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中班班本课程实施初探
2024-10-31卢明月
导读: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也将融于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们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激发好奇心,同时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寻找身边的自然资源,深入挖掘适合形成教育资源的内容。随着课程游戏化更深入地推进,我们对课程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课程活动缘起
案例:一次绘本阅读中,我和幼儿共读了一本《小树人》,幼儿被故事中小树人的经历深深吸引,“小树人究竟是什么呢?”“是旗杆?画笔?还是一根棍子?”幼儿纷纷举手发言。
萱萱说:“小树人是一家三口,他想回去陪他的家人。”
琪琪说:“他被当成了旗杆,其实他是小树人。”
小树人其实就是树枝,而且是个爱冒险,有爱心的小树人。
随着深秋的来临,树木有了更多的变化和颜色,小的树枝掉落下来,有的幼儿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玩具,兴奋地说:“老师,这不就是我们看到的小树人吗?”随后更多的小眼睛加入了寻找中……
一次绘本共读,一次随机的幼儿之间的谈话,激发了幼儿寻找树枝的活动当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要面向生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幼儿只有在“做”中才能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针对幼儿之间的谈话,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结合自然资源,鼓励幼儿寻找身边的树枝。结合《指南》目标,我设计了几个课程推进的方向,通过师幼互动、家园共育,让幼儿在观察、寻找树枝的过程中,发现树枝的多种玩法。同时,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的经验与需要,懂得放手。
二、“做”之前开展调查
活动1:树枝知多少
关于树枝,我们跟幼儿讨论过:参与——去哪儿可以收集到树枝?家门口、树林里、马路边;观察——树枝有哪些特点?树枝是很硬的。树枝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尖尖的,不小心会划到自己。树枝上还有很多小树枝和叶子;思考——树枝有什么用?树枝可以在地上画圈,可以做好看的手工作品,可以当成户外游戏的器械;小小调查员——幼儿的调查任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童年用树枝可以怎么玩?
“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参与讨论、寻找树枝,初步了解了本班幼儿对树枝的认知。通过家长的参与,幼儿的经验得到了提升,也学会了观察。“做”也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引导游戏的深入探究,如树枝的形状以及树枝的妙用,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深入学习。
三、“玩”中探索树枝的多种玩法
幼儿把捡来的树枝变成了游戏的伙伴,可以怎么玩呢?有了之前绘本阅读的经验,幼儿的想法变得更多了。有的把树枝变成了大马,骑着跑;有的把树枝放在地上跳过来跳过去,展开跳格子游戏;还有的把长短不一的树枝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玩拼图游戏,比较物品的长短。树枝还可以作为我们的教玩具,我们可以根据杯子上的数字放入对应的树枝并能说出树枝的总数。《指南》指出“4—5岁的幼儿能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通过思考,幼儿发现树枝可以当户外游戏的材料,可以当室内益智区的材料,比多少,比长短,一一对应。我追随幼儿的兴趣点,请幼儿将树枝投放进区域里,在游戏中、集体教学中,为幼儿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幼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
四、“做”中探索整理以及工具的妙用
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也时不时地自主拿起篮子收集树枝。久而久之,收集分类用的几个筐子被塞得满满当当。有幼儿意识到树枝存放的问题了,这些树枝需要整理,都放在一个地方太乱了。该怎么办呢?我们先尝试了分类的办法。在整理树枝的活动中,幼儿自发地对树枝进行了比较,在对比和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了长短、粗细、多少,并对其进行了规律排序。当发现幼儿对分类感兴趣时,教师给予他们讨论和发现问题的时间,让其自己进行归类整理。课程来源于生活,也将被运用于生活。《纲要》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虽然大家按长度分类,但有些树枝长着许多分叉,有的树枝长度又过长,幼儿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用手掰、用脚踩。当树枝比较粗,单纯地用手掰不动时,幼儿动脑筋,找来了工具帮忙。在这个整理的过程中,他们对树枝的形状概念和长短概念有了更深的认知。多样的材料能够提供一种或者多种感官学习的机会。当运用多种方式操作和体验组织材料时,幼儿将习得有意义的经验。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不同的工具特点,操作体验,分享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五、“做”中探索树枝的创意
小小的树枝承载着儿时游戏的回忆,它是女孩子手里的魔法棒,是男孩子手里惩恶扬善的宝剑。小小树枝有着无穷的用处。我们把树枝投放在美工区里,幼儿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树枝到了幼儿的手里,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彰显着大自然的艺术美。
案例1:我们把树枝放在了美工区,感兴趣的幼儿开始了创意手工。有幼儿提议做一个故事里的小树人,这样就可以带着小树人去冒险。于是,几个幼儿一起合作,选择长短差不多的树枝。一个用手固定,一个用扭扭棒捆绑,接着给小树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一个帅气的小树人就做好了。幼儿兴奋地把小树人拿到阅读区给其他同伴看。有幼儿提议把小树人放在阅读区,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拿着小树人,这样感觉更好!
案例2:铭铭到了美工区,她拿起树枝放在桌上,对旁边的杨杨说:“我看到手机上面有用轻泥和树枝做的花,可漂亮了。”铭铭就开始动手了。她先拿着轻泥掐了一点,直接往树枝一压,这样连续压了两小块,申杨看到了,说:“这样不行,压扁了,不好看,你要轻一点。”申杨把手中搓好的轻泥轻轻地压在了树枝上。
案例3:几个男孩子被吸引过来了。诚诚拉着小伙伴冬冬的手,说:“快来看,他们在用轻泥装扮树枝,我们也来一起吧。”冬冬从材料柜搬出了一盒轻泥。诚诚迫不及待地打开轻泥盒子,先选了粉色的轻泥,用手指掐了一点,用手掌在桌面上搓圆,再把搓好的圆形压在树枝上面。旁边的冬冬选了红色的轻泥,掐了很多,也学诚诚的动作,在桌上慢慢地搓。搓成圆形后,冬冬把放在桌上的树枝竖起来,将轻泥压在树枝上。诚诚在美工区的柜子上拿来一个瓶子,将树枝插在酒瓶里。
幼儿用无限的探索热情和创意灵感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他们对本次的美工活动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说明兴趣来源于幼儿的发现。是什么原因使大家愿意到美工区来装扮树枝呢?我想应该是看到了其他幼儿的参与,吸引到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这是创造“最近发展区”的一次偶然机会。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吸引他们到美工区参与活动。
通过区域游戏的开展以及后续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幼儿给树枝进行装扮,多看,多动手动脑,获得了参与感和自信感,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结合《指南》的教育建议,我有意识地跟幼儿一起欣赏树枝作品,在幼儿园内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探索。
六、“玩”中分享树枝玩具会
树枝真的很神奇,会变魔术,我们还可以怎么变呢?树枝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启发引导下,幼儿积极参与,开始了一场艺术创意之旅。
案例1:有一天,多多拿了一把用树枝拼成的小椅子带到了幼儿园,顿时,幼儿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琪琪说:“这把小椅子真是树枝做的吗?”说完用手指戳了戳,多多赶紧用手扶着“小椅子”,对琪琪说:“你轻点,它会倒下来的。”旁边的小宇对多多说:“这把小椅子真漂亮,还有树叶呢。”多多自豪地对小宇说:“这是我跟妈妈一起做的。树枝是我剪的,树叶也是我插上去的。”
案例2:球球拿着一个自制的风铃来到幼儿园,风吹着,风铃发出清脆的叮铃叮铃的声响,顿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球球笑嘻嘻地说:“这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好不好看?”大家都纷纷点头,伸出手摸一摸风铃,我把风铃挂在了教室门口,只要风一吹,风铃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给教室带来了许多的欢笑。
现阶段幼儿对树枝的创意活动还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多多跟妈妈一起制作了一个亲子作品带到幼儿园,跟同伴一起分享,这个做法受到了教师的肯定。教师也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持续开展此项活动,让幼儿之间、亲子之间共同分享树枝创意的乐趣。
教育源于生活。当发现幼儿仍然对树枝创意充满兴趣时,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关于树枝的创意,同时鼓励家长跟幼儿一起搜集,积累经验,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通过亲子合作,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了树枝相框、树枝椅子、树枝风铃等精美的作品。他们把作品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做了简单的介绍。除了幼儿享受了分享的快乐之外,家长与幼儿之间也多了交流的机会,更有益于增进亲子感情,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此外,还评选出了创意奖、巧手奖、合作奖。
生成活动:一根树枝的72变
树枝还能有哪些创意呢?幼儿将树枝摆在纸上,这样关于树枝的添画创意就开始了……
案例:思诚拿了一小截树枝放在手里转圈,教室里好几个幼儿都学她。树枝与轻泥的组合已经告一段落,树枝还可以做什么呢?杨杨把树枝放在了白纸上,她拿蜡笔在树枝旁边画起了圈。我走近一看,这不是蝴蝶吗?等她画好之后,我把她的作品拍了下来,在游戏分享的时候进行了评价。平时好几个喜欢画画的女孩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投影仪上面的图片,原来树枝还有这样的装扮。在精心策划和启发引导下,幼儿积极参与,开始了一场艺术创意之旅。
从幼儿的创作中发现他们有生活的经验,也见过添画。刚开始教师也没有很快想到树枝添画的创作方法,几个女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她们在画画的过程中非常投入、认真,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那关于树枝的创意作品还有哪些呢?我们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同家人一起在家寻找素材,扩宽眼界。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各自的创意也不一样。
七、在“教学做合一”思想下关于班本课程活动的反思
(一)课程活动的实施充分体现幼儿的“做”
陶行知强调在“做”中学。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做”。由一个绘本故事引发了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在做中经历和体验。课程以幼儿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教师适当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知识,扩展了经验。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做中学、求进步的过程中,幼儿成长的价值充分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
(二)借助教师恰当的“教”,引出幼儿自主的“学”
陶行知说过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动手创造的一系列经验在逐步构建。在积极的探究中,他们积累了关于创意美术的很多经验,激发了创新思维,发展了社会性行为,也获得了成长的自信。幼儿的分类、创意玩法以及树枝装饰无一不体现了自主的学习力。
八、结语
从本次课程实施的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程脉络,绘本故事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点,紧扣《指南》目标,开展了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系列活动。课程实施内容也有值得探究的价值。我们积极创造机会供幼儿体验、观察、讨论和发现,从谈话活动到游戏活动,再到家园合作,每一次都是幼儿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依旧会以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幼儿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