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的设计与优化

2024-11-01杨静雯包韫慧

现代阅读 2024年21期

摘 要:数字出版产品以其信息丰富、易于阅读、交互性强和高度个性化等特点,成为阅读障碍者的阅读首选。在全社会信息无障碍意识提高、数字平台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需兼顾阅读障碍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从产品设计、内容创制和阅读体验等方面着手,解决现有产品无障碍程度低、阅读功能有限和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突破无障碍出版困境,助力阅读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无障碍阅读;数字出版产品;阅读障碍者;优化思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有超1700万视障人群,其中800多万人完全失明。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因衰老、疾病等原因不能正常进行阅读活动的人数日渐增加,阅读障碍群体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发展信息无障碍,支持研发生产科技水平高、性价比优的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2023年正式施行,信息无障碍建设日渐成为维护残疾人权益的重要保障。

助力阅读障碍群体享有平等阅读的权利,推进无障碍阅读建设,是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水平、实现全民阅读目标、促进阅读公平的重要途径。《马拉喀什条约》中,无障碍阅读的服务对象包括:盲人;有视觉缺陷、知觉障碍或阅读障碍的人;在其他方面因身体残疾而不能持书或翻书,或者不能集中目光或移动目光进行正常阅读的人。虽然《马拉喀什条约》提供了阅读障碍者的基本定义,但部分阅读障碍者可能是暂时性或间歇性丧失阅读能力,类似情况也增加了阅读障碍人群的识别难度和无障碍阅读服务的复杂性。

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的形式

无障碍出版产品按照出版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出版产品,包括盲文书刊、大字本和明盲对照本等。一类是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有声读物、数字出版物和无障碍音像出版物等。

传统出版产品。传统盲文出版产品在我国无障碍阅读市场长期占主导地位。但由于专业团队稀缺、生产工序复杂、阅读门槛高,传统出版产品存在成本高、工期长、价格昂贵等问题,难以为阅读障碍者提供形式丰富、高时效性、质优价廉的阅读资源。此外,盲文书刊很难满足肢障者、色盲色弱者等阅读障碍群体的阅读需要。

数字出版产品。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突破传统出版产品弊端,成为无障碍阅读领域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残疾人阅读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视障者倾向使用有语音播报功能的智能手机;听障者倾向使用兼具文字和画面的手机、电脑设备;在肢障者群体中,手机阅读因其便利性备受欢迎。可见,用个人终端设备进行阅读是不同阅读障碍人士的共同选择。

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按提供内容的格式可分为EPUB、PDF、HTML、DAISY等;按提供服务的渠道可分为在线电子书平台、数字图书馆、有声读物平台、无障碍文档转换服务、移动应用、浏览器扩展和插件等。与传统盲文出版物相比,数字化无障碍阅读产品具有内容更新周期短、成本较低、内容形式丰富等优点,还能根据阅读障碍个体差异化需求,研发个性化产品形式与功能。例如,运用AI等技术对内容进行无障碍化加工处理,优化阅读体验,可以使阅读障碍者“听”到文字、“听”到图片。此类新形式数字无障碍阅读产品的不断推广和大量应用,为阅读障碍人群提供了平等接受信息服务、融入社会生活的宝贵机会。

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的问题

科技成果需要平等地造福大众,数字出版产品也应不断落实用户需求、创新表达方式,将时代便利传递给每位阅读障碍者。随着无障碍阅读与数字出版的联系愈加紧密,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是普及度不高。《中国盲人读物出版现状调查》表明,在我国超90%的视障者会在个人终端上至少安装一款娱乐类APP,且每日平均使用时长与明眼人没有较大差别。但无障碍数字产品与各类数字化平台的适配性尚未得到普及。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1月,通过适老化及无障碍水平评测的APP仅50款。截至2024年6月,通过适老化及无障碍服务认证的互联网平台总计2672个,其中新闻资讯类以及电子商务类网站仅15个,远未满足阅读障碍群体精神的文化需求与服务需求。

阅读障碍群体的阅读行为与明眼人有较大差异,无障碍阅读功能的开发应依据障碍群体类型,进行个性化开发。以明眼人为主要受众的数字出版产品往往不能满足阅读障碍群体的阅读需求。以听书产品为例,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语速最高为3倍速,而视障者使用读屏功能时往往习惯将语速调至3倍速以上,远快于明眼人听书速度。同时,视障者很难使用听书软件自带的笔记、书签等功能记录想法,只能另外用录音器录制保存。此外,大部分数字出版产品没有设置对图片、视频的文字描述,导致读屏软件无法识别,给阅读障碍群体造成不便。

二是人文关怀不足。目前,由于调研不充分、技术壁垒、设计缺陷等原因,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虽然实现了聆听、点触、文本个性化等数字阅读的基本功能,但未能充分体现对无障碍阅读群体更深层次的关怀。听觉和触觉是无障碍阅读的关键元素,对阅读障碍者的体验至关重要。在听觉方面,AI文本转语音技术缩短了朗读音频的制作周期,但是仍然存在吐字僵硬、断句错误、朗诵错误等问题,无法完全替代具有丰富情感表达与深厚人文关怀的真人朗读。在触觉方面,数字出版产品复杂的功能和操作限制了阅读障碍者的阅读体验。设计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时,应综合考虑阅读障碍者的心理需求和使用需求,促进心灵间的无障碍交流,展现对弱势群体的深层关怀。

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的优化

充分发挥数字出版产品特性,优化阅读体验,是推动数字出版产品快速有序无障碍化的重中之重。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的生产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依托内容库建设、个性化设计,优化阅读障碍者产品体验,更好地满足受众阅读需求。

落实读者需求,健全无障碍功能。实现数字出版产品的无障碍化,需在产品的形式、功能、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精细设计。阅读障碍群体的个体化需求差异较大,一部分人由于视觉受阻,主要依靠听觉和触觉进行阅读,需要文字朗读、触摸震动等功能;一部分是有色盲症、老花眼或其他阅读障碍的低视力者,需要色彩校正、大字软件、位置偏移等功能;因肢体残障导致阅读不便的群体,则需要简化产品操作,增加语音控制等功能。针对以上需求,生产者应基于充分的受众需求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明确受众需求。其次,生产者要立足阅读障碍者需求,结合新兴技术,探索完善无障碍数字出版产品的功能以及实现方法。

展现人文关怀,缩小数字鸿沟。充分体现对阅读障碍者的关怀也是实现无障碍阅读的重要部分。首先,加强产品与用户的基础互动,简化使用方法,利用振动、音效等方式提示点触方位,优化单手操作功能, 以及对阅读行为的引导与辅助。优化语义识别功能,精准快速识别不同清晰程度的语音并做出反应。要注重阅读障碍者与产品、其他读者的互动。如将AI朗读与真人录音相结合的创新技术,给读者真实、有温度的听觉体验。在读者互动方面,开发专供阅读障碍者或便于其使用的交流平台,形成紧密的读者群体。最终实现以无障碍数字产品为依托的人与数字产品间、人与人之间的人文体验与关怀。

结 语

无障碍阅读对全面推广基础教育和促进弱势群体融入社会至关重要。互联网已经成为阅读障碍群体探索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数字出版产品更是其进行阅读的重要工具。在无障碍阅读理念指导下,数字出版产品应从树立无障碍意识、借助新兴技术、体现人文关怀等方面,完善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丰富出版物品种,体现人文关怀,为阅读障碍群体提供高质量、多类型、重人情的知识获取渠道,解决他们阅读难、阅读贵、选择少的问题,缩小群体间的信息鸿沟,逐步实现阅读公平。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7.

[2]付海钲,秦瑜明,霍逸凡.数字时代无障碍融合出版现状与发展路径[J].出版广角,2022,(13).

[3]霍星明,薛玲.论我国著作权制度对无障碍阅读权的保障与创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11).

[4]李洋.互联网产品无障碍设计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2,(20).

[5]袁丽华.无障碍服务背景下残疾人阅读现状与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22).

(作者杨静雯系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出版硕士研究生;包韫慧系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