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2024-11-01陈蘅

高考·上 2024年11期

摘 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过程中,核心素养培育是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重要工作,其指明了课程改革、优化的方向。随着新高考政策的颁布、普遍落实,高中各学科教师都要对传统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调整,从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高考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分析理解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核心素养培育任务为导向,从教学目标、单元议题、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探究以核心素养培育任务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各位高中地理教师提供参考,共同推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优化、课程改革深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和参与未来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教育者的育人重点受到各学段教师的全面关注。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明确其在培育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职责,将职责落实、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借助知识输入、思考引导、实践应用的契机,持续性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与学生的身份,强调学生在地理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方案设计、实施、评价的一大主体,围绕学生这一关键要素开展地理教学工作,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在深化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让其获得知识、认知、能力、技能、素养全面发展的学习成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对自然环境的兴趣,不断地培育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研读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指明大单元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方案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作为践行核心素养培育任务要求和推进课程改革的教育主体,要摆脱传统教育理念、模式的影响,否则不仅无法完成教育任务,还会影响学生学习、成长。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改变传统的课时教学认知、方法与模式[1]。鉴于此,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重视度,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研读,根据大单元教学需求,汇总教材的知识点、文字材料、图册资源等,在了解教材主要内容的同时,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编撰的规律,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地理素养、思维能力等,设计、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为推进大单元教学方案实施指明方向,推进自身在顺利从课时教学向大单元教学过渡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教学准备环节,对本单元包括的三个课时内容进行全面研读,将《水循环》《海水的性质》《海水的运动》以及“海水淡化”问题整合在一起,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分为淡水资源和海水资源,站在全球整体角度,围绕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开展本单元教学工作。通过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教师总结本单元的地理知识点为“水的三种形态”“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意义”“地球上水资源的两大分类以及各自的性质”“各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海水运动”“海水运动对全球气候区形成与划分的影响”“人类社会中水资源的处理和利用”,上述七个知识点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教师需从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入手,逐步延伸全球海水运动过程以及影响、水资源的处理及利用两大知识点。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从微观向宏观延伸,从自然向社会延伸,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地学习、了解“地球上的水”。本单元的知识点均围绕“水”选编,水的三种形态、水循环、全球海水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的处理和利用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了解地球上的水,区分不同类型水资源的性质,同时学会处理海水、污水的技术与方法。教师基于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结合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智育、德育等不同教育角度,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大单元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基石。在以教材为载体,分析教材内容、总结知识点、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教师确定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为“学习、掌握单元七大主要知识点,了解地球上水的类型、水是怎样循环运动的以及循环运动给自然、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人类所掌握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和方向有哪些;地球上的水资源在生态循环、地球运动中的重要性;人类的哪些行为给地球上的水资源带来怎样的影响,人类应该怎样看待、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水资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从知识输入、思维引导、技能教学、实践应用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在促进学生掌握地球上的水相关地球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利用水资源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逐步强化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将德育渗透于大单元智育全过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石,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建立平等关系,设计教学议题,提升单元教学互动性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落实的过程中,教学议题这一概念被提出来,它区别于传统教育阶段的教学问题,没有明确的主客体关系,师生均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议题研讨,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深度学习方面的教育价值较高。高中地理教师在推进大单元教学之时,要基于单元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重视并科学设计教学议题。在议题的引导下,学生与教师建立平等的关系,在提升课堂互动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同时激发学生地理学习、思考与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与兴趣[2]。

教师基于自身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点,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模式,强调学生参与式、互动性教学模式的构建[3]。教师始终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将该意识贯穿于其开展地理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指导其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借议题这一互动研讨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议题讨论,师生始终保持平等、友好的关系,为大单元教学方案的实施保驾护航。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教学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大气构成、垂直分布情况、冷热变化引起大气运动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全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区分布这一中心知识点,设计合理议题:“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以及存在的典型差异是什么?全球气候区分布受到气压带、风带怎样的影响?选择一个气候类型,根据其所在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在气压带分布图的对照分析过程中,分析该气候的形成原因、典型特征。”在议题的引导下,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研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研究情况,从知识点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单元知识,从大气温度、气压变化的角度,分析沿海位置季风方向以及对当地降水、温度的影响。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了解各小组学生的研讨进度和实际情况。对于困境较大或存在认知偏差的学生小组,教师要发挥教学引导的作用,在与学生平等研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语言引导或工具辅助。随着师生对议题研讨的逐步深入,学生能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区形成影响的角度,结合各气候区所在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析全球各位置的气候类型、典型特征以及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迁移其他单元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即第三单元“海水运动”,提取其中有关洋流运动的相关知识,在议题“为何同纬度、同海陆位置存在特殊的气候类型”的引导下,学生对此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符合大众规律的特殊气候类型的分布位置,与之共同思考可能引起温度、降水差异的自然因素。以分布在欧洲西部、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师生观察地图册,很快发现其与同位置的气候区都在大西洋沿岸,此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可能是大西洋的影响,产生了特殊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教师关联“海洋运动”这一知识点,借助多媒体教具将全球气候分布图与洋流运动图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结合洋流分布、运动方向,思考、分析洋流对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一特殊气候形成的影响,迁移地球大气与海水运动知识点,促使学生围绕全球气候类型这一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学习地理知识,让其在深度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与更好的学习成效,从而为学生智力发展、思维提升以及核心素养发展夯实基础。

三、顺应改革趋势,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大单元教学课堂

以核心素养培育任务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在持续深化,高中地理教师只有顺应教学改革趋势,将其落实到学科教学层面,才能符合预期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职业理想与人生追求目标[4]。教师顺应教育改革趋势,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迁移化、整体性学习地理知识,恰能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规律相契合,对学生人生成长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传统教育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大单元教学的新环境,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大单元教学的需求,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高效、活跃的大单元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及理想的学习成果[5]。

一方面,教师要从激发并维系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角度入手,运用情境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研讨,促使其自觉深入大单元教学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地理第二册第三单元“产业区位因素”教学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各产业区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温度、水文、地形地势、人口分布、 交通等,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产业区的区位因素。在学生初步了解三大产业、区位因素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食品加工厂的创办者,你在选址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三个选址方案,明确标注每个方案的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食品加工厂的创办、运行需求,从中选出一个方案,并交流自己的选址原则。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具、思维导图等,以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并建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其思维发展,从低阶思维培养向高阶思维培养转变,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做准备。仍旧以上述单元为例,教师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方面确定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内容,引导学生在大单元学习的过程中,从各大产业对区位因素实际需求的角度入手,逐步完善一层框架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完善思维导图的同时,其脑海内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补充、完善。

四、完善评价指标,优化教学评价,推进调整大单fOUwmQqkzD3QJLcO0rDls2tSVmR3bojm3qoHC9Ib4gs=元教学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教师推进课时教学向大单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这两个环节,还要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度,构建多主体、动态化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从而动态掌握大单元教学方案实施绩效以及学生学习情况,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推进课时教学向大单元教学顺利 过渡。

教师牢牢依据大单元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角度入手,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学生能依据评价指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互评,以多主体评价为教师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为其不断优化大单元教学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如在“产业区位因素”单元教学环节,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能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情况,对比自己的地理学习情况,并依据教师为其提供的评价表格,对应各指标,对自己、同学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要系统提高学生的智力、思维、知识应用、实践操作能力,培育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从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中摆脱出来,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随着教育改革产生并普遍应用的现代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教师将核心素养培育任务渗透于教学全过程的关键要素。高中地理教师要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在任务要求下,分析教材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为大单元教学方案设计、实施指明方向,并以科学的议题、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营造师生平等的地理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研讨议题、深度学习;并以贯穿全过程的教学评价,辅助师生及时发现问题,以评价结果促进大单元教学方案不断优化,为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林根.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4(12):39-41.

[2]江秀杰.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模式构建[J].考试周刊,2024(7):126-129.

[3]左海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高考,2024(3):38-40.

[4]姜明仙.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策略初探:以“静电场及其应用”为例[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2):104-106.

[5]武雅倩.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3(3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