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视角下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

2024-11-01许广瑶

高考·上 2024年11期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历史视角出发,首先从多个维度探讨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继而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融入历史元素,增加课程的吸引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跨学科知识,提升课程的实效性等,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历史视角;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教学创新。从历史视角审视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发现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与历史知识紧密相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本文提出将历史元素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挖掘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等,探究思想政治课程背后的历史内涵,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多维度、多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

一、历史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始终推动着教育的进步,教学方法也随之不断更新。在古代,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注重经典的背诵和领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规模的学校教育逐渐普及,班级授课制成为主流,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系统性和规范性。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必然。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1]。为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衔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跨学科探索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回顾教育的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学质量的理解和追求有所不同。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质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真正的教学质量不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否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这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接受。而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开展角色扮演等,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创新教学方法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和辅导,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二、历史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一)融入历史元素,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历史是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矿山,为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将历史元素巧妙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能够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找出其中隐含的历史0BamgtImR2VVZ7LV09KmUw==脉络,以历史发展的逻辑重新组织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并辅以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案例,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现象背后的历史根源,于无形之中形成辩证思维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观念等,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领域的多样性和变化性[3]。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例。首先,在历史脉络梳理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救亡图存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这些运动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这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教师按照这样的历史发展逻辑重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于之前的运动没有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以都以失败告终;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它吸取了前面的经验教训,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且紧密团结和依靠了广大人民群众。

随后,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广泛收集这一时期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例如: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当时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英勇表现:“学生们走上街头,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以此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青年学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所发挥的先锋作用;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教师可以讲述早期共产党人的故事,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入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将军等英雄的事迹;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将子弹打光后,宁死不屈,跳下悬崖;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这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从多个维度展开历史比较,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现象的理解。

比较一: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古代的土地制度进行比较。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展开多维交流、探索,得出答案:古代的土地制度大多是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土地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性以及解决方式的差异。

比较二: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主张。如有的学生回答:“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中国的国情和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这一目标未能实现。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主张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并取得了胜利。”

比较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进行比较。如有的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潮流;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使文化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这一系列教学环节中,教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基石,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历史元素,使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感受历史的脉搏,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4]。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如同点亮学生思维之火的火炬,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精心设置融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问题,创设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溯思想政治观念的起源,理解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基于历史视角提出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并给予积极回应和引导,鼓励学生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提炼智慧,以此培养他们运用历史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五课“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为例。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提问:“从古代的朝贡体系到现代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大家思考一下,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既涵盖了历史的跨度,又直击课程的核心,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接下来,为了引导学生追溯思想政治观念的起源,教师可以展示清朝时期的一些外交文献和条约,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然后提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对于独立自主的外交有着怎样的渴望?”教师基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进而深刻体会到外交政策变化的必要性。

随后,在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当时的国际新闻报道视频,并提出问题:“在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和孤立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一决策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思考问题,能够逐渐理解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意义。而当学生提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外交政策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样的疑问时,教师则可以先肯定学生的思考深度,然后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目标,并阐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无论国家实力如何变化,这一宗旨始终不变……”

此外,在探讨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重点和策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强调经济合作,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侧重于政治结盟的外交策略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需求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启发,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外交政策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最后,在讲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外交案例时,教师可以问道:“从这些成功案例中,我们能总结出哪些外交智慧?这些智慧对于我们处理当今复杂的国际事务有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认识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多边主义等理念的重要性。

在这一系列教学环节中,教师遵循历史发展脉络,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线索,引导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课程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不断深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于潜移默化中强化历史思维分析,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跨学科知识,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知识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和单一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历史学科存在深厚的渊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历史视角实施跨学科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将思想政治知识与历史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和交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应用和价值。

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为例。一方面,在讲述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知识,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讲起,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如何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来的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近代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如何推动了全球市场的形成,以及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串联,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动因。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学生可以思考经济全球化如何加剧了国际竞争、如何推动了各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如何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全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分析等跨学科实践活动。在此环节,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全球化案例,如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国际贸易的争端解决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思考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影响及其后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影响,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深入探讨,从历史视角出发,揭示了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通过融入历史元素、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整合跨学科知识等,不仅能够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展望未来,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展开持续性的探索和研究,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霞.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的优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226-228.

[2]刘博男,张光.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亚太教育,2024(7):132-135.

[3]丁一方.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8):115-119.

[4]郭志玲.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创建活动型德育课程[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