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质量评价:汲取学科力量的航标
2024-10-31丁奕然
学业质量作为衡量学生学科学习成绩的标尺,不仅投射出了课程目标评估的清光,而且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它如同一面明镜,让我们得以窥见学科中持久且深沉的诸多力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育与心灵的滋养。在教育越发寻求确定性的当下,一方面要求我们评估学业质量,完成通向学科深处认知之路的引航之旅,另一方面要求制定学业质量标准,达成通往学科运用实践的潜航之旅与通往学科表现评估的探航之旅。
透彻理解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需要驶上通往学科深处认知的引航之旅。这趟旅程的起点是对学科课程目标的深刻洞察。这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教师需要对不同素养水平的表述进行深入解析,并如同感官评定师鉴定分析那般,力求在每一评定中都能捕捉到学科独特的韵味。学科知识的强有力不仅在于其广度与复杂度,更在于其内在的建构性和系统性。而素养水平的划分应当从认识或理解学科所对应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出发,沿着应对和解决相应任务或问题的脉络,探寻核心素养如何以一种有序程式或有机整体的方式,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科知识如同一根根柔韧的线条,将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紧密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知识体系。这条通往学科深处的认知之路,需要我们在理解学科特质中厘清其生成过程与内在联系。这正是我们理解学业质量标准的基石。
深入践行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需要驶上通往学科运用实践的潜航之旅。学科质量的评估往往需要教师以综合性主题或学科大观念为经、学科实践为纬,编织出一幅幅课程育人的多彩织锦。这些内容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的磨砺,是情感的共鸣,是创造力的火花。关于学业质量的模块化评估任务,成为检验这幅织锦是否结实耐用,是否色彩斑斓的关键。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运用学科知识、观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其独特的表现力与创造力。这场关于成长的探索,需要教师以综合性、进阶式的真实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深化对学科的理解。这一潜航之旅,能让学生发现学科的无穷魅力,亲身体悟学科的实践转化力与强大生命力。
精准反馈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需要驶上通往学科表现评估的探航之旅。任务评估的证据,就如同探险家手中的指南针,指引教师发现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闪光时刻。它告诉我们,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将如何调动所学知识,如何运用所学观念,如何创新所用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行为表现。这些证据是其成长的足迹、努力的见证,更是未来可能性的预兆。思维导图展评、模型制作量规、成长档案记录……它们可以清晰且可视化地评估学科诸种力量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学业质量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级,更是一段旅程的记录或一次蜕变的见证。这场探航之旅,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的学科表现,结合教育评估的各类新兴手段,探索学科表现评估的有效工具与使用方案,从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注入驱动的力量。
丁奕然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