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
2024-11-01
特约名师 侯雪涛
语文讲师,青年作家,具有10年教学和15年写作经验,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多篇阅读量达10W+的文章,在《读者》《青年文摘》《做人与处世》等杂志发表作品累计十余万字,部分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材料。
教育宣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导 语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借助自然万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志向与哲思。从屈原的《橘颂》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再到现代散文中的种种意象,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了作家的才情,更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象的精神共鸣。本期“名篇锦囊”将带读者走进古今名家托物言志的世界,学习他们如何巧妙地借物抒怀,学习如何使自己的文章也能言之有物,意至深远。
写作锦囊一
巧选所“托”之“物”
在托物言志作文的创作过程中,第一步便是精心挑选能够承载思想情感的“物”。这个“物”可以是自然界的万物,如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关键在于,这个“物”必须与要表达的主题紧密相连,能够自然地引出情感与志向。
先来看两组来自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刘禹锡《陋室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名篇赏析
《陋室铭》中,刘禹锡巧妙地选择“陋室”这一看似平凡无奇之物作为载体,实则以室之陋反衬主人品德之高雅。陋室虽简,却因主人的德行与学识而熠熠生辉,成为高洁傲岸精神的象征。
《爱莲说》中,周敦颐匠心独运,以“莲”这一清雅高洁之花为托,通过对比“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更加凸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风。莲花的形象,不仅是对作者自身高洁人格的写照,也是对追名逐利现象的深刻批判与超脱。
写作建议
少年儿童写托物言志类作文时,大多以成长感悟为主题,在选择物象时,可以优先选择本身特点鲜明的景物,再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进行物我结合,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下面的所“托”之“物”汇总表,可供参考。
写作锦囊二
巧摹所“托”之“物”
可以从多个角度描写所托之物,如从物体的所处环境(土壤、气温、阳光、风雨等),外形姿态(颜色、形状、质地等),气味(味道、浓淡等),气质多个方面,选择合适的角度对所托之物进行细致描写。
下面来欣赏几组名家经典片段:
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最终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的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息着的那一朵朵。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
—丁立梅《香菜开花》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J1L9J0v9YCLssyjD7EEBOg==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贾平凹《丑石》
名篇赏析
丁立梅在《香菜开花》中,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从外形姿态上展现了香菜独特的韵味,将这寻常植物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香菜从“悄悄抽长”到“枝叶纷披”,再到“米粒似的小花苞”绽放成“细白的小碎花”,这一系列变化被作者细致地捕捉到,突显香菜内敛而坚韧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的精巧秀气,更是赋予香菜一种古典美。作者对所“托”之“物”的描写细致传神、特点突出。
贾平凹在《丑石》中,通过对比与环境的烘托,深刻揭示了丑石的独特之处。他笔下的丑石,没有汉白玉的细腻光滑,也没有大青石的实用价值,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承受着荒草与绿苔的覆盖,忍受着孩子们的嫌弃与咒骂。然而,正是这种不被理解与接纳的孤独,让丑石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仿佛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或力量。丑石的“丑”,恰恰成为它最显著的特点,引人深思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
写作建议
在托物言志类作文中,细致描绘所托之物至关重要。要从物象的生长环境、外形姿态到独特气质,多维度展现其生命力与独特魅力。通过细腻观察与生动表达,让读者感受到物之形、色、味、质,进而领悟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在描写中融入个人情感与感悟,使物我合一,达到言志的效果。
写作锦囊三
巧寄所“言”之“志”
在托物言志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步便是将个人情感、志向或哲理巧妙地寄托于所描绘的事物之中。这要求我们在深刻把握事物形象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品质或象征意义,使文章不停留在对物的简单描绘,而是升华到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表达。
下面来欣赏下面两组名家片段: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宗璞《好一0bfe77631d6328b2adf430696e11f096朵木槿花》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和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人们未必理解。
我把做一株蜡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蜡梅。
—赵丽宏《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
名篇赏析
宗璞在《好一朵木槿花》中,通过一朵在重压下顽强绽放的木槿花,寄寓了对生命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赞美。她笔下的木槿花,虽身处逆境,却依然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这不仅是对自然生命力的颂歌,更是对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扬。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借木槿花传达出的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深刻理解。
赵丽宏在《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中,直接以蜡梅为喻,阐述了生命的多重面向与选择。他通过蜡梅的傲骨与温柔、沉默与热情,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作者邀请读者思考是否愿意成为一株蜡梅,实际上是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与追求,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自己的风骨与气节。
写作建议
在托物言志时,首先要深入观察并准确描绘所托之物的外在特征,如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其次,要由表及里,挖掘并提炼出该事物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或象征意义;最后,巧妙地将个人情感、志向或哲理融入其中,使文章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之美,更能够领悟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深远意义。
写作实践
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梦想,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亲人的鼓励与陪伴,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行动力……同学们,助力你成长的是什么呢?
请以“助力我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