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内在逻辑、现实需求与推进方略

2024-11-03肖兴志王述勇李少林

改革 2024年9期

摘 要: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并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效循环离不开金融支持。作为增强产业链韧性与产业链安全可控的“源头活水”,金融市场具备信贷支持、融资保障、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效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新要求与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为货币资金支持、资本市场支持、保险市场支持、金融科技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形成与场景开发启迪了新思路。全球竞争格局重塑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产业链区域间优化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催生了产业链韧性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响应、金融发展的普惠覆盖、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金融资源供给的高度适配的新要求。可从拓展金融服务范围、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整合政策工具等方面强化金融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产业链韧性;产业链安全;金融支持;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4)09-0001-16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全球产业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国际竞争的白热化及不稳定因素叠加导致脱钩断链等风险增加,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大变局下,锻造产业链韧性并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是推动我国实体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行了战略部署,将产业链韧性提升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要发挥好其“造血功能”,不断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和产业链运行的稳定提供动力。

产业链韧性与产业链安全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2]。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未来产业合理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实现新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意义重大。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要求,强调要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机制的完善和优化为产业链节点企业的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供应链管理等提供了更高效的金融资源供给,加速了产业发展的“现代化”“高端化”进程。以上关于产业链韧性和金融的重要论断,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指明了新方向。据此,本文探究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内在逻辑与推进方略,旨在从金融视角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新思路。

一、金融支持视阈下对产业链韧性的再认识

在大国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产业链韧性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面对大变局下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瞩目。其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准确把握产业链韧性的时代命题和基本内涵;其二,内部结构调整的动态性要求加深对产业链韧性内在属性的理解。金融是6566e6aff24f98630be3535d9b76cd5f实体经济的血脉,其对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具有支持和维稳的双重效能。全球产业链竞争加剧和价值链重构对金融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在支持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责无旁贷。

(一)产业链韧性的时代命题

伴随着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加速,全球进入“链”时代且竞争日趋白热化,产业链重构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临产业链重构趋势,各大经济体为优化自身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实行战略调整,推动产业链的优化与升级,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求更有利的位置。然而,在此过程中,产业链“卡链”“断链”“堵链”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技术及核心关键材料断供成为威胁产业链韧性与安全的重要因素[2]。美国鼓励制造业回流及产业链回迁,对我国采取脱钩断链等措施,在半导体领域对我国实行技术断供,并对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进行全面打压,欲将我国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之外,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稳定运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面临技术及关键材料断供、脱钩断链等外部不确定性冲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受到一定程度冲击的同时也展现了强大的应对能力和足够的回旋余地。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善且门类齐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性、新型举国体制的高效性、未来产业布局的前瞻性、核心技术创新的动态性、关键材料与产品的国内替代性、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畅通性、国内市场需求的规模性等优势特征彰显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水平。从近年来制造业发展态势来看,在产业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和数智化技术推动下,我国传统制造业行业加速转型升级,新兴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制造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在全球经济体中规模稳居首位。

伴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深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对外部环境存在一定依赖性,运行过程中也展现出薄弱点。一方面,经济因素及非经济因素冲击促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需要通过高质量开放制度优势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链价值链攀升。疏通产业链堵点、冲破产业链卡点、弥补产业链断点,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强链、固链、延链、补链,抓好薄弱环节以“补短板”,发挥自身优势以“锻长板”,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以“铸基础”,不仅要加速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而且要在新兴产业领域加速关键性技术突破,实现核心技术及关键材料自主化,培育产业链核心企业及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链生产效率和供应链运行效率[3]。提升产业链韧性,要求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理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体系构筑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同一性,把握产业链韧性体系构建与安全水平提升的时代命题。

(二)产业链韧性的内涵特征

产业链韧性的内涵应从经济学领域的韧性内涵进行把握。“韧性”一词来自拉丁语“resilire”,有“复兴”“反弹”之意,最早应用于物理学。20世纪70年代,韧性理论先后扩展至生态学和心理学领域,进而产生生态韧性和心理韧性。生态韧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变迁和冲击时吸收和适应干扰的能力,以及生态系统在遭受扰动或冲击后恢复到预先存在的平衡的速度[4-7]。心理韧性是指当面临环境变化等压力时,克服自身的脆弱性,积极面对压力和困境,展现个体的抵抗能力,通过努力克服困境并实现自身发展[8]。综合物理学、生态学和心理学韧性理论,国外学者马丁等人构建了经济学领域的韧性分析框架[9]:一是面临风险的脆弱性,指暴露在危机中的风险程度[10];二是抵御冲击能力,强调对冲击的敏感程度;三是适应冲击能力,即遭受冲击后的适应与改变,以及经济系统维持其正常运行的能力[10];四是恢复能力,强调经济系统从冲击中复苏,系统重新回到原增长路径,或开拓新增长路径[11-12]。

产业链韧性是决定国家行业及企业能否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长期挑战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产业链韧性的理解须聚焦于三个核心要义,即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抵抗力是指在面对如自然灾害、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时,产业链能够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系统能否在初期抵御压力,防止系统性风险的扩散。适应力强调的是产业链在遭遇不利变化时,能够迅速调整自身结构和运作模式,以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的能力。它要求产业链内部具备灵活性和动态调整机制,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持续运行[13]。恢复力则是指产业链在经历冲击后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的速率或达到新的优化状态的能力,不仅体现了产业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还包括在危机发生之后通过结构调整和策略优化实现自我更新和升级的能力。

产业链的韧性构建可以从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三个内在属性加以阐释。连接力确保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信息、资源和技术的有效流动,是提升整个产业链效率和响应速度的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的连接力增强意味着能更快地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应对各类挑战。控制力则突出了对产业链关键节点的监控和管理能力,通过对重要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关键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整个产业链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设计力关注于产业链结构的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要求企业和政府能够前瞻性地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机遇,通过科学设计来提高产业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运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政策调整等手段,预见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通过这三方面的协调,构建既能抵御外部冲击,又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并能在冲击后迅速恢复甚至达到更优状态的产业链韧性体系。

(三)产业链韧性提升中的金融功能

金融功能创新主要体现在金融资金、资本市场、保险服务和金融科技等方面。金融资金功能主要关注资本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性管理,涉及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如结构化金融产品、绿色债券等,这些都是响应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动的结果。资本市场创新则更加注重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以及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出私募债券等新型市场工具,力求为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保险服务领域,创新则体现在风险管理模型的提升上,如引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以精细化定价和评估风险。金融科技的创新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如数字钱包、区块链技术在支付和交易领域的应用,而且重新定义了金融功能的服务边界和使用效能,使金融服务效率实现较大提升。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框架下,金融功能展现了对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敏感与适应,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不仅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还通过提供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供应链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直接促进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金融市场的包容性和可接入性在不断提升,通过科技手段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产业5yxUcUVWzWXULYsqe/SHQv/CwAEMU1p/lulT9o37wYA=链各节点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门槛,从而激发企业的活力和潜力。金融科技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更具预见性和个性化,从而更加有效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金融在现代化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化,助力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前提。进一步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产业链运行风险评估及产业链潜在风险预测,需要金融功能作出动态性调整。金融功能的创新通过供应链金融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资金流动性,疏通产业链的资金堵点,防止产业链出现断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产业链内部的连接力与控制力,维护产业链的稳健运行。在创新金融功能下,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识别和响应潜在的经济波动和风险点。通过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提升产业链的设计力。此外,保险产品的创新如业务中断保险及产业技术研发保险也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工具,在面对自然灾害、其他意外事件及经济系统因素冲击时,能够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和业务连续性支持。因此,产业链韧性提升下金融功能的核心任务在于服务的高效化和创新的动态化高度融合,增强整个经济体的环境适应性和风险回应性,确保在面对挑战时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二、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内在逻辑

金融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关键驱动力,为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持续注入活力,根据产业链多层次需求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增强其适应市场变化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金融功能优化上,通过投融资机制优化、保险服务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助力新科技、新产业发展及产业链核心技术突破,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就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而言,其创新活动与投资风险相对较大,金融机构可向其提供风险评估、保险产品、衍生品等工具增强企业信心和抗风险能力,借助自身网络和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和协同,实现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一)货币资金支持:筑牢产业链的连接能力与控制能力

货币资金服务作为金融功能的核心部分,通过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可获得性,保障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有效应对“断链”“卡链”“堵链”等运行风险。金融功能的创新可通过优化资金流向、实现货币资金灵活配置和高效调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稳定协作、效率提升、资源整合,维护供应链的平稳运行[14],增强产业链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具体而言,金融功能优化促使资金更加迅速和准确地流向产业链中需要迫切支撑的环节,通过供应链金融、应急信贷窗口等,保障企业关键时期的资金需求,实现对产业链供应链承压环节的及时救援。

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够为产业链的运行提供多元化资金渠道,进而增强产业链各环节及关键节点企业面临多种风险时的抵抗力和应对能力。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债务融资手段,为企业在绿色生产、技术升级、智能转型等方面提供专项资金支持[15],使企业在受到市场波动或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稳定的资金链,促进其产业链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优化。同时,供应链金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信贷审核流程,降低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确保产业链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通过银行信贷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的交易进行金融支持,提高资金流转效率,通过发票贴现等金融产品,减少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和财务困难。

金融市场通过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产业链节点企业探索新业务模式和技术路径,推动产业链的结构优化和功能强化,促进产业链节点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技术研发创新等环节的资金流动,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协同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收益权融资等金融产品优化使得企业能够以非传统资产为担保获得融资,增加企业资金来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新工艺、新产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及颠覆性技术突破,加速产业链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16-17],提升产业链关键节点核心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伴随全球化竞争加剧,我国产业发展面临来自国外关键材料供应和技术制高点的限制。金融功能优化可助力企业进行新兴领域技术开拓与新增长点探索,降低国外关键材料断供或关键技术“卡脖子”情况下本土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产业链的连接力和自主可控能力。

(二)保险市场支持:锻铸产业链的抵御能力和更新能力

在全球化和供应链延伸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经营风险。保险服务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风险保障,覆盖生产、运输、贸易等各个环节,从而减轻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降低产业链运行的风险。一方面,在产业链运行过程中,保险服务不仅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更是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支持。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风险,提升其竞争力和韧性。因此,保险服务对于产业链的韧性提升至关重要,通过保险产品保障产业链节点企业资产价值保值增值并分散风险[18],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保险服务的提供能够促进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链升级和转型的核心动力。然而,由于技术研发过程中存在着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经常面临技术失败和专利侵权等问题,导致投入产出具有不确定性。保险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风险保障,降低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18]。例如,保险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专门的技术风险保险,涵盖研发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包括研发失败、专利侵权、知识产权纠纷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通过提供保险服务,激励企业进行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从而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与自我更新能力。保险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风险保障,还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保险服务的支持,企业可以更加自信地投入技术创新,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以技术升级提升产业链的更新能力。除技术研发风险外,保险服务还能降低产业链中的其他运营风险。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原材料供应中断、运输延误和产品质量等问题,从而影响其生产计划和交付能力。企业可以购买供应链保险或运输保险等产品,覆盖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提升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推动产业链的顺畅运行和持续发展。

保险服务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的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创新为其进行定价,为抵御产业链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撑。产业链保险产品的定价不仅需要考虑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特性,还需要融入对未来市场变化的预判,从而确保保险产品在覆盖风险的同时为产业链提供成本效益保障方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看,实施产业链的金融定价在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下具备可行性。理论上,实施产业链的金融定价可基于风险管理和金融工程的成熟理论。金融理论提供了对市场风险的系统评估与定价的方法论,如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以及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等。上述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帮助金融服务提供者更好地识别、计量并定价产业链中的风险。理论框架还能对金融机构如何结合具体行业特点和企业风险特性进行指导,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风险转移和分散。

实践上,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能够收集和处理大量与产业链相关的数据,提高评估精度和定价效率。数据分析技术对复杂产业链中的风险因素可以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剖析,使得定价更加符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加快了产业链金融定价的实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产业链节点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化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金融服务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供应链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金融创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金融创新产品的应用,助力产业链对冲运行中可能遇到的价格波动、信贷约束和自然事件等风险。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也是影响产业链金融定价的重要因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风险管理创造了有利的监管环境,使产业链金融定价具备可行性。

(三)资本市场支持:提升产业链的竞争能力与恢复能力

资本市场服务通过股债融资和资源配置服务于实体经济[19],对于推动产业链整合和优化至关重要,资本市场方面的金融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链融资方式和资源配置的革新。其中,股债融资机制为产业链节点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增强其面对市场挑战时的应变能力。股权融资增强了企业的资本基础,而债务融资则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的运营资金。“资金双轨制”融资方式支持企业在关键时刻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市场扩张以及应对突发的市场变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增强长期发展潜力。股权融资的方式使企业能够以出售股份而获得资金,稀释企业风险,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获得新的管理理念和市场拓展机会,实现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及“资源”“市场”的内外链接功能[20],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债权融资则提供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获取方式,可满足企业日常运营和短期扩张的流动性需求。“双轮驱动”的融资模式为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提高了产业链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经济逆境时的风险抵御能力。

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结构有助于深化对产业链的支持,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实现资金高效供给,特别体现在对科创企业的支持上[21]。结构化融资使得资本流向更加精细化,能有效地向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创业板、中小板的设立特别利好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为其提供展示和资本运作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细分化的市场设置增强了产业链关键节点的稳健性,为整个链条的持续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应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外部冲击,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与不同规模和成熟度的企业进行对接,助力企业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通过债券发行、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来满足资金需求。

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更加依赖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仅在于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还通过模式创新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优化金融资源调拨,通过高效配股、债券发行等机制,促进资金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流动,确保企业资金需求与供给匹配[22],提升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资本市场可利用价格机制动态调节资源在产业链中的流动,使得资源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化而灵活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中,资本市场通过对企业的资金支持,优化创新要素结构,加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进程,提升整条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资源配置功能的优化使得生产要素更加高效地运用于产业链的各环节,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升级。

资本市场的敏感性和对外部经济变动Mcgux0bH4uPWkCOxL4EvBoRkp+zdioN76/LgWv8qVgE=的快速响应性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通过风险预判及风险信号传递机制,更深层次地影响产业链运行的稳定性。通过对原材料和成品市场的实时价格监控,资本市场能够快速反映供需变化,及时揭示潜在的市场和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金融市场间的协同能力,为企业提供即时性市场信息,使得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助力企业作出灵活的生产调整和供应链管理决策,降低生产中断和库存积压的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等工具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手段,帮助企业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在外部经济压力下保持操作的连贯性,减少因市场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产业链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四)金融科技支持:增强产业链的适应能力和协同能力

金融科技为产业链注入创新活力,通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手段,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精确性和效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还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了自动化融资和支付,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资金流动的高效率与金融供需匹配,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23-24]。此外,通过高级的数据分析工具,金融科技能够提供深入的市场洞察,帮助产业链节点企业更加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适时调整策略,增强产业链的市场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

金融科技提升了金融机构对风险评估的精确度和效率。金融工具数字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通过处理大量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运用高级算法和模型来识别和预测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潜在运行风险,如供应链的意外中断、需求波动、市场动态变化等。特别是在应对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市场条件时,通过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可以追踪并分析产业链供应链的日常运作,对未来的趋势和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并据此提供预警,确保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时,避免重大损失,提升产业链对冲击的适应能力。

金融科技通过其数字化能力,能够精准地识别产业链中的“卡链”和“断链”风险。以制造业产业链为例,其产业链通常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且产业链长度较长,任何环节的失效都可能引发“链条式”连锁反应,影响整条产业链的正常运作。金融科技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集成技术对全产业链进行实时监控,通过预测分析工具,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及供应链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预见并规避潜在的风险,促进产业链整体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提升。此外,借助金融科技平台,小型供应商能够通过更便捷的融资方式获得必要的流动资金,稳定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大型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支持下游合作伙伴,加速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从而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的运转效率[25]。

然而,金融支持并非简单的资金输送,通过金融科技平台提供的供应链融资服务,产业链上各级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短期资金需求,在连接上下游企业的同时促进产业链内部协作。就金融机构而言,高效及优质的服务带来了更稳定的收益来源和客户基础,有助于构建产业和金融的良性循环,增强产业链内部与金融机构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个产业链对外部市场波动和风险的响应能力,通过高效的金融服务实现产业链的“稳链”“固链”“强链”。

三、产业链韧性提升对金融支持的现实需求

把握产业链韧性提升中的金融需求,须领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科技—产业—金融”高效循环的战略要求[26],认清外部冲击风险、产业链优化布局、技术创新能力及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层面的金融诉求。从不确定性视角来看,金融市场需要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以应对突发的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这要求金融机构构建灵活的风险管理机制。从产业布局视角出发,普惠金融发展是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协调布局的基础,有助于金融资源在各区域间协调与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从技术创新视角来看,金融服务精准对接产业链“链上”企业,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需求,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市场预测,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从微观企业视角分析,金融供给的高度适配是关键,产业链韧性的提升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贷款产品、灵活还款方案和多元化融资渠道,确保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企业获得最适合的金融支持,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韧性提升。

(一)不确定性视角下金融市场的冲击响应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不确定性冲击显著增加对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链韧性提升和运行的稳定不仅是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更对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技术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由于全球化经济的高度互联互依,我国产业链运行面临的外部风险日益增多,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原材料供应链的中断以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等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使得金融系统在风险评估和预测方面的需求迅速增加。随着产业发展向高技术和智能化转型,其资金需求和投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金融机构能否提供基于深入行业理解的风险评估,将直接影响到产业链节点企业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尤其是在面对经济下行或市场波动时,精准的风险评估是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冲击和调整战略的关键。

就金融系统而言,产业链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冲击带来了对风险预测能力的高层次需求。例如,制造业产业链较长,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广,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wR+vWIHGUzef5PN9IRVfPw==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不同风险的影响,需要金融系统提高预测风险能力,并在风险实际发生前作出预警,提升企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能力,使其在不稳定中寻找新增长路径和发展前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对未来市场和技术趋势的准确把握,风险预测能力的需求在制造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金融系统提出了更复杂和细致的需求,伴随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压力。金融系统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影响、社会责任、经济效益,这对风险评估模型和预测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布局视角下金融发展的普惠覆盖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我国对产业的区域转移与优化布局已作出积极的部署并持续推进,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具体到产业层面,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引导产业从东部地区逐步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有序转移,旨在缓解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高和资源环境压力大的问题,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对金融服务协同优化产业链布局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推动了区域间产业的顺利转移和高效衔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转移,产业承接地区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地区对传统意义的金融服务获取能力较低,尤其在高端金融产品和服务上。金融的普惠性发展,特别是数字金融的推广,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数字金融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物理距离的限制,为偏远地区的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企业重新组建或扩大生产基地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wR+vWIHGUzef5PN9IRVfPw==入,金融机构可向企业提供土地、设备采购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降低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门槛,加快企业的设施建设和生产能力提升。通过整合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数字化工具还能帮助金融机构捕捉制造业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政策的及时调整和优化。

我国各地区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产业集中了大量金融资源,而其他地区和产业则面临金融资源短缺的问题。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高技术产业及制造业重点领域,但部分金融机构仍然存在思维定式,对跨区域和跨行业的企业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资源配置不够灵活高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会加剧地区和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阻碍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从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看[27],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金融数字化程度接近并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小;但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平均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来看,相较于产业集中程度高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三)技术创新视角下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技术创新是产业链韧性与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驱动力,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无论是初创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开发还是已成熟企业的技术迭代,都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和智能管理。金融支持不仅需要从资本的供给侧进行优化,还需要实现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和精准对接。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专门针对研发阶段的低利率贷款、股权投资基金以及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财务顾问服务等,均需结合产业链具体特性实现定制化发展。这种需求导向的金融服务优化,能够为技术研发提供持续的动力与保障。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科技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需求对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响应速度和精确度,从而确保金融资源更高效地服务于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

产业链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高的特性,使得保险服务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有效的保险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技术研发各环节提供风险保障,还能够鼓励更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尝试。创新保险产品可以覆盖从研发到产品商业化全阶段的风险,降低企业因技术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尤其在高资本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技术研发中,保险服务的支持将极大地促进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行业的整体进步。同时,保险公司需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风险评估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更加稳固和灵活的保障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服务的效率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资金的流动速度、风险管理的实时性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进而影响到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速度和广度。

(四)微观企业视角下金融供给的高度适配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微观基础。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关乎整个经济体的安全和稳定。随着各行业特点和需求的多样化,制造业中不同企业对金融资源供给的要求也呈现高复杂性。在一般性的传统制造业行业中,企业更加关注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和生产能力扩大的资金需求;而对于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企业,则更加侧重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投入。这种差异性要求金融资源供给能够实现高度适配,以满足各类制造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

从融资成本的角度看,制造业不同行业及不同性质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和获得融资支持上也不尽相同。在此,借鉴欧阳志刚等的做法计算制造业各行业平均债务融资成本[28]。传统行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存在融资成本差异,可以从行业的技术特性和市场竞争力角度进行解读。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快、市场扩展潜力大,政府对技术创新行业给予更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往往能够吸引到低成本的债务融资。技术相对落后、市场饱和度高的传统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大、创新动力不足,金融机构对其融资风险的评估较高,从而推高了其融资成本。如重工业、基础制造业等技术革新慢且市场竞争加剧,并面临更多环境压力和社会挑战,从而提高了其融资成本。因此,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金融支持需要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企业的所有权性质是影响其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因其背后有政府的信用支持,通常能获得比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更低的债务融资成本,特别是在高技术行业,这一差异尤为显著,金融机构在面对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时,其信贷政策和风险评估标准有所不同。融资成本的所有权性质差异,导致资源分配可能不尽合理,从长远来看,可能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需求与约束多种多样,不仅涉及资金的数量和成本,还包括资金的结构和时效性。对于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的新兴制造业企业,其对资金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而对于处在产业链上游的重资产制造企业,则更加关注资金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构建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多维度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极为关键,要求金融市场不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约束情况(见图1,下页)。

资产负债率衡量指标在各行业中差别较小,表明制造业企业长期资金结构状态较稳定;而流动比率显示出较大的波动,反映了企业在短期内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和压力。行业二位码27及34—40的企业是高技术产业较为集中的行业,其融资约束较小,体现了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的行为倾向;流动比率较小的行业大部分为传统制造业行业,意味着其面临的融资需求和融资压力较大,存在资金周转不畅的问题,致使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融资压力较大。因此,就金融市场而言,如何有效利用企业财务信息来设计和调整金融产品及其提供方式,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的具体需求,是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关键。

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准对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见表1),创新创业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往往比传统企业更加迫切和灵活。例如,创新型企业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投入、技术更新、市场拓展等,但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因其风险较高、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而不愿意对该类企业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因此,创新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较高的门槛和困难,导致其难以获得全方位的资金支持。此外,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企业的风险偏好不足也是导致企业诉求与金融资源供给不匹配的重要原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根据不同企业需求提供有效的金融资源,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为初创及小微企业提供动力,为成熟企业提供扩大与创新性的资本支持。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应履行好“服务者”与“推动者”的双重义务,通过深入研究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设计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确保金融资源供给的高效配置和精准对接。

四、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推进方略

根据产业链提升的金融效能及金融需求,探讨如何从金融服务、金融产品供给、金融科技、金融政策方面推动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通过拓宽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建立金融服务平台、降低融资门槛、创新金融产品、防范与化解风险、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与政策协同整合的推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并确保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普惠性和持续性、精准性和针对性、安全性和稳健性、灵敏性和高效性、全局性和协调性。金融功能的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链节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而且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一)拓展金融服务范围,增强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普惠性和持续性

1.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

促进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是关键策略。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服务应进行拓展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其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通过拓宽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增强金融发展的普惠性,为中小型科创企业及成长型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资金支持。中小型科创企业及成长型企业往往存在较高的风险,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对其融资支持不足。金融机构应制定更为灵活的贷款政策,加强对中小型科创企业及成长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从而吸引更多中小型科创企业及成长型企业融入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其进行创新性活动,激发其创新潜力,推动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2.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除加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外,还需建立专门的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通过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此外,设立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平台,可以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资源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金融体系存在金融资源分散与浪费的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可实现各类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创新升级,实现金融对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持续性支持。

(二)优化金融产品结构,提高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1.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根据产业链各环节需求设计差异化金融产品

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金融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不同行业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需求各异,因而需要设计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其需求。通过提供贷款、保险、担保等多样和灵活的金融产品,可以覆盖企业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应完善与产业链节点企业技术升级相关的金融供给体系,如设备升级贷款、租赁融资、技术创新保险等,满足产业链节点企业在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中的资金需求。同时,随着产业链链条的延伸,各环节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特征,金融产品需为产业链不同环节提供针对性支持,对上游原材料供应风险提供原料价格波动保险,确保生产不因价格变动产生过大损失;对下游的违约及运营等风险,则应优化应收账款保险,确保制造商的财务稳定。将差异化金融产品贯穿产业链各节点企业,从而提升链条的整体韧性及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2.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增强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精准性,需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应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信任基础。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持续精进的金融服务来自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组织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定期了解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实时调整和优化金融服务方案。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在产业园区内设立服务窗口,方便企业获取金融支持,而企业也可以通过直接沟通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其业务模式和面临的挑战。通过长期合作,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还能增强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保障产业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维护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1.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确保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础,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监管机构需要确立更加严格和有效的监管政策与制度,以确保金融机构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合法合规,为金融市场创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运行环境。监管机构的监督能力和力度的提升意味着对金融机构行为实施更为深入的监管,包括其财务状况、业务运营、风险控制等。通过监管措施的落实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有效降低市场交易风险,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安全和可靠的投资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监管机构应当建立更为精细化和全面化的监管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挑战。此外,监管机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制度和规章,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以实现监管的有效性、适应性、动态性。监管机构可以利用先进的监管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市场进行精准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预防金融市场中的违规行为和风险事件,从而提高监管的效率,增强监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为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

2.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及时甄别、评估及预测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有力抓手。这一机制旨在全面评估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点,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为此,监管机构需要确立多维度、全面覆盖的评估体系,以科学、准确地评估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通过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监管机构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准确识别风险,在发现风险后,监管机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政策和措施,加大对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和业务的监管力度,降低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此外,监管机构应建立风险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与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多方联防、共同应对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及时共享风险信息和加强合作有效应对各类风险事件,保障金融市场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稳健性。

(四)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保障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灵敏性和高效性

1.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以金融科技推进产业链管理的智能化

推动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有助于降低产业链供应链运行风险。随着产业链全球布局及竞争格局的调整,产业链节点企业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等特征。增加金融数字化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自动化水平,建立智能化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精准评估,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不确定性风险对产业链的冲击,保障生产活动的持续稳定进行。在锻造产业链韧性和促进产业链稳定运行过程中,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及大数据技术等金融科技可以快速分析企业大数据,准确把握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识别产业链关键节点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为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提供相应的预警措施,助力企业有效应对各种运行风险,提高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

2.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以金融功能创新保障产业链高效运行

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是实现金融功能创新的必要举措,也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关键所在。首先,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和规范,鼓励其在新技术和新产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包括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引和发展方向,引导其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开展创新业务。其次,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奖励机制,激励金融科技企业在新技术领域进行投入和研发,进而应用于产业链节点企业,服务于产业链关键性核心技术创新等。再次,金融机构可以与产业界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与金融科技企业实现技术和资源共享,通过跨界合作加速新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和推广,推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最后,金融机构应着力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优化融资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

(五)推进金融政策整合,实现金融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全局性和协调性

1.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形成政策衔接和政策配套

政府部门要从制度层面建立起覆盖面广、层级清晰的金融支持政策框架,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政策能够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形成政策合力。统筹财政、货币、金融监管等多方面因素,提高政策设计力,针对不同行业及类型企业实行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措施,以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创新创业领域;而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方面,则可以通过贷款优惠政策和产业基金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此外,政府还应注重政策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市场和产业链发展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政策间协调整合,避免政策冲突和政策重叠

为确保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性,政府部门之间需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各部门应深化合作,以避免政策重叠和相互冲突。例如,由财政部门提出的税收优惠措施需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融资政策紧密配合,从而确保二者在推动产业链韧性增强上实现协同效应。此外,须强化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持续监控,及时识别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政策目标的达成。同时,政府需要主动了解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具体需求及面临的挑战,积极介入以解决潜在矛盾和困难,通过建立共识推动产业链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政府应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更多便捷的政策支持,简化行政程序,增设财政激励或提供创新基金,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资热情和创新动力,促进产业链的创新升级。只有通过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加快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机制建设,推动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13(001).

[2]肖兴志,李少林.大变局下的产业链韧性:生成逻辑、实践关切与政策取向[J].改革,2022(11):1-14.

[3]张辽,胡忠博,陈松.全球产业链重构下保障中国产业链安全的逻辑思维与战略取向[J]. 经济学家,2024(3):35-44.

[4]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 4(1): 1-23.

[5]HOLLING C S. Engineering resilience versus ecological resilience[J]. Engineering within Ecological Constraints, 1996, 31(1996): 32.

[6]PERRINGS C. Resilience in the dynamics of economy-environment system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8, 11: 503-520.

[7]PERRINGS C.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 11(4): 417-427.

[8]RUTTER M. Resilience as adynamic concept[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12, 24(2): 335-344.

[9]章立,王述勇.经济韧性理论、测度与影响研究综述[J].产业组织评论,2023(3):256-278.

[10] MARTIN R, SUNLEY P. 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15(1): 1-42.

[11] SIMMIE J, MARTIN R.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 3(1): 27-43.

[12] EROL O, HENRY D, SAUSER B, et al. Perspectives on measuring enterprise resilience[C]. IEEE, 2010: 587-592.

[13] 石建勋,卢丹宁,徐玲.第四次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产业链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2(4):36-46.

[14] 成程,田轩,徐照宜.供应链金融与企业效率升级——来自上市公司公告与地方政策文件的双重证据[J].金融研究,2023(6):132-149.

[15] 张伟.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经济体制改革,2023(1):14-23.

[16] 周文,张奕涵.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J].上海经济研究,2024(4):14-30.

[17] 任保平.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与任务[J].经济问题,2024(5):1-6.

[18] 杨力,杨凌霄,张紫婷.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2(5):89-104.

[19] 武瑶瑶,胡凡,刘桂芳.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实体经济发展——基于直接融资与资源配置“双轮驱动”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23(12):3-17.

[20] 郑联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现实价值、短板约束与重要举措[J].改革,2023(12):28-40.

[21] 吴晓求,方明浩,何青,等.资本市场成长的逻辑:金融脱媒与科技进步[J].财贸经济,2023(5):5-21.

[22] 张翔宇,谢贤君.金融结构、资本运行效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J].改革,2023(12):95-112.

[23]SATO S, HAWKINS J. Electronic finan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 BIS Papers, 2001(7): 1-12.

[24] YOSEPHA S Y. The role of fintech encourages the export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 in Indonesia[J]. Journal of Social and Development Sciences, 2018, 9(3): 66-77.

[25] 林春,赵予宁,孙英杰.金融科技与中国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J].证券市场导报,2024(5):71-79.

[26] 周立,张永霞.金融强国重要论述的逻辑框架、时代内涵及价值意蕴[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4(1):14-32.

[27]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4):1401-1418.

[28] 欧阳志刚,陈奕景,陈熹.中国制造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J].管理世界,2024(4):96-128.

Financial Support for Industry Chain Resilience Enhancement:

Internal Logic, Realistic Need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XIAO Xing-zhi WANG Shu-yong LI Shao-lin

Abstract: Financial support is indispensable for efforts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realize the efficient cyc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dustry - finance". As the "source of living water"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safety and control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 financial market has the efficacy of credit support, financing guarante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business models have inspired new ideas for the formation of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 of scenarios for monetary capital support, capital market support, insurance market support, and 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 impact of uncertainty brought about by the reshaping of the global competition patter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layou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mong region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key link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have given rise to the impact 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on the financial market. The resilienc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create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inclusive coverag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ecise docking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highly adaptable suppl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New strategies can be launc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anding the scope of financial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products, strengthening the intensity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ng the policy tool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resilienc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n the financial support.

Key words: industry chain resilience; industry chain security; financial suppor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