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推进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融合
2024-10-31张永胜 蒯正聪
[摘要] 教学评一体化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应做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评价标准相匹配,评价内容覆盖教学内容各个方面,教学方法支撑评价目标的实现,基于评价结果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技术工具支持推进教与评融合。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内容融合;评价内容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的系统构建,主要涉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具体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整合、学生学习活动的优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师专业发展、家校合作的加强等诸多方面,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公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融合的必要性和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融合的必要性
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关键要抓住一体化实践的核心要素,将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成果、教学评价紧密结合(见图1)。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统一、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的协同等。其中,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这种融合,确保了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支撑评价标准,同时评价内容能够全面衡量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过程优化。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一,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融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全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第二,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有助于确保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使教学活动更加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第四,评价内容的融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第五,设计评价内容时,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系统观照教学全过程,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融合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导致学生在评价中无法充分展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价方式单一,侧重书面考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评价;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强,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评价反馈不及时,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影响学习效果的提升;评价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等等。以上教与评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的形成和模式的构建。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融合策略
(一)教学内容设计与评价标准相匹配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的评价要求,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覆盖所有评价点。课标的评价建议部分,要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具体评价建议涵盖了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应基于这些评价要求,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覆盖所有评价点。比如,有关地理自然灾害的内容,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分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的自然灾害案例,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设计一些指向综合运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预防自然灾害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理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实地考察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内容覆盖课标中的评价要求,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地理学科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与城市”相关内容为例,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①学生能够掌握人口与城市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与城市的相关数据统计和图表解读技能。
②学生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口与城市观念,关注人口与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设计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讨论人口与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确保教学内容覆盖课标中的评价要求,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的同时,培养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评价内容覆盖教学内容各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全面评价
评价不应局限于学生的知识记忆,还要包括对学生理解力、分析力、应用能力及地理实践技能的评估。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相关内容教学中,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①让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②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探究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及其成因,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能力。
③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围绕该目标,设计一系列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②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③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实例,分析其成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④课堂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案例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⑤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⑥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如观察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评价内容要想覆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就需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培养要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方法和目标,并有机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见表1)。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地理素养,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素养与发展:全程评价
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总结性评价则是评估学生对整个学习单元的掌握程度。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总结性评价则是在学习单元结束后进行的,用于评估学生的单元学习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以八年级下册“中国的行政区划”相关内容为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见表2)。
通过这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行政区划过程中的进展和问题,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教学方法支撑评价目标的实现
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实地考察等,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评价提供丰富的证据。
1.方法促进:达成学习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支持评价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用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在讲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适应策略。采用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与地理相关的项目,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设计等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时,教师利用GIS软件,教授学生如何收集、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如在讲解“我国的人口分布”相关内容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GIS软件来分析人口数据的分布特征。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同时也推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助力学习目标的达成,并为教学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2.策略支持:实现评价目标
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帮助教师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应当与评价目标紧密结合,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帮助教师准确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
案例一:情境模拟教学法。在讲解“天气系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每组负责预报一个地区的未来天气。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应用气象学知识,还能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学生预报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度,教师精准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案例二: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世界地理”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地理案例,如荷兰的围海造田等,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深入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教师通过学生的分析报告和课堂讨论,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案例三:实地考察教学法。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当地的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特征,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考察报告来评估他们的实地观察与记录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而教师也能观察、评估学生的活动表现,以此准确了解他们的地理能力,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评价目标。
(四)教学内容调整基于评价结果的反馈
1.内容调整:依据评价结果
教学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反思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关键途径。评价结果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揭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教师应积极分析评价结果,针对评价结果中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见图2)。
评价结果分析,主要着眼于总体评价和具体指标评价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发现与把握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运用、综合运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在各项具体指标中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的优缺点和目标达成度。可以说,通过多元、多维评价,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面评价与诊断,由此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教学,并相应地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例如,地理地图阅读能力培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点,如果在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中发现学生在地图阅读能力上存在困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地图阅读和解读的练习,如设计一些地图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此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如果学生在地理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问题,则可以重新设计课堂讲解的方式,更加清晰地解释和阐述地理概念,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相关内容时,针对学生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深的问题,可以通过动画演示、模型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再如,评价中发现学生在地理实践技能方面较弱这一相对普遍的情况,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针对“水循环”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的水源调查,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开展案例分析或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依据相关知识运用能力评价结果,有针对性设计一些案例分析或项目式学习任务。在讲解涉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时,有意识增加分组设计一个理想的乡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基于评价结果的系统性反馈调整,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教学内容的调整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
2.动态执行:适应教学需要
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是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基于评价结果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还能够确保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高度一致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首先,确保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在目标上表现为精确对标与努力达成。一方面,在可对标的目标引领与达成的基础上,确保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一致,要针对学生不同类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调整,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如课堂测试、作业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不同类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作细致分析,评估教学目标的过程适应性,为教学内容调整提供引领。
其次,确保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及时反馈与着力调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和评估,快速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及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对于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增加练习量等方式进行弥补,如在讲解“中国的地形”相关内容时,如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地形类型的识别和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对症增加相关地形图的展示和解读练习,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例来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对于应用能力方面的欠缺,可以设计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分析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如针对“气候变化”相关内容,如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将气候变化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存在困难,则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分析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气候变化现象,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对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如在“世界地理”模块的学习中,如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综合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上存在困难,不妨设计一些比较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基于评价结果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这种动态的调整也确保了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以上诸例,鲜明体现了评价行为和评价结果相适应的教学行动。
再次,确保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在方法上表现为多元化的教学与评价。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意味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结合讲解、示范、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覆盖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路径,增强教学对每个学生的适应性,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如考试、小组讨论、项目作品、口头报告等,以全面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利用技术工具支持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
使用教育技术工具如在线测试、学习管理系统等,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有助于教师科学地把握学情,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见图3)。教学中,利用技术工具能有效支持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1.直观展示: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诸如PowerPoint、Keynote及专业地理教学软件,将教学内容和评价任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例如,针对“地球的运动”相关内容,教师可以使用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同时,通过互动问答或小测试来检验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互动应用:利用在线平台软件
教师可以发布教学内容和相关的评价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相关内容时,在平台上提供一些关于行政区划的互动地图,让学生通过拖拽、选择等操作来完成评价任务,并巩固知识。在讲解地图制作或地理数据分析时,可以使用GIS软件来展示和分析地理数据。在制作“我国的人口分布”地图时,指导学生使用GIS软件输入人口数据,并展示人口分布图,同时通过软件内置的评估工具来检验学生的操作准确性。通过推荐学生使用移动学习应用软件,让学生开展互动式学习。这些应用软件允许教师创建问答、填空、匹配等形式的游戏化评价任务,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尝试运用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地理视频资源,并参与在线讨论,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理解程度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讲解“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鼓励学生观看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后,在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分析,进而通过学生的讨论内容来评估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这些技术工具的支持,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地理教学。
[本文系合肥市信息技术课题“基于信息技术提升农村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DJ2308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倪玲燕.明确教学评一体化,落实促进学习的评价[J].中小学班主任,2023(20):57-59.
[2]于春德,王晓玲.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地理教学,2023(16):33-37.
[3]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42-44.
张永胜 安徽省长丰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蒯正聪 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