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学习的『统』与『分』

2024-10-31周克花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20期

[摘要] 统编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属于特殊单元,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安排一个阅读策略,旨在借助一个单元的专项材料,促进学生集中、系统地学习和运用一项阅读策略。实际上,一项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前面有铺垫性学习,后面有延伸性学习。基于此,本文以预测策略的学习为例,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开展训练,促使该项阅读策略逐渐成为学生知行合一的阅读技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预测策略;学段

统编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属于特殊单元。从三年级开始,教材依次安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共四个阅读策略单元,旨在通过集中、系统地学习和训练一项阅读策略,让学生在不断感悟、积累、运用中习得该项阅读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阅读策略学习的统整,有利于解决过去一节课在学习阅读方法上的碎片化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出现了,阅读策略是学生从有所认知到形成能力,再到养成习惯,最终形成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固然不是一节课能够解决的问题,那是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集中学习就可以达成目标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原来在统编教材中,一项阅读策略的学习,不但安排在阅读策略单元集中进行,而且还有分散学习的安排,即在阅读策略单元的前面有铺垫性学习,后面有延伸性学习,颇有“聚散两依依”的味道。下面,以统编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阅读策略——预测策略为例来具体探讨。

所谓预测,简单地说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文本中的相关线索及个人的阅读经验去猜想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情形;再说预测策略,这是基于预测的一种理性分析,就是在猜测中寻找一定之规,以在反复使用中不断验证和继续猜测,最终形成一种具有系统、整合、结构意味的阅读策略。根据这样的理解,教师可以在统编教材的不同学段之中探寻预测策略的教学路径。

一、第一学段的铺垫

预测阅读的萌芽在学前教育的听故事中就出现了,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停下来,并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进入小学阶段,在第一学段的语文学习中,这种猜一猜的学习要求在教材的练习中也常常出现。

在一年级上册中,猜读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预测策略的雏形。在一年级上册识字课《日月明》中首次出现了“猜字的意思”这一学习要求:这些字都属于会意字,由两个已经理解的字或偏旁合在一起成为合体字,合体字的意思就是猜的对象目标。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猜得有偏差,猜错可以再猜一次。在这样的以猜意思来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预测策略中一项重要依据。在具体指导学生猜出一个生字意思时,需要让学生仔细思考独体字或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再把两个方面的意思合起来。在猜的过程中,同样会涉及所学生字的读音,这样既猜出了字的意思,还能猜测大致的读音。

作为预测策略的铺垫性学习,当学生猜出了生字的意思和读音之后,教师一定不要忘了问一声“你猜对了吗”,让学生自己验证猜测结果,如果猜得不对,教师则要讲解正确意思与读音。这一点是许多教师意识不到的,似乎课文也没有提出类似的学习要求,但只要有了这一问,学生在以后猜测意思或读音时就不会出现随便乱猜的情形,而是养成在猜测之后用适当的方法来验证猜测结果的习惯,进而在猜测时会仔细思考、揣摩猜测的根据,努力做到猜得对。事实上,这一点对未来的预测策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阅读过程中的预测并不是一直不停地猜下去,而是需要在每一次猜测之后来一次验证,在猜对了之后再继续下一个猜测,否则就需要先获得正确的结果,如果盲目地推进,猜测就失去了它的应有意义。

在第一学段教材中,有多篇课文安排了预测策略的铺垫性学习,如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中的“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中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开展想象,续编故事”,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一课中的“想象一下,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等。可见,在第一学段中无论“猜一猜”还是“想一想”,已经体现出预测策略学习的端倪。

二、第二学段的集中

进入第二学段,预测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统编教材中已不再是隐性的语文要素,而是以第一个特殊单元安排学习和训练,集中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不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中,没有直接出现预测策略的表述,而从统编教材在体现“预测”这一学习方法时强调运用批注的方法看,相应的要求就包含在“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之中;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明确表述为“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这些就是第二学段开展预测策略学习的重要依据。

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猜测和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安排学习的语文要素有“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这就规定了本单元需要集中学习的预测策略有从哪儿学习(在阅读中)、怎么学(一边读一边预测)、学什么(预测的基本方法),这些策略自然也是本单元的基本学习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导向下,教材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来细化单元预测策略目标。之后,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以伙伴交流的方式梳理、总结了预测策略学习的一些有效方法,而《口语交际》《习作》也从不同侧面体现了预测策略及其运用。

既然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预测往往都是在读书中的瞬间思维,当然复杂一些的也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预测都是在大脑中以思维的形式完成的,对与不对,结果也只有自己清楚。对于这种类似于心理活动的预测,应该怎样开展学习呢?《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精读课文以批注的形式展开,编者在课文中那些可以进行预测的地方写下批注,使思维以具体的文字加以呈现,形成预测的示例,以便细化预测策略的学习目标。具体看文本中出现的批注与内容,依次有从题目、插图(背景)、情节、经验、结尾等预测的基本方法,并强调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而且允许预测的内容与实际内容有出入。这些要求与第一学段的学习要求相比,提升相当明显。课文这样做不是说文本中只有这些地方可以进行预测,而是选择这些有代表意味的预测点用批注进行示范。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使用预测策略达到熟练程度之后,是不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要在思维中完成预测即可。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在本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之后,开展预测策略的实践训练,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阅读水平的陌生文本进行。否则,对已经知道后续结果的文本再训练预测,这样就失去意义了。

两篇略读课文不仅形式不一样,而且承载的学习目标也不一样。《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主要是用来练习预测的,也就是把在精读课文中学习的预测方法加以运用,在自主学习中巩固预测策略学习的效果。这篇课文呈现的突出特点是没有结尾,这也成为学生开展预测练习的重点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预测,并在交流中互动互补,以便强化预测练习的效果,最后重点训练对结尾的预测,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教师讲出原文结尾,让学生与之加以比较,并想一想自己出现偏差的原因,从而学会有依据地预测和准确地预测。《不会叫的狗》一课有三种结局,但都被删去了,目的很明确,旨在让学生预测三种结局,这就比《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更进了一步,是用来训练学生独立预测的。也就是说,学习《不会叫的狗》一文时,三种结局更具开放性意味,只要学生的预测能够言之成理,可以说服自己并赢得别人认可就算成功。这样的预测训练,既给了学生学习独立预测的自由空间,又让学生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有创造性地预测。

一项阅读策略的掌握并不是一两次训练就能练成的。在为期约两周的阅读策略单元的学习中,除了随课文中学习基本预测方法之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预测方法的情况,适当选择一些预测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如对课文题目的预测,就可以从学生尚未学习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题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题目进行预测,由此在训练中逐渐培养预测题目的能力。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巩固和提高,学生在阅读中自动预测的意识、能力都有所进步。

在第二学段中,除阅读策略单元集中训练预测的基本方法外,还有一些单元也涉及预测策略的深入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科普文教学,就可以把预测策略和提问策略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尤其是《琥珀》一课,“推测”就是本课的学习要点,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可以明白作者借助化石中的细节,加上合理的想象,推测出琥珀形成的过程,体现出科学探究的合理性。可以说,第二学段是预测策略学习的全面铺开与集中升级。

三、第三学段的延伸

有一种观点认为,预测策略可以分为简单预测、逻辑预测、修正预测和创造性预测等不同的层级,以此来观照第二学段集中学习的预测策略,就可以发现所学习的预测方法,有些仅仅是开端,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这就是第三学段教材中出现预测策略延伸性学习的必要所在。

在第三学段中,出现的小说文体的教学内容就很适合预测策略的延伸性学习。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其语文要素的学习中有“读小说,关注情节”的要求,而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变化也适合用于开展预测。这一单元的课文《桥》《穷人》《在柏林》的结尾都有出人意料的安排,教师在关注情节的关键处,可以适时停下来让学生猜一猜故事的结局。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结尾的妙处所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预测复杂文本中情节发展的能力。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茎灯草》一文中,严监生“伸出的两个指头”引得众人猜测,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猜不对,只有赵氏猜得对。教师在猜测这一情节的教学中,不妨让学生也猜一猜:为什么只有赵氏能够猜得准呢?当学生猜出了其中的原委之后,就能够真正理解严监生吝啬的性格特点,这就是延伸性预测所展现的独特效果。

在第三学段,除了在小说这一文体上有效运用预测策略开展学习外,还可以在古诗词等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借助预测策略进行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既需要理解字面意思,又需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可以在字面意思之外预测或推测诗人还想表达什么内容,这些可以借助适宜的联想、想象,完成诗句意象与内涵的把握(推测的一种结果),由此再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新课标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表述“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其中“推想”一词,鲜明地体现了预测学习的意图。也就是说,当课文中出现了对接这一学习目标的内容时,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以推想为抓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统编教材中安排的阅读策略单元,并不是要把某一项阅读策略一次性学好,而是要遵循语文要素训练的梯度安排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因为阅读策略在统编教材中就是以语文要素训练来体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具体的阅读策略时,不能仅局限在特殊单元之内,而是要站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立场上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处理,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育人。

[参考文献]

[1]陈先云.预测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8(09):46-47.

[2]邓丽艳.在预测中发展阅读思维——谈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20(17):10-11.

[3]连忠友.运用预测策略,促成有效阅读[J].中小学班主任,2020(12):17-19.

周克花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实验中学新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