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文字同行20年,始终离不开“体育”二字

2024-11-01苏畅

现代阅读 2024年21期

我总喜欢说自己是一个码字的,而不是记者,更不是“作家”。

毕竟,为了升斗的柴米油盐,我每个月必须交付至少一万字打底的体育新闻报道稿件。码字和码砖头同样是劳动,劳动者自有劳动者的光荣,无须因为什么头衔而洋洋自得。

然而码字和码字,也并非同一种劳动。写作之于新闻报道,算是一种方法论;但小说创作之于新闻报道,却截然不同。

初创小说留下的遗憾

在2019年末开始创作第一部体育题材小说《2.24米的天际》时,我对这种截然不同的写作体验最为深刻。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是群像,是中国女排。对于中国女排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毕竟从2004年成为一名体育记者后,报社交派我的工作就是负责女子排球项目的报道。在动笔创作小说时,我已经有15年采访、报道女排的工作经历,甚至多次以随队记者的身份和中国女排、中国少年女排、中国男排等国字号球队在十几天乃至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转战各个赛场,同吃、同住、同劳动(比如在训练中帮队员们捡球,在赛中帮教练传递技术统计表等等)。所以,我觉得我能够把握好这个题材,写好这个群像主人公的故事。

但中国女排又偏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体育界,她们是竞技体育的一面旗帜,女排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球迷和百姓眼中,她们是一个光荣的集体,女排精神更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写女排的小说,不是写比赛消息,也不是写通讯和报告文学。小说的情节要靠矛盾冲突来推动发展,可这样一个光荣的集体,会产生什么样的矛盾?产生过什么样的矛盾?能产生怎样的矛盾?

小说创作讲究的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但中国女排题材小说,虽来源于生活,却决不能凭空制造不存在的矛盾冲突。而我的切入点就是1DWby1EsL8SpMFwzTbMg2g==运动员与伤病的矛盾冲突,与训练场和球场上遭遇困难的矛盾冲突,与世界大型赛场上劲敌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都是一代代中国女排队员在奋斗过程中真实存在、发生的,来源于生活,也绝不会偏差于生活。此外,我在小说创作中也浅尝辄止地触及了一些专业领域会出现的问题。比如新老教练员观念的碰撞,个别省市领导为了让本省市运动员获得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而找人说情,不一而足。虽然这些矛盾的产生、化解推动着这部长达九十余万字小说的情节铺展与前进,但由于谨慎设置矛盾冲突,同时也欠缺小说创作经验、显得束手束脚的我,在写完这部三卷本小说之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回过头去,已经改无可改,只好把经验教训放到下一本书的创作中去。

再次动笔,一气呵成

在休整了一年多,并经历了多次失败尝试后,我在2022年初夏开始动笔下一部体育题材小说《伴你上青云》。同样是体育题材,但这次写的是我熟悉的另一个运动项目—跆拳道。在写作过程中,我没有把主人公的人设一下子拔高到国手、冠军的程度,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林寒是一个在国内外跆拳道比赛中崭露头角、初出茅庐的少女。她有过不错的成绩,被视为明日之星,却也有着冲动的脾气和恃才傲物的性格。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推进,我避免了公式化的用笔,矛盾冲突也从运动员与伤病、困难、对手之间的较量等常规方面有所拓展。从小说开端,林寒因为自己的主管教练被撤职而大闹省体育工作队;到她在训练中与新任教练陈天河较劲,甚至误会陈天河故意打压她而冲动地提出退役,达到小说的第一个小高潮;再到她因为对跆拳道的热爱,选择“低头认错”回到队伍,又先后与青梅竹马的大师兄和默默甘为她担任陪练的男主人公王炎产生情感上的羁绊……可以说主角林寒的身上充满矛盾冲突,带来故事起伏的同时,也更让人发觉她的不羁和可爱。这本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几乎是一气呵成,让我觉得,我和主人公也在一起成长。

写作与运动的碰撞

虽然有两部小说先后完成和付梓,甚至斩获了一些荣誉,但我还是不敢腆脸自称“作家”。毕竟与我在鲁迅文学院网络文学作家班的同窗们相比,动辄日更万字的他们显然在创作领域更加刻苦、勤奋,而我由于每日仍需在新闻报道方面码字为生,所以在文学创作层面时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新书写作缓慢,新作也遥遥无期……

不过,我和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对文学创作始终保持敬畏和热情。

在创作《2.24米的天际》之前,我从未完成过如此长篇幅的作品,在家人的支持、中国排协和中国女排朋友们的鼓励下,我给自己订下一个小目标:把这本小说作为我采访报道中国女排15年的一个小结和纪念。在这个目标的督促下,我在小说首发平台“连尚文学”的连载按部就班地进行,期间几乎没有出现卡文的困境。这不得不提到我的一个写作“小窍门”—体育锻炼。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是有道理的。在进行高强度脑力劳动时,辅以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既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对我个人而言,以6分钟配速进行的慢跑,无论5公里还是10公里乃至20公里,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很多人感觉枯燥的奔跑过程,却是我思考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最佳时间。无人打扰、独自思索,对于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来说,真的是太宝贵的机会了。

而在创作《伴你上青云》的时候,我也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小挑战:每天无论有什么事,都要抽出时间完成一个章节的写作,以此尝试我能否不间断地完成这本书的创作。最终,我实现了这个目标。在创作这本小说的同时,我也没有间断每周三次的拳击训练和每周两次的跆拳道习练。可以说,一边在道馆练跆拳道技术,一边在桌前写跆拳道小说的经历是很有意思的。我的跆拳道教练曾是里约奥运会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郑姝音的陪练。我把在训练课上技术训练带来的心得和对跆拳道运动逐步深入的理解,努力融入创作之中。小说写完了、出版了,我不敢说自己接受的训练让我达到多高的竞技水准,至少我和我笔下的人物一同进步着……

体育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国内外体育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众多,这些作品几乎都脱不开主人公通过在运动场上的奋斗夺得冠军、改变人生等主题。这样的主题要么让人感动,要么让人热血沸腾。有人说,这没错啊,读者就是爱看英雄和冠军的故事,愿意看明星和巨星的奋斗历程。但我却始终想着,体育文艺作品的创作,能不能变一变,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冠军,也不可能每位运动员都成为明星。那么,我们能否写一写、说一说体育到底会给一个平凡的运动员,尤其是给一个普通人带来些什么?

比如说,在《2.24米的天际》中,女排精神的传承贯穿整部作品,我花费大量笔墨在描写训练、比赛上,但最终的奥运会决赛女排姑娘们一役夺冠,我却故意留白了。在创作《伴你上青云》时,我刻意减少对运动员训练、比赛情节的描写,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羁绊和他们作为个体的成长。

现在,我还在写一本题目都没有想好的拳击题材小说。拳击运动是我非常喜爱且进行过数年训练的一个体育项目,我的拳击教练是北京市西城区拳击队的专业教练,中国拳击队副总教练也曾指点过我的技术。可以说,我对这项运动的理解比对其他体育项目更深刻一些,我也始终想以我热爱并熟悉的拳击运动为主题写一本小说。但真正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做出了更大的改变。我不知道最终这本小说会成为怎样一个作品,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有读到它的机会,但我的创作,虽然缓慢,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