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是成长的避难所

2024-11-01妙龄童

现代阅读 2024年21期

脚步无法丈量的土地,文字都可以带我去。

从小周围的人都夸我爱看书,但是他们从不知晓我为何喜欢上了看书。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北方小城。没有连绵的山,没有起伏的海,甚至连人造景观都不常见。

幼年父母离异,我常年寄居在爷爷家里。安全感的缺失造就了我内向敏感的性格,自然也没有什么玩伴。我总是一个人待在家里,最热爱的消遣便是翻看爷爷订的报纸。

那时我刚学会拼音,识字量并不足以读懂大人的文章。为了看书,我向爷爷申请了一本《新华字典》。现在我还记得那本字典,小小的长方形,是红色塑料封皮的。

有了字典的我如虎添翼。很快家里存的旧报刊都被我翻了个遍,与此同时,我的识字量也突飞猛进。

每天清晨,我都竖起耳朵,一听到二八自行车的“咣当”声,就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下楼去拿邮箱里的新报纸。

但是大人的读物实在无聊,于是我央求爷爷给我订儿童书刊。他拒绝了我,理由是:“你才认得几个字?”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

那天爷爷在吃早餐,逗着让我给他读报纸。我一口气读了一整面,惊得他包子都没吃完,爽快地给我订了儿童读物。那种幸福感,比得到十盒糖果还要满足。

二年级时,那本《新华字典》已经被我翻得散架,光荣退休了。于是我得到了人生的第二本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拿在手里,比《新华字典》足足重三倍。

那时,书是我唯一的伙伴,它排遣了我的孤单,给了我温柔的慰藉。

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遣词造句的能力。初中时,作文课常常令班里的同学叫苦不迭,对于我来说却轻而易举。但是有一种类型的作文却让我犯难—游记。

每逢大型节假日,老师总会布置几篇作文,或是关于他乡的风土人情,或是关于参观浏览过的名胜古迹。不论哪种,我都不曾体会过。在上大学前,我甚至从未离开过这座小城。

青春期的我敏感的神经愈加发达。为了避免被同学嘲笑,我在作文里虚构了一个个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从博物馆到海洋馆,从万里长城到东方明珠,从四川的辣子鸡到上海的阳春面……把同学们羡慕得直瞪眼珠子。

他们怎么会想到,在作文里行万里路的我,其实连长途大巴都没坐过。

当然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为了让文字的描述更加真实,我需要大量地阅读。通常我会攒很久的零用钱,只为买一本喜欢的书。可是想买的书实在太多了,我的零用钱和书背后的那个数字相比,总是捉襟见肘。

于是每逢休息日,我便拿着本子和笔去图书馆,看到喜欢的句子就抄下来。我所在的城市只有一个新华书店,一共三层,哪些类别的图书放在哪个区域,我都如数家珍。

在那一个个消磨于图书馆的日子c3IhZrJfvfFPkGa9v3FGPw==里,我在书中认识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人,看到了远方神奇的景致,体验了别样有趣的生活。脚步无法丈量的土地,文字都可以带我去。

初二那年,我的作文被拿去参加市竞赛得了奖,爷爷受邀到学校听获奖同学朗诵文章。我的题目是《我与天安门》,读完下台后,看到爷爷的眼眶湿润润的,他摸了摸我的头发,我当时以为是欣喜,现在想来应该还有歉疚。毕竟他知道我并未去过北京。之后,他对我看书的事更加支持,只要我想看的都给我买回来,仿佛是为了弥补什么。

初三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学生报刊发表了几篇作文,中考时得以被当地最好的高中破格录取。一时间,我竟然成了邻里街坊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大人们啧啧称奇,原来那个性格内向、从不下楼玩的女孩并不是个书呆子!

如此,靠着书籍铺垫出的路,我走过了孤单的童年,挥别了脆弱的少年。许多年后,我走出校园迈入社会,还没来得及看清象牙塔外的四角天空,便又一头扎进了生活的漩涡。

和许多人一样,我放弃了回到家乡,毅然决定要去大城市看一看。我租了一间小小的隔断房,找了一份不好不坏的工作。日子很快被忙碌填满,手脚不停地像陀螺一般转啊转。读书在我的生活里越来越远。

偶尔得到喘息的机会,只想刷一刷轻松的短视频。我最喜欢的是旅行博主,他们四处旅居,去世界各地体验各式各样新奇的事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我在书上看过的话,有了现实的注解。被困于格子间、每日两点一线的我,心里涌起无休止的艳羡。

不知何时,悲观和失落填满了我。也许是某个加班到深夜的时刻,也许是本该自在私密的“家”失去意义。厚重的迷雾如同乌云掉落的灰,仿佛要将我一寸寸掩埋;负面情绪有如狂风骤雨中的海面,顷刻间就能将理智淹没。

“我给你推荐一些书吧。”心理医生的建议像是扔给溺水人的一根救命绳索。茫然无措的我逃进了书里。踏实的文字安抚了我躁动的情绪,温暖的故事化解了我内心的焦虑。

我不再避讳突如其来的眼泪,也不再恐惧未知的未来。渐渐地,我习惯了与负面情绪共处,也学会了与悲伤和解。偶然的困境并不是绝望的深渊,从书中汲取到的力量,足以让我沉着应对生活的窘状。我不再是胆小懦弱的妄想家,而是手握利剑的闯关者。

艰难时光中,是书让我从生活的裂缝中窥见阳光。它给我指引,帮我重塑信心,使我得以在一片废墟中重建城邦。我相信文字永远是救赎,只要在心里埋下书籍的种子,就一定能开出别样的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