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成长“ 拐点 ”,书写红色新篇
2024-11-01李琦
近年来,在“讲好中国故事”出版风潮下,以“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儿童文学的出版发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值得思考的是,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写好红色教育故事需要做出哪些平衡考量。兰州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李利芳指出:“中国儿童文学立足个体性与社会性、儿童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等伦理关怀,在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实现与文化育人本质之间确立了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基本价值原则与价值取向。”(《二十余年来中西儿童文学伦理批评研究述论》)换言之,在此类主题创作中,作家有意识地探索儿童本位、审美品格与国家民族意志之间“盐溶于水”的境界,是打造优质红色教育故事,厚植少年儿童红色精神底蕴的关键所在。
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2023年出版的儿童小说《小树渴望参天》是一个有关“红领巾”的故事。小说集中笔墨书写了“加入少先队”这一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将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背景与儿童成长主题链接,涉及挫折与成长、集体与个人等多维度命题,既有塑造少年儿童社会性、民族性之意,也有关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之思。小说规避了主题先行的泥淖,对成长心理的细致描摹、儿童形象的立体化塑造、童年的生活化书写,将“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这一宏大命题表现得真实、生动。
秉持着从小处着眼,深入挖掘的原则,小说围绕主人公刘梓睿的“入队风波”展开,聚焦儿童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拐点”,以及在拐点处的阵痛感与生长力。加入少先队对适龄儿童来说是一份成长的荣誉,成绩优异、上进心强的刘梓睿对第一批入队期盼已久,却未曾预料到在班级投票中竟以一名之差落选。落选后的不甘心、落差感一齐爆发,随之引发了亲情危机和友情危机。作家敏锐地捕捉到“挫折”的价值,对经历挫折后儿童失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细致刻画:在家的情绪失控、对朋友心生嫉妒故意疏远、与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发生冲突……挫折与失败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刘梓睿一帆风顺时难以自察的性格缺点,也照出了他修正自我、向上生长的方向。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的那样:“单纯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不够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还必须去体验坚强、隐忍、挫折、约束、限制等感受”(《动机与人格》)。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感受往往构成了儿童成长历程中的机会与拐点。小说主人公的成长“拐点”发生于一次善举:“入队风波”后刘梓睿开始嫉妒、疏远高票当选的好朋友吴远泽,两人铁杆兄弟的关系一落千丈,然而当电动车向两人冲过来时,吴远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保护刘梓睿。刘梓睿登门道谢时,又得知吴远泽的父亲是一名因救火而牺牲的英雄。在刘梓睿落选后的一段时间内,父母、老师的劝说都收效甚微,但吴远泽善良、淳朴、大度的品格和他父亲的英雄事迹则像一粒火种,彻底点燃了刘梓睿自我反省和自我改变的火苗,可见善良与爱蕴藏的“改变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把“成长”这一宽泛的生命内在变化历程通过主人公“经历挫折—拒绝成长—自我察觉—获得成长”的内心转变表现得真实生动,既蕴藏着丰富的个体成长之思和生长之力,也实现了“红色精神的彰显与延续”命题的当代化、具象化、儿童化。
对儿童小说来说,塑造生动、真实、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成就其艺术性的关键之举。相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天真的孩子” “顽童”等类型化形象,本书主人公刘梓睿无疑是更具动态变化性的成长型角色。小说直面儿童性格、心理的复杂面,塑造了一个不完美、却也不乏生长力的儿童形象。刘梓睿既有力争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上进心,在投票时反对拉票、反对自己选自己的公正心,也在首批入队失败后显露出性格缺点:迁怒家人、嫉妒朋友,在学校表现与私下不符的功利心倾向等。作家并未将童心视作纤尘不染的净土,而是秉承着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揭示童年阶段人性具有的复杂性,以发展的眼光探索克服人性弱点的成长之路,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也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说采用生活化、细节化的呈现方式,有效避免了图解观念的写作倾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行红色教育主题创作,将政治性与儿童性、文学性妥善结合是考验儿童文学作家创作智慧的关键。《小树渴望参天》以儿童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组织故事,切口小且真实度高,在细节处力图还原生活本相:对家庭和校园生活场景的本色再现、对儿童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细致描摹、在语言表达上的质朴生动,令作品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在传递价值观时具有举重若轻的魅力。
作者以“树”隐喻儿童的成长,使作品在传递红色精神、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外,还蕴含着对于儿童生命成长主题的诗意表达。树从种子开始生长,从枝叶柔软的小树成长为强壮的大树,有风霜雨雪的历练,有阳光和煦的照耀,更有来自生命内部的生长之望,这一切共同铸造了小树生长的力量和可能。作品与孙卫卫一贯的文学风格一脉相承,在质朴本色的书写中,尽显对儿童读者的担当与责任,作家纯正的文学追求、赤诚的写作姿态,为千千万万棵“小树”的参天贡献出一份真诚的文学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