也不是一条直线。”[1]
分形是自然界形态的一种表达,有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表现自然的复杂与美丽。在艺术和科学的视角下,如果把新闻题材纪录片视为一个分形,可以得到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让观众能够认识到即使是最微小的结构也可能蕴含着真实世界的奥秘,进而呈现新闻题材纪录片的价值内涵。
一、与真实的接近
真实性是新闻题材纪录片的生命,而真实是新闻题材的纪录片审美意蕴和价值内涵的起点。
(一)寻找真实的逻辑
在文艺学视域中,自相似性在艺术和文学中体现为形式、主题、结构或象征的重复,这些重复在不同层次或规模上呈现出一致性。新闻题材纪录片,常常通过重复的手法,让观众感知事物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传达纪录片想要表达的真实。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李炳,2012),有效地利用了场面、规模、数据,以一致性展示了“超级工程”的主题。其中,港珠澳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跨海桥梁,其桥隧全长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工程师们使用33根巨大的沉管来打造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展示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和长远规划。片中的上海中心大厦,以632米的高度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大厦采用了双层玻璃幕墙,其创新打造的“空中花园”,运用19种绿色技术,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之一。大厦的建设过程中,955根长达86米的基桩被用来承载大厦的重量,体现了建筑技术的精湛。还有超级LNG船,是世界上造价最为昂贵的货运轮船之一,投资超过3亿美元。这种船只被用来运输液化天然气,其建造难度极大,全球只有13家船厂允许建造。
《超级工程》的文本结构,呈现出一种重复模式,如叙事循环、主题反复出现等,这种重复不仅加大了象征的力度,加深主题的层次感,也构建了影片文本的内在连贯性。达到的效果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较为圆满地实现了影片的意图,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向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擅于创造的中国。
通过纪录片来了解一个宏大事件,犹如期待通过简单行为来了解一个复杂系统,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事实上,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分形几何、混沌理论等来创作视觉上令人惊叹的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引发人们对科学和自然规律的思考。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城市规划等领域,也是一种复杂系统,人们对其规律的探索从未止步。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自相似性也可成为观众心理状态在作品中的映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二)诚实与深刻的表达
真实性决定了纪录片的价值。《武汉日夜》(曹金玲,2021)作为一部真实记录武汉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的纪录片,展现了那段特殊时期武汉的真实面貌。在疫情肆虐时刻,医护人员成为患者最亲近的人,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让患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例如,有位护士为一位无法自主呼吸的爷爷擦洗、换药,尽管爷爷没有感觉,但这份关怀和陪伴却深深打动了观众。影片也展现了人们在疫情中的坚韧与乐观。例如,李超在住院期间还忙着给邻居网上采购,成天乐呵呵地,恢复得特别好;他与父亲通视频电话,鼓励病中的父亲好好治疗,展现了亲情的力量和乐观面对困境的精神。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同时,影片还记录了一些平凡而感人的举动,例如上海援鄂医生田定远,在检查完一位奶奶后,回握住她的手,告诉她这里24小时有人,不要怕。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患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全。
此外,《武汉日夜》通过空镜头的运用,营造了特定氛围。例如,影片展现了空无一人的大桥上依然挂着红色的灯笼,寂静的大街上雪花飘舞,映照城市的长河落日等画面,都与前后画面产生了微妙而深沉的对话关系。《武汉日夜》对疫情防控期间普通百姓生活诚实与深刻的表达,不仅为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与未来。[2]
真实性要求新闻题材纪录片诚实地表达导演的观点和情感,不做作,不虚饰。这种真实表达能够更深刻地触动观众,产生共鸣。分形图景,尽管是完整世界的一个个碎片,但碎片里的诚实表达,依然传递出完整世界的真实状态。
(三)文化与社会的反映
真实性使艺术作品能够真实反映特定文化或社会的状况。这不仅提供了审美体验,还提供了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评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2012),可以说是了解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典型分形图景。“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传承,有人看到了国魂,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3]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集中,纪录片都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这些美食不仅仅带给人们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文化和历史的沉淀。例如,展示广东的早茶文化不仅仅讲述了食物,更通过这一饮食习惯表现了广东人讲究生活品质与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示各种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的同时,也不忘记录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过程。例如,现代厨师如何将传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结合,创造出新的菜品,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纪录片中常常通过家庭聚餐的场景,展现中国人强调家庭和谐与团聚的传统价值观。食物成为家人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比如春节的团圆饭和中秋的月饼,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味道,更承载了家庭团聚和传承的重要意义。每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种食材都有一段历史。纪录片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让观众理解食物不只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文化、历史和个人记忆的集合体。比如,探索豆腐的制作过程不仅展示了技艺,还深入了解这一食物如何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通过展示中国菜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和影响,纪录片不仅提升了国内观众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纪录片通过真实地描绘特定文化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和价值观,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这一文化。这种真实性使得艺术不仅仅是形式和美感的展示,而是成为文化传递和交流的桥梁。观众在审美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深层次的思考。
二、再现社会细节
新闻题材纪录片对细节的追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准确性、生动性和深度,也包括客观性和艺术性。这些方面的平衡和融合,使得新闻纪录片能够在传递信息的同时,给观众提供一种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一)容易被忽视的社会细节
在描述人类社会时,确实有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但这些细节往往对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微观互动方面,包括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言语交流,却忽视了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看似细小的礼仪和习俗等非言语沟通方式在社交中的关键作用。在社会结构与动态方面,包括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细微表现,虽然大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如贫富差距等受到关注,但更细微的不平等现象,如职场中的性别差异、种族歧视或基于社会地位的微妙差别,经常被忽视。另外,社区内部的细微联系和互动,如邻里间的互助、共同参与的社区活动等,对于社区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但这些细节往往不被重视。在普通百姓的生活方面,包括如无家可归者、少数族裔、移民或残疾人士的生活经验;还有非正式经济,包括街头小贩、家庭作坊和地下经济活动,虽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是生计的重要来源,但往往不为主流社会所关注。在社会文化方面,一种文化的传承往往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上,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习惯、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地方特色食品等,语言中的微妙差异,方言、俚语以及语言中的隐喻和象征等细微之处,常常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但这些细节在描述社会时经常被忽略。在社会心理与行为方面,在大型社会事件中,群体的微小变化如情绪波动、集体行为的微妙转变等,可能预示着更大的社会动态。在环境影响方面,环境条件对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的影响常被忽略,例如城市规划、公共空间的设计以及自然资源的分配,都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互动。在精神健康方面,社会中关于精神健康的讨论正在增加,但个体层面上的精神健康问题和其对家庭及工作的影响仍然是一个相对较少关注的领域。这些问题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在描述人类社会时,新闻题材纪录片需要更加关注这些经常被忽视的社会细节。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还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心理动态,更全面地表现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主线结构之外的重要细节
纪录片主线结构之外的细节,如果缺失并不影响主线的结构完整,但它们可以间接推动故事发展,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设定,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高考1977》(江海洋,2009),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打造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以纪实手法,全景展示了当年那场特殊考试的全过程,同时也留下了让观众深思的其他细节,特别是其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亲历者回忆。其中一位亲历者回忆下乡插队生活:作为青年人,身体上受点苦倒还行,但是最难受的是精神上的绝望。
对于这些细节,影片是作为恢复高考的背景交代,一闪即逝。但实际上,这些知识青年之后的人生经历,融入了改革开放这个更为重大的时代主题。
纪录片主线结构之外的细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故事的世界观,增添了独特的氛围和深度,还有助于更全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加强主题表达。这些细节值得观众认真品味。
(三)感受宏大叙事
新闻题材纪录片总是把能够体现宏大叙事的细节作为创作的重点。2015年8月1日晚,纽约帝国大厦的南面,在投影仪的照射下,升起了一张张动物的特写。当晚,40台投影仪映照的电子影像一共占据了33层楼,猎豹、树蛙、美洲象、大白鲨……160种世界濒危动物连续3小时出现在曼哈顿高楼群的外墙上。这一幕,收录进纪录片《竞速灭绝》(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2016)中。[4]《竞速灭绝》全片基本上都是以这种细节,传递创作者们希望传播的宏大叙事。
《竞速灭绝》通过震撼人心的镜头和深刻的故事,展现了多个感人的细节,旨在唤醒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影片一开始,人类已成为地球上主要的地质力量,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地表形态。这些人类活动、全球环境变化、地质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等宏大叙事,对于当代的人们已经不再陌生,如何才能重新燃起激情,持续关注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地球脉动》(艾雷斯泰·法瑟吉尔/马克·林菲尔德,2006)、《蓝色星球》(皮尔斯·布鲁斯南/大卫·爱登堡,2001)、《地球之盐》(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2014)、《塑料海洋》(Craig Leeson,2016)等相似题材的纪录片相比,《竞速灭绝》获得的评分不算太高,但却有自己的特点,即更关注人与自然如何更好相处。纪录片团队下场,采访专家和环保活动家,宣传和教育活动,解释畜牧业对森林砍伐、温室气体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希望推动饮食习惯的改变,支持环保立法、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等。“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5]《竞速灭绝》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让观众有种凝神观照自然、社会,也在观照自身的感受。
细节,作为宏大叙事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内涵。关注细节,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方式,观众看到了展现宏大叙事中的生动场景和鲜活人物,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脉搏,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三、坚持向上的路
新闻或者新闻题材纪录片,无论从多么细小的角度着眼,揭示社会规律始终是创作者们潜意识中的自觉。在数字时代,数字时代引人瞩目的现象,是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利用大数据操纵用户的行为。
(一)信息茧房对认知的挑战
在数字时代,与人们生活最近的技术产品,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这些产品是否强大在于是否掌握独有的算法技术。出现的结果,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算法主导内容。当算法主导内容决策和分发时,可能会对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例如回音室效应,算法往往基于用户的过去行为来推荐内容,这可能导致只呈现给用户他们感兴趣或同意的观点和信息。这种情况限制了观点的多样性,使得个体在一个封闭的信息回环中,减少了接触和理解不同观点的机会。还有信息过滤和泡沫化,算法选择性地向用户展示信息,可能导致用户被隔离在一个个性化的“信息泡沫”中,而不是获得一个全面和平衡的世界观。这种可能性值得重视,即多样性导致被过滤的“多样性”,海量信息造成信息茧房。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杰夫·奥洛威斯基,2020)是一部由Netflix制作的纪录片,其英文原名直译为《社交困境》,探讨了监视资本主义下智能技术对社会和个人心理的影响。该纪录片通过访谈前硅谷科技公司高管,揭示了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利用算法和用户数据来操纵用户行为,以及这种做法对个人隐私、社会凝聚力和民主制度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它指出,当用户免费使用这些服务时,实际上用户自己成为产品,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和行为数据被收集并用于精准广告投放,甚至影响用户的思想和决策过程,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社会分裂和极端化。影片里有这样的台词:“今天,事情就变得更清楚了。如果你问自己:世界怎么变得这么两极化,这么分裂?谎言是如何一天天超越事实的?毫无根据的阴谋论为何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影响广大民众和主流政党?然后理性审视一下社交媒体业务的潜在机制,这一切都变得如此明显,令人痛苦。简而言之,今天的全球混乱都是试图从广告中赚钱的直接、理性的结果。从技术上讲,任何结合了广告、用户生产内容、机器学习的消费产品都有潜在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问题。”[6]
算法主导的信息茧房会带来多方面影响,使得用户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单一,缺乏多元视角,可能导致用户思维变得僵化,难以全面、客观地了解世界。更严重的是,信息茧房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某些重要信息可能被过滤或忽视,影响用户的决策质量。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的个体可能逐渐形成思维定式,难以接受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
在信息茧房中,真实的、多元的世界观被简化和扭曲。这不仅限于新闻或事实信息的过滤,还包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户逐渐习惯于这种经过筛选的现实,逐渐失去评估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能力。这种现象削弱了个体的批判思维能力,降低了社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全面理解和处理的能力。虽然互联网在理论上能提供无限的信息和文化内容,但用户会忽视那些可能挑战或扩展视野的不同内容,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文化创新和多样性的减少。在一个高度分化且隔离的信息环境中,社会更容易受到有误信息的操纵,人们对某些针对性的虚假信息更缺乏抵抗力,社会的脆弱性开始增加。
(二)分形图景表达规律性认识
对世界规律性的探索与认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Clérel de Tocqueville)十分注意在欧洲历史的一般规律中抓住法国历史的特殊规律加以分析,并努力寻找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他曾引用法国科学家居维叶的话说:“有机体的所有各部分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以致人们只要接触到从其中之一分解出来的一个部分,便能恢复整体。”[7]
对规律性的认知,需要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善于从细节中感知整体,否则做出的任何预测,会影响到事物的结果。社会变革往往不是线性过程,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分形图景用于体现社会规律性的表达方式,其自相似性、重复模式和复杂结构可以象征社会中的多层次、动态性和自我组织的特点。此外,当分形图景形成后,还有一些有助于人们感受和理解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中的各种力量和因素往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分形的动态生成过程和不断变化的图案能够表现出社会系统中这种动态平衡和不断演变的特点。社会现象通常复杂多变,但其中也包含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分形图景通过其规则性和重复模式体现了隐藏在复杂表象下的秩序感。社会系统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具有历史积累和持续变化的特征,分形图景通过迭代和不断生成的新模式,能够象征社会的演化过程,展示出社会如何在时间推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今天,数字时代已经是人们无法回避、无法选择的大背景。也因为这样,理解这个时代的规律,需要人们拓宽视野,利用不同视角,掌握足够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抵御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力量,让网络成为人们持久而有用的助手。
(三)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坚持走向上的路
当今社会,在技术快速迭代更新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人群的高度分化,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在不断增加。
社会世界是积累起来的,新闻题材的纪录片记录着这个积累的过程。尽管就一个具体的影片而言,它只是这个过程的碎片、细节,但仍有可能窥见完整世界,进而感知它的规律性。作为分形图景,新闻题材纪录片把完整世界的维度降低了,拉近与人们的距离。但是新闻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完整的,它包括多元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声音、图像和思想观念。在数学的描述中,分形的演化经常呈现出较为完美的比例。在新闻题材纪录片中,人们同样能感受到创作者追求完美的努力。新闻题材纪录片的价值之一,也许就在于当人们难以通过已知信息来认知未知事物时,把人的价值观真实地呈现出来。
数字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特别是AI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构成真实的挑战。AI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能造成某些职业的消失,导致失业率上升,加剧经济不平等。随着AI技术在数据收集和处理方面的广泛应用,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问题。AI系统通常依赖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如果这些数据本身存在偏见,AI系统可能会学习并放大这些偏见,从而在决策过程中产生不公平的结果,影响到少数群体的权利。还可以想象更多的挑战,以及普通人们可能的遭遇。在这不同寻常的时刻,保存真实的记录,坚持走向上的路,是新闻题材纪录片的一个使命。我们仍然坚信,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性和秩序依然保持不变,基本的规则和原则都会持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结语
本文借用分形这样一个数学术语,分析新闻题材类纪录片的细节作用和价值内涵。这种尝试基于多元交互、反馈机制、不确定性、人的复杂性以及自组织和适应性等因素的存在。当今社会呈现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特征。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经常是把它视为大量简单结构的叠加,看清楚简单结构,大致也就明白了更复杂的系统。
新闻题材类纪录片只是发现问题,其价值在于真实记录。以历时性的视角记录历史,以共时性的视角重复记录,以规律性眼光捕捉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在新闻题材纪录片里,那些生动又不能复现的细节,不仅是审美的要素,还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M].张淑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99.
[2]上海国际电影节.《武汉日夜》:责任、担当、勇气、奉献的庄重书写[EB/OL].(2021-05-31)[2024-07-17].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05/31/448136.html.
[3]马明博.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4.
[4]傅琳淳.那一晚,帝国大厦成了濒危动物巨大的墓碑.[EB/OL].(2015-08-03)[2024-08-31].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42999.html.
[5]简书社区.预告片:《竞相灭绝》那些在我眼前消失的物种.[EB/OL].(2016-07-14)[2024-08-31].https://www.jianshu.com/p/cbadafd3c128.
[6]佚名.《社交困境》:算法抓住了人类的弱点……搜狐网[EB/OL].(2020-10-20)[2024-07-17].https://www.sohu.com/a/426059318_120873246.
[7][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