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
2024-11-01张晓琴
摘 要: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研究聚焦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首先阐述了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在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学积累、培养阅读兴趣方面的作用,接着分析了当前二者结合的现状,包括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课堂与课外阅读的脱节以及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等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结合的策略,旨在探索二者结合的最佳模式,以期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具体策略
课外阅读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突破课堂的局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丰富文学积累,培养阅读兴趣,激发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为其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常常缺乏明确的方向,具有盲目性;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之间未能紧密衔接,存在脱节现象;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来衡量二者结合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因此,深入研究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探讨切实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拓宽知识视野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深入有着积极且显著的影响。然而,课堂教学受制于时间以及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所涵盖的知识领域虽然较为全面,但仍有诸多方面无法触及。而课外阅读犹如一扇通向无垠知识海洋的窗户,展示给学生更加宏大且多元化的世界图景。通过阅读具有历史价值的课外图书,学生得以了解各个朝代的兴盛与衰败、杰出人物的非凡人生历程,进而丰富其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这种知识层面的拓展远超语文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有限的历史文学篇章。此外,科普读物也能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进一步拓展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面。再者,阅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佳作,学生可以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文化传统,深刻感受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二)丰富文学积累
课外阅读在塑造个人文学知识体系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相较之下,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只能覆盖有限范围内的文学品种和数量,使得学生对于浩瀚的文学领域的深度探究与广度理解受到限制。借助课外阅读这一途径,学生有机会接触并深入研究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他们可以品味唐诗宋词的美妙韵律,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的深沉情感。例如,阅读《红楼梦》这部著作,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封建社会错综复杂以及人性的多元面貌,更能积累丰富的人物描绘和情节构建经验。
(三)培养阅读兴趣
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课外阅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受限于教学大纲与应试压力等诸多因素,学生的阅读行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倾向与局限特征。相比之下,课外阅读则给予学生更为宽松自由的阅读空间,使他们得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及兴趣导向,自行挑选心仪的图书。无论喜好涵盖奇幻神秘的科幻小说,还是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抑或紧张刺激的侦探悬疑、富含哲理的人生思索,皆可在课外阅读的广袤领域内寻觅到[1]。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当学生沉醉于其中那神奇的魔法世界,被其引1c5f29e275bda93ea02fda31a808248b人入胜的剧情以及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深深吸引之际,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萌生出对阅读的强烈渴望与热切期待。
二、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的现状
(一)学生阅读存在盲目性
当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表现出的盲目现象颇为显著。学生在选取阅读材料时通常缺乏清晰具体的目标与方向指引,普遍倾向于依据个人瞬间的喜好或赶潮流的方式来筛选书籍,却忽视了自身的知识基础、阅读技巧以及学习上的实际需要。部分学生盲目跟随阅读网络小说的浪潮,仅仅为了追求情节的悬念迭起,反而未能从这些内容中领悟到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及其所能够带来的文艺素养的提升。此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常常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规划及方法指导。他们可能会随意地翻开一本书籍,并未设定明确的阅读进度与目标,从而导致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存在脱节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存在脱节现象。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往往侧重于教材内的知识点讲解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对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整合相对不足,而且教学内容和方法较为固定,缺乏与课外丰富阅读资源的有机联系。例如,在讲解诗歌时,仅围绕教材中的几首诗进行分析,而未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同类型的课外诗歌,以加深对诗歌体裁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外阅读方面,学生的阅读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与课堂所学内容关联不大。他们可能会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流行小说、漫画等,但这些阅读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以契合。这种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也无法将课外阅读获取的知识和体验有效反馈到课堂学习中[2]。
(三)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高中阶段,在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实践过程之中,缺乏一套能够有效推行的评价机制。首先,所采用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且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目前来看,针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大多倾向于针对其阅读量的统计,如学生已经阅读了多少书籍,却并未对阅读的质量在深度理解、层次分明的思考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等各个层面设定出具体、明确的评判标准。其次,评价方式的全面性尚待加强。现行的评价体系往往仅仅依赖于考试成绩或者书面作业这些单一的手段来评估学生的阅读成果,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阅读的热情程度、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观点的新颖程度等。
三、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
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它是制订阅读计划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的期望,确保阅读计划与之相符。同时,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有的学生阅读基础较好,理解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可能在阅读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制订阅读计划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阅读的难度和深度,推荐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经典作品;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从简单易懂、趣味性强的读物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例如:对于高一新生,可以先安排一些篇幅较短、情节生动的文学作品,如《边城》;到了高二、高三,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逐渐引入《百年孤独》等更具深度和复杂性的作品。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指导,如喜欢历史的学生,可以推荐《史记》等相关读物。
(二)融入课外阅读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仅限于教材文本之内的知识传授,然而这种做法应该得到改进,需要积极引入多元化且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素材。具体措施方面,如在对特定的文学体裁加以探讨之际,应当适时引入与主题相关的课外代表性著作,通过细致的对比研究来深入剖析[3]。例如,在教授古典诗词领域之时,除了教材中所包含的作品外,还可以引荐各类课外经典古诗,以便学生能更为全方位地理解中国诗歌的演进历程、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课为例,可以融入史铁生的其他相关作品,如《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的片段。课程导33359d3de942e966c3d412b68107278c4556c1c8f499df4c6da6d1a51260ec0a入环节,先介绍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适时引入《病隙碎笔》中的相关思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史铁生在面对苦难时的内心挣扎与对生命的感悟。比如,当探讨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时,可以引入《务虚笔记》中关于亲情的描写片段,让学生对比分析,感受史铁生在不同作品中表达亲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课堂总结时,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完整的《病隙碎笔》和《务虚笔记》,并布置相关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任务,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通过这样融入课外阅读内容,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对史铁生作品的整体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升阅读效率
高效能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更为迅速地解析文本内涵、领悟主旨,进一步提升阅读效果和效率。教师有必要依据不同的阅读素材以及阅读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方法。例如:针对小说类文体,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塑造、情节脉络以及环境描绘等要素来深入理解作品的核心主题;至于散文,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体悟语言艺术的韵律美,从而更为细腻地体会到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抒发。精细阅读与粗略浏览相结合同样是提升阅读效益的关键策略。对于文中的精华部分、优美语句,学生需要进行精细解读,细致入微地推敲其词汇运用、句型结构和修辞手法;而对于那些补充性的信息或是已然熟知的知识点,则可以采取粗略浏览的方式迅速掠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着力培养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及批注的良好习惯。以阅读《呐喊》为例,学生可以在书籍上标注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附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如何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生字生词、背景知识等难题,亦能显著提升阅读的流畅度和效率。
(四)开展多样语文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的有效途径。(1)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交流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心得体会和独特见解。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理解都各不相同,在分享中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拓宽彼此的视野,如学生在分享《活着》的阅读感悟时,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能够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情感美。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升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如在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时,体会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感。
(3)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可以设定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启发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如以“勇气”为主题,学生可以借鉴课外读物中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故事来构思文章。(4)组织课本剧表演,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这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增强对文学作品的体验感,如表演《雷雨》,让学生亲身感受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此外,还可以开展手抄报制作、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运用所学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科学性
一个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多个重要的维度。首要任务便是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系统化的统计和深入的评估。可以借助阅读记录卡、读书笔记等多样化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所涉猎的各类图书明细、数量及其阅读时长,以此来精确地衡量学生在阅读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其次,需高度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严谨考查。比如,通过设计阅读理解试题、要求撰写读后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评估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深度、分析能力以及感悟水平。再次,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对课外阅读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写作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来检验他们能否灵活运用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而验证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纳入评价范畴,深入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度、专注力以及是否已经养成了诸如定期阅读、做批注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阶段性的阅读小测验,以检测学生对近期推荐课外读物的理解程度;或者组织小组间的互评活动,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在课外阅读分享中的表现。
结束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相关问题,明确了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当前二者在结合中存在学生阅读盲目、二者脱节以及评价机制缺失等现状。为实现有效结合,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水平制订合理阅读计划、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融入课外阅读内容、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开展多样语文实践活动促进二者结合,以及建立有效评价体系提升教学科学性。通过这些研究和策略的提出,旨在改善高中语文教学,推动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优化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0(2):83-84.
[2]尹凤玲.刍议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3):159-160.
[3]潘道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