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汇编(2024)》评介
2024-11-01王妍
为实现“传播规范法律文本、反映时代法治精髓、精准释法服务读者”的出版理念,响应国家法治建设进程号召,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汇编修订并出版了《最新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汇编(2024)》(下文简称“本书”)。本书共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配套解释、民法典具体领域解释、民法典相关司法文件和民事类、商事类、知识产权类、民事诉讼类、执行类司法解释。书中还收录了《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第一批)》《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第二批)》《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以及最新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典型案例,以官方发布的代表性案例彰显法条的裁判规范意义,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民法典的同时,兼顾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的实用功能。
内容特点
本书以法条原文为经纬,精练总结我国民事领域的实践经验,全面客观地展示我国民法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法理,为读者呈现一个包罗万象的民法世界。
一是逻辑结构缜密。逻辑是法律生命的内在基础,也是法律运作的桥梁。在司法实践中,考察问题、辨析关系和解决争议都是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上展开的。同样,本书内容不是简单的条文堆砌,而是以民法典及其最新司法解释为依托,以现有民法条文为中心线索,按照立法—司法—案例的顺序编排内容,既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也符合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思维,体现了本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民法典共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七编,其中总则编为抽象的民事一般规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五编是民事主体最重要的五类权利,侵权责任列于最后一编,符合从权利确认到权利救济的一般规律。“法律追随并适应社会变迁,但法律亦形成并引导社会变迁。”民法典在潘德克顿法系“五编制”体系基础上升级为“七编制”,新增的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更突显民法对个人价值的关怀,践行“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立”(《罗马法教科书》)的理念。整部民法典以民事权利为主题,各分编按照总分结构展开,既完整介绍了民法的一般规则和具体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是一部体例科学、结构严谨的民事基本法。
二是内容丰富全面。民法调整的是所有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规定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都受其约束与规范,所以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本书内容丰富,卷帙浩繁,基本涵盖了民事纠纷当事人和法律从业者在诉讼时常用的法律文件。书中简明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刻法理,承担着国家治理的重要责任。
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民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说:“如果说宪ajXBgClwWWkTxVpdD3JcxQ==法是飘扬在空中的一面旗帜,指引着国家前进,那么民法典就是将国家治理的目标落在了一个个的‘人’身上,在祖国大地上迈出扎实的步伐。”民法典立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人格尊严等各类权利保障。例如,民法典为了保障“住有所居”的问题,新增了居住权制度;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规定了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为了保障“头顶上的安全”,明确了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问题……对各项民事制度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整理,充分保障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
三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古人云,“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战国策·赵策二》),民法典之所以被称作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律,是因为它能够立足我国国情,以反映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指导思想,回应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这个信息科技爆炸式发展的时代,人格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婚姻家庭关系等方面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本书正是立足于此,收录了最高法最新公布的一系列与民法典密切相关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和指导案例,将本土司法实践作为民法理论的重要生产场域,并进行科学的编排和整理。
例如,本书收录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一批、第二批《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聚焦未成年人权利保障、遗产继承纠纷、英雄烈士人格利益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社会关切的重点问题。《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中的“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针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划了一道红线,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为民事规范打上了时代烙印,透露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本书把民法的行为规则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民事实务工具书。
价值理念
本书蕴含时代底蕴,彰显时代特色,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对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其先进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本书的基本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民法典中提倡的平等、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聚的价值观念高度契合,是反映国人对核心价值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在本书收录的制度规范和案例汇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表达贯穿始终。
民法典第一条明确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事立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民法理论体系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民法典总则还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就总则编司法解释答记者问时总结过,文明观念、平等理念、诚信原则和友善品格是此次制定司法解释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鲜明的精神轴线,通过立法宗旨的宣示和具体规范的融入体现出来,成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的基本价值遵循。
二是提倡绿色发展。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篇第三》)。这说明中国先人早已形成了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传统生态智慧赋予的新时代内涵。而民法典中绿色原则的确立,是“两山”理念从具体实践上升到法律层面的一种体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强调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由此可见,绿色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本书诸多内容涉及绿色原则的具体展开路径,包括:确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物权规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提出不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合同履行要求,在“契约自由”的基础上,强化绿色约束;增加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生态破坏责任,回应绿色发展的立法要求,完善环境法治。民法典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对生态价值的提倡和认可,不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开世界民事立法之先河,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serCcB7b4gC11Q7Kb1ctBrNEEh8QZqcj8AbgPmScD+c=智慧。
三是彰显人文主义关怀。与潘德克顿法体系“重物轻人”的传统价值理念相比,民法典的人文关怀更加强烈。人的民事权利保障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主题,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人格尊严是全书的基本导向。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将民法比作“慈母”,是因为民法对待个人像拥有慈母情怀一般,充满尊重、爱护的人文主义关切。
当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还包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乃至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重视私人生活安宁和个人信息保护。便捷的网络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知天下事,也给我们带来许多隐私泄露的风险。不当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已成为危害民事权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以问题为导向,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将涵盖“可视门铃侵害邻里隐私权案”“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民事诉讼案”等代表性案例的《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编入,充分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强化个人隐私的司法保护,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结 语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汇编修订的《最新民法典及其相关司法解释(2024)》是集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指导案例于一体的民事工具书,为普通读者学习民法知识开拓了全新视角,也是法律专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本书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完整收集和梳理了民法典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为读者一站式提供最新的民法法条原文、司法解释和实务指引,为传播法律信息、建设法治国家贡献了一份力量。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