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贤体育电影中的身体意象呈现
2024-11-03蔺超李修彤
【摘 要】 身体意象是指观众对于影像所展示的身体所产生的内心感受与认知,在体育电影这一特殊的类型片中,身体意象不仅是重要的视觉元素,更是传递情感与主题的关键载体。本文以林超贤导演的两部体育电影《激战》(2013)与《破风》(2015)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影片观察与相关文献分析,探讨这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健美、对抗与突破等多元身体意象特征,以及这种不同于以往影视中瘦弱、白净等身体风尚所带来的审美、精神以及文化层面的影响。旨在引导观众在当今社会普遍崇尚纤瘦的社会审美标准中建立一个健康的身体观念,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理念,激励观众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 身体意象; 林超贤; 体育电影
【作者简介】 蔺 超,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讲师;
李修彤,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
20世纪90年代由于内地市场的广阔前景,中国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积极开拓内地市场,寻求更广的创作空间。作为“北上”代表人物的林超贤导演,之前以警匪片出名,例如《野兽刑警》(1998)、《重装警察》(2001)、《证人》(2008)等。尽管林超贤导演对香港电影传统进行解构,但由于两地电影在市场、人文理念等方面的不同而口碑不佳,并未在内地引起较好反响。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相较于其他题材而言不会受到两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由此,林超贤导演以体育电影为立足点探索新的发展之路。2013年拍摄了聚焦拳击比赛的《激战》,2015年选择了自行车这一冷门的体育竞技题材拍摄出电影《破风》,两部影片都获得了观众认可,特别是在《破风》上映后,其票房也证明了此类题材在华语电影中的潜力和市场接受度①。林超贤对于体育电影的成功尝试,不仅展现了他对内地观众喜爱电影类型的驾驭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电影商业性、娱乐性以及艺术性的平衡。两部电影都选择了流量明星,并通过银幕放大男性身体消费,健硕的肌肉衬托出完美的身材,观众通过对银幕镜像所呈现出的身体形象的窥视完成自我身体想象的建构,从而获得视觉快感和心理满足。若想真正发掘林超贤体育电影中身体意象的表现与意义,必然要追溯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回看林超贤体育电影中身体意象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以及这种表现在电影中的功能和意义。
一、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与身体意象的阐释
(一)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脉络与类型特征
“体育电影是反映与体育活动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必须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相关,具有较多紧张、精彩的体育场面。”[1]由于体育电影的特性相较于其他类型影片例如喜剧、爱情等来说不大受观众关注,但是这一题材被导演们广泛利用,每年都会有体育电影的产出。《东方六大学运动会》是中国1918年拍摄的第一部体育电影。[2]此后体育类型电影才正式在中国开始发展。1977年至2001年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繁荣发展期,期间产出很多影片。有展现体操运动的《乳燕飞》(孙敬,1979);有以中国女排为原型拍摄的《排球之花》(陆建华,1980)和《沙鸥》(张暖忻,1981);还有诉说中国优秀滑冰运动员叶乔波的故事的《冰与火》(胡雪杨,1999)。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给体育电影带来了更多生机,借助奥运创作出一系列体育电影,例如《隐形的翅膀》(冯振志,2007)、《破冰》(徐耿,2008)、《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侯咏,2008)等。在此之后,体育电影呈现出颓势。电影是娱乐产业,早期体育电影当中过多塑造高大的运动人物形象,传达主旋律而忽视娱乐性。随着当代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影类型互相交叉,给体育电影带来了新的启发。《少林足球》(周星驰,2001)和《头文字D》(刘伟强,2005)等影片对于体育电影进行创新,加入喜剧、动作等类型电影的元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体育运动的意义。林超贤在2013年拍摄的《激战》引入了MMA大赛综合格斗运动,在2015年拍摄的《破风》中讲述了自行车比赛破风手的故事。这两部影片不仅在选材上与以往不同,还在娱乐的商业化的同时向观众诠释了体育精神。两部影片都选取了演员彭于晏作为主角,其优越的形貌为电影增加了观赏性,展示出与当代“小鲜肉”风尚不同的身体意象。
(二)身体意象的理论阐释
电影是叙事的媒介,离不开人和人的身体的呈现。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众多利用视频媒介进行身体视觉创作来获利。在这种消费语境下,电影叙事的同时考虑身体在画面中的观赏性会有不同的视觉呈现。观众对于这些身体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称之为身体意象。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有身体意象。这种身体意象导致了我们对于人本身产生不同的情感或者态度。电影利用身体意象可以引导观众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电影中身体意象在传达信息上有两种呈现方法:一种是“格式塔”式的身体意象;另一种则是全敞式的身体意象。[3]“格式塔”式的身体意象就是利用灯光、色彩、镜头、蒙太奇剪辑隐喻的表现身体特征,而全敞式的身体意象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展现,是一种纪实性的。在一般的电影表现中大都属于“格式塔”式身体意象,林超贤的两部体育电影亦是如此。电影反映了普遍大众的视觉诉求,影视中呈现出的身体就是人们日常经验中较为理想的。劳动人民的身体常常是干瘪的,美女通常伴随着细长的腿,帅哥有着多块腹肌等。这些呈现都是普遍大众的身体意象经验,电影中加入理想化的身体意象主要是能够在视觉上吸引观众,对于体育电影来说,身体是展现运动员素质的一方面。因此,体育电影的表现离不开身体意象的呈现。
二、林超贤体育电影中身体意象的呈现
(一)健硕美学:身体意象的视觉建构
在当下社会女性成为消费的主力军,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根据女性视角的诉求,对于男性明星的包装也越发多了起来。受日韩流行风尚的影响,男性表现出阴柔软弱的形象气质,“小鲜肉”风尚盛极一时。在这种流行风尚中电影中的身体意象也呈现出“白幼瘦”的特点,例如《小时代》(郭敬明,201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九把刀,2011)等影片可以作为佐证。但是体育电影与之不同的是,体育电影表现的运动员本身的身体意象就是健壮的。林超贤的两部体育电影《激战》和《破风》也表现出与“花美男”不同的男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的身体意象。
电影《激战》讲述的是过气拳王陈辉和林思齐因各自生活的困境在澳门相遇并成为师徒,相继走上MMA综合格斗擂台的故事。电影中张家辉和彭于晏的个人形象区别于流行风尚中的“花美男”,具有个人特色和阳刚之气。在陈辉带领林思齐训练的途中,思齐多穿着短袖、背心等利于运动的衣服,露出黝黑的皮肤和健硕的肱二头肌,力量训练和充满活力的男性身体不断在观众眼前出现。MMA综合格斗的选材让电影可以合理地展现男明星的身材。当林思齐第一次站上赛场时,给了他健美的胸肌和腹肌长时间的镜头,陈辉登场是用俯角度展现了其整体的身体轮廓,健壮的身体加上坚毅的眼神让观众感受到来自拳王的力量感。另外在电影健身房中几位家庭妇女也代表了女性观众的视角,“好壮啊,真厉害!”对于张家辉饰演的角色陈辉的身材的感叹也是观众对于两位男主角身体呈现的内心感受。而电影《破风》同样利用了体育题材展现了男明星们优越的身体形态。林超贤选择了彭于晏、崔始源、窦骁三个较有力量型的男明星。在电影中多频展现男性身体线条。车手郑知元在浴池中斥责经纪人的一场戏中,韩国明星崔始源赤裸上身,健硕的身材展露无遗。自行车比赛需要强劲的腿部力量。在自行车比赛时,选手们壮硕的大腿和充满肌肉线条的手臂被观众欣赏凝视。这些身体特征给观众带来的身体意象就是健美的,不同于“白幼瘦”的审美倾向,长期外部活动被晒黑的皮肤和体育锻炼之后的肌肉线条让观众感受到体育运动员阳刚、健康、充满力量的身体形态。
林超贤这两部电影表现出与其他电影不同的身体意象,一方面由于是体育题材,加入了运动赛事,运动员的身材本身就与偶像等有区别,更加的健壮和充满力量;另一方面,林超贤导演选取的演员本身的身体在观众的普遍印象中也与“小鲜肉”风尚不同,彭于晏、张家辉、窦骁等较为硬朗的男性形象使得电影中展现的健美的身体线条更加合理和美观。
(二)体育运动中身体力量和速度的表现张力
由于体育题材的特殊性,导致体育电影中的身体意象也会有所不同。体育运动有其本身合理合法的对抗,观众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观看体育竞赛,不会代入自己成为被伤害的对象。这种对抗性在电影中的表现一方面可以增加电影情节的跌宕,引发观众动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体育对抗是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的,通过对抗能够将身体在对抗中的力量感和激情感展现出来。与动作电影中对抗不同的是体育电影的对抗是正面价值,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形式和作用于身体的原始魅力。
电影《激战》引入的是综合格斗术,是世界级的体育赛事。影片中男主人公林思齐第一次参加MMA大赛站上擂台挑战迈克时,评委首先评判的一点是“身形不错!”在后续的比赛中,挥动的拳头、颤动的肌肉,被打击时痛苦的表情,脸上小小的血痕,无不向观众显示出格斗比赛中暴力的身体意象。导演用近景镜头切入迈克锁住林思齐的脖子、二人张开的嘴、缠绕的胳膊和脖子,利用镜头语言夸张和放大了体育赛事中运动员的身体语言,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对暴力的震惊体验。林超贤导演选取的MMA综合格斗赛就属于以身体力量为主的比赛,参赛者更是要以身体被虐为主要动作。所以在《激战》中身体意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向观众展现竞赛中身体的状态和姿态,强调格斗中身体动作、状态的真实,格斗双方的每一次打击都会有身体的呈现,给观众身临其境观看比赛的实感。虽然电影《破风》讲述的是自行车手的故事,并没有综合格斗这么激烈,产生强烈的身体对抗。但是自行车比赛在于自身的身体对抗,是隔空与对手身体力量的比拼。在比赛中腿部不断地运动,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中脸部的挣扎,虽然自行车赛服是全包围的,但是我们能够从脸部和肢体线条的运动看出赛车手身体力量的爆发,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格式塔”式的身体意象。观众从镜头语言中获得对于电影人物的身体意象。
两部体育电影中赛事的对抗性和身体意象联系在一起,这种体育对抗容易引起观众对于身体意象的建构,并且这种对抗不像动作电影一样,这种身体力量的比拼是合理合法的,充满比赛激情,让观众为强者感到欣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对比才会有凸显。体育赛事的对抗恰恰对角色身体力量的呈现找到一个很好的承载点。现代生活人们对于身体的消费意识综合对于电影中身体对抗破坏性产生的激情具有一定满足感。体育电影利用赛事本身合理的对抗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
(三)身体突破作为意志力与精神韧性的象征
电影要让观众在一个多小时内沉浸其中,尽量避免平铺直叙,需要有情节的跌宕。为了完成主题的升华,电影常常记录一个人物的成长或者一段感情的经历。而一个运动员成长、突破是其必然经历的阶段。电影中如何表现运动员的这种突破才能够吸引到观众?身体力量是运动员成长所要必备的因素之一,往往运动员都要从锻炼身体开始突破。电影中也是如此,利用身体的变化来突出运动员整体的成长经历。
在电影《激战》中,彭于晏饰演的林思齐是一个说着不依靠家里但30多岁却一事无成的富二代,张家辉饰演的程辉是一个因为赌拳落败的拳王。前者因为家中变故而开始其想要参加MMA大赛的决心,后者因为欠债生活穷困潦倒后机缘巧合开始教思齐打拳。二个月的时间,程辉带着林思齐跑步、打拳。镜头流转观众可以看到彭于晏从短袖到穿着背心再到比赛时裸上身,首先从服饰上向观众传达思齐身姿的不断健壮。训练的前半部分,电影利用一段略带忧伤的音乐与林思齐搬轮胎、跳绳、举铁链等运动相配,另外与思齐他爸消极生活做出了对比。后半部分程辉打赢洛克教练让其教思齐锁技后彭于晏锻炼片段配制了一段较为热血的音乐。思齐在做引体向上运动时完美的手臂线条,引入注视的6块腹肌,突出的筋络加上热血的音乐表现让观众感受到其完成了身体的突破。观众对于思齐的身体意象从一个不经打的富二代变成一个经过锻炼健壮的拳手。身体的突破成为运动员胜利的关键,也是让观众感受到运动员成长的一个因素。在电影《破风》开始就以邱田和仇铭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为线索展开故事。仇铭处处挂着海龟的东西,表达着他想要成为冠军的信心的精神,对于女主人公黄诗瑶得了肺栓塞之后快速恢复训练表示他欣赏这种精神和毅力。王珞丹饰演的这个角色也从群演的嘴中向观众展现她对于身体病痛的突破。而仇铭和邱田双双经历挫折之后,重新加入新星队,仇铭将肌腱给了一根给黄诗雅,而邱田因为心率问题无法冲刺。与车知元进行复出比赛,天气的炎热,集团补给车跟不上等影片给观众表现的问题,让运动员的竞速比赛更加严峻,观众也因此紧跟电影节奏。二者通过配合,突破自身的身体问题,赢得了比赛。影片利用他者角度向观众说明了主人公在身体不利于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竞赛,最终的胜利结果让观众内心会与主人公产生同理心,获得快感和愉悦。
林超贤的这两部体育电影通过运动员身体的突破来完成最终的胜利。当然这也是大众普遍经验中运动员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过程中身体的不断突破,让观众感受到体育竞赛中的热血和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身体力量与运动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身体意象的转变一方面能够使电影人物更加立体化,另一方面变化能够让观众的情绪跟随叙事得到转变,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
三、林超贤体育电影中身体意象的意义
明星身体的奇观化是林超贤体育电影进行商业娱乐性转化的路径表达,在兼顾商业娱乐化的同时也利用这种健硕的身体意象表现了思想深度,不仅在审美上对观众进行了引导,还向观众传递了正向的体育精神和面貌。
(一)审美意义:视觉美学与健康体态
在当代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双重导向下,身体在作品与观者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体育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主要是从视觉上向观众表现了身体之美,通过感官上的刺激引发观众的审美体验和快感。对于体育电影来说,选择一个良好的身体能够让电影中的运动画面更加具有美感。运动员的身体之美是一种力量之美,是在汗水之中散发的荷尔蒙气息。所以体育电影往往选择的是身姿优越、肌肉线条完美、富有力量的演员来进行呈现。这种超越普通大众的优美体型能够让观众目光停留,创设出一个正向美观的运动员形象。林超贤的这两部电影主要在男性的身体呈现上。首先两部体育电影选取的体育运动综合格斗和自行车竞速都与身体力量挂钩。在演员的选择上,林超贤导演选择了彭于晏、张家辉、窦骁、崔始源这几个不在“小鲜肉”之列的男性演员,硬汉风格的男性演员加上健美的身体意象更加符合角色参与体育运动的形象,让观众对身体的展现不觉突兀。电影中明星演员的参与不仅仅是利用明星效应增加电影的卖座率,还有明星演员对于身材和面貌的管理在电影银幕的呈现中能够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愉悦。《激战》彭4z9ujqelfzMiuGRU2+0BgZM15bGsB9PC0K/toei1jNs=于晏搬轮胎和做引体向上的画面满足观众的视觉审美意识。体育电影中合理的健美的身体呈现能够让观众大方地观看,在审美效果上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普遍的审美愉悦。这两部体育电影对于身体意象的呈现符合传统观念中“以美为美”的看法,展现了运动身体形象的美好,引起观众的情感愉悦和心理认同。
(二)精神意义:身体意象作为自我实现rzwAfw8dQko8rqVo2z3UJUrrVDBmRK9kVnphq4gz2YI=的镜像
身体呈现不仅仅带给观众审美方面的特征和意义,它更表现出一个人的身份、形象,在体育电影中身体的呈现是一个运动员的状态,其背后代表的是体育人的精神和付诸观众的精神意义。不同的运动员和不同的体育运动但是都表现出相同的精神面貌和体育精神。在电影中都是从不会变会,从弱变强,让观众体会到体育运动给人带来的变化,最终的胜利结果让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激战》和《破风》的主人公都是从一项运动的新手开始学习,中途经历挫折,后续通过努力、改变而获得成功。上文谈到的体育电影中所呈现的对抗的身体意象给运动员带来了身体创伤。这种伤害让观众为其感到悲伤和惋惜,这契合了“悲”的美学范畴。通过创伤后的努力和坚持让观众体会到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例如在《破风》中得了肺栓塞依然坚持训练的黄诗瑶,“有志者不是从不失败,而是从不妥协”她在自行车比赛中被撞到爬起来继续比完,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是电影中的解说向观众表达了价值观念“她的精神真的太令人佩服,虽败犹荣!”,最终甚至在她跟腱断裂无法骑自行车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运动转去了划船。而《激战》中林思齐眼睛受伤依然坚持挨打最终坚持了两个回合,比赛途中手臂脱臼,利用悲痛打出制胜的一拳。这些悲痛的经历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体育运动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力量。意志和坚毅通过变化的身体意象向观众传达体育精神,角色的身体意象背后的运动员身份凸显了这种精神的高大和可贵。《破风》中在邱田走向歪路,利用不正当方式获得胜利之后被揭穿一蹶不振,后被仇铭拉回,路边的杂志露出了一句话“梦想不会逃走,逃走的只有自己。”这种和身体伤病的对抗,是一种个人成长,是自我突破,通过电影人物身体意象的变化和成长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体育运动员勇敢、坚毅等难能可贵的体育精神,更向观众揭示了这种体育精神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这种精神的传播,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触及每一个观影者的心灵,激发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不屈斗志,以及在逆境中寻找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决心。
(三)文化意义:社会价值观的投射
林超贤的体育电影通过对身体意象的塑造,反映并传递了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在《激战》和《破风》中,角色的身体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标志,也承载着集体荣誉和社会期望。通过展现个体在训练和竞技过程中的汗水与泪水,林超贤强调了自律、坚持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外,电影中身体意象的正面呈现,也激励了观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呼应国家层面的全民健身战略,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电影《激战》中无论是落魄的昔日拳王还是破产的富二代,最终都通过体育运动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途中二人也通过师徒关系进行了互相之间的激励和帮助,虽然是个人竞技,却在筑梦途中增加了师友价值,表现了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与竞技现象。为大众呈现出一个与警匪片中复杂人性不同的叙事空间,充满了友爱和光明,而《破风》则通过主人公在比赛中的成长凸显团队竞技的精神和对生命价值追寻的意义。仇铭从一开始的好胜到输掉比赛成为“躁郁症”患者,在这一经历中,电影凸显了体育竞技锤炼个体的意义,再到最后,仇铭放下输赢让邱田冲线,完成了他对团队竞技的理解和对自我价值的理解。电影通过团队竞技辩证了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的融合,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共荣”理念。林超贤体育电影通过对于身体意象的巧妙书写,不仅为观众从视觉上呈现出健康的身体奇观,还通过身体意象构建出充满正能量的竞技故事,在深层次上传递体育运动给个人和集体带来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实现,激励每一位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体育精神追求卓越,勇于面对困难,实现自我突破。同时也通过身体意象的美学呈现向观众证明体育运动这种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结果,促进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对精神文化传承和社会建设具有独特意义。
结语
林超贤这两部体育电影首先给观众展现了健康的身体意象,有助于引导观众对于运动塑造身体之美的正确导向;其次电影中的角色通过身体意象的变化和成长发扬了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凸显了国家意志,凝聚了民族精神。体育电影中展现的包括健美的视觉观感和坚韧的体育精神都是直观、生动的教育素材。我们应以体育电影为抓手,引导青少年关于身体的健康和多元化认知,推动全民健身。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之路还很长,需要注重体育精神和娱乐两者的结合,深入挖掘体育内涵,传递多元化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9.
[2]孙泽野.教育与救国导引下的民国体育故事片[ J ].新闻战线,2018(12):132-134.
[3]陈月华,王宇石.解码:当代电影中的身体意象[ J ].电影艺术,2006(05):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