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用典
2024-10-31熊文祥
用典,古人叫用事。今称引用典故,或运用典故。
诗词要不要用典?历来存在不同看法。
《诗品》作者钟嵘是反对诗词中用典的,曰:“至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概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垅(垄)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距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是说,诗歌是抒情的、表达性情的,不须用典。近代词论家王国维也是反对诗词中用典的,他在《人间词话》中举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词中“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两典用得不好,读了使人有“隔”的感觉。通俗点讲,就是隔靴搔痒。但也有极力鼓吹诗词用典的,如写作《乐府指迷》的贺裳,他不仅推崇用典,还推崇用代字,如说桃花应用“刘郎”,说柳应用“章台”,等等。
诗词能不能用典,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诗词是可以用典的,关键是如何用?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用?用得好,可以营造诗词的意境,含蓄蕴藉,余味深长。用得不好,便成堆垛,以学问为诗,味同嚼蜡。我认为,典可用但要慎用,能少用就少用,最好不用。诗词用典一般在这几种情况下:一是所要表达的内容繁复,而诗词字数有限,这时用一个恰当的典,可以把繁复的内容表达出来。如苏轼的《永遇乐》中之“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仅十三个字,道尽张建封、关盼盼情事。二是涉及敏感话题,不宜说破,为避“文祸”计,用典将主旨暗中点出,读者领悟后,会心一笑。如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此处数典连用,暗喻小人弄权,贤士外贬,志不得申的苦闷。词人为了远祸,皆借数典出之。三是借古喻今,直说则味浅,婉曲则味长。这种情况下诗人们也往往用典。如李商隐《贾生》中的“可忴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的是汉文求贤的典,抒发的是自己才不为世用的悲哀,典在这里起到了借古喻今的作用,读后令人深思。
用典有两种方式,一是明用,用典而见典。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但都用得恰到好处,如果不用这么多的典,词人的情意就表达不出,词之意境也营造不出,对历史的穿透力也就不强。但这些典都是明用,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迪读者通过这些典去开掘典中的深意。二是暗用,即用典而不见典,古人最推重这种方式。如杜甫的“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用的是大禹治水的典,但不着用典痕迹,读者即使不知用典,照样能欣赏这幅画面。这就是盐溶于水只识其咸味而不见盐。但我个人爱好还是用典见典,用典而不见典,不如不用。
诗词用典,古今皆不能免,但以我之孤陋寡闻,今人用典不逮古人多矣。不过也有差强人意者。如2023年第五期《东坡赤壁诗词》唐风《无题》云:“灵台有处隐心魔,此物抬头危害多。狂妄虚荣沦撒旦,骄横跋扈毁提婆。苻坚淝水留遗恨,项羽乌江唱别歌。地阔天高人渺小,谦卑诚恳又如何。”诗写得并不高明,但用典可以一说。此诗用了古代中外四典,来说明骄狂自大自取灭亡的教训,提倡谦恭处世低调做人的美德。这里所举四典皆是中外大人物,从神界到凡界,读后引人回味、联想。从这个角度讲,这首诗是用典成功的例子。
(作者系国家一级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著名剧作家、作家。曾任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本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