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堂,大视野,促素养落地
2024-10-30李彩新
[摘 要]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强调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明确了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并指出应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把教知识转化为育素养,可从课堂教学指向观点、指向精神、指向生活、指向单元、指向未来等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观点;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0-0020-03
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培育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响应国家教育的号召,满足时代育人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把教知识转化为育素养,是摆在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调研与实践,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探索培养核心素养的“五大指向”路径,下面通过课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堂教学超越知识指向观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说明“传道”是第一位。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以讲知识、教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基本上处于听的状态,较少发言,缺少参与课堂活动和体验感悟的机会,这与当前所倡导的素养课堂是相悖的。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超越只教知识的层次,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和正确的价值观。有些教师质疑:“这样教学是不是意味着知识不重要了?”其实,恰恰相反,在素养课堂中,知识不是不重要,而是更重要了。素养课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还要明白知识之间的结构和联系,并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中的“从‘白色污染’说起”内容,教师设计了“了解白色污染、探究塑料特性、探究塑料危害、减塑我能行”等环节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探究欲望强烈,教学效果显著。专家在点评时充分肯定了教师课堂设计的精巧,使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也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在教学“探究塑料特性”这一环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塑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在教学“探究塑料危害”这一环节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塑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发明”,并列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学习本课后,学生会形成以下观点:生活中离不开塑料,为了减少塑料带来的危害,要进行减塑行动。本单元的主题是“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在教学本单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出这样的观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在每个课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筑牢学生的信念,才能帮助他们架构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专家的点评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倡导的学科目标,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上述教学,在学生掌握塑料具有轻便、防水、易折叠等特性,了解塑料的危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这些知识层次,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超越功利指向精神
教育的真谛在于“立人”,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读书强调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而现在很多人一出生就生长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家庭,物质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可以说,当代社会存在着精神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和教材的修订体现了对学生精神层面价值引领的重视。
教育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新时代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标志性成果,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在小学阶段,该读本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本。从“序言”可以看出,该读本在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读书这一问题上,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引。其中,低年级读本的“序言”这样写道:“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要我们一心跟党走,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高年级读本的“序言”这样写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只有坚持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实现,我们每一个人才能梦想成真,才能共享出彩的人生。”从这两段序言可以看出,编者以中国梦为指引,激励学生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引领,滋润的是人的灵魂。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
如教学低年级读本第6讲的第二课《好少年在行动》时,教师通过“感知榜样,知行合一”“传递正能量,争做好少年”两个教学环节,融入身边榜样的案例,激励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志存高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身边的榜样具有更强的引领力,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直达学生的灵魂,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超越教材指向生活
2017年9月1日,全国正式投入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材中所呈现的素材与各地不可能高度切合。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并适时补充当地的教育资源,以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学习的吸引力。
如一位教师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中的“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时,教材呈现了江南丘陵的茶园、华北平原的农田、南方的渔业小镇、内蒙古高原的牧场,由于与当地的地形、地貌都不相同,所以教师补充了当地的温泉、山地等资料,引导学生探索“人们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旨。教师把教材内容作为拓展部分,引导学生感悟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承担建设祖国的大任,教师要引领学生植根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土壤中成长为参天大树。
四、课堂教学超越课时指向单元
从知识到素养的跨越,中间的桥梁就是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知识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层次、有梯度、有关联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跨年级、跨年段的教学意识和单元整体意识,还要有大单元理念,引导学生整体构建认知,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整合知识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更容易建构单元的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碎片化。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是落实健全人格素养的内容,学习主题是“自我完善”。这一单元由三个内容组成:一是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对应内容是第1课《学会尊重》;二是宽容与包容他人,对应内容是第2课《学会宽容》;三是学会反思自我,对应内容是第3课《学会反思》。把单元当成一个整体,就能将这三个内容串联起来,创设大的情景任务:我们要自我完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理解并体悟“尊重、宽容、反思”是构成自我完善的三大方面,从而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2.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
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目标意识清晰,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并以目标作为评价的抓手,将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激发探究欲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拥有更多构建知识的自主权,主动探究的欲望强烈。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五、课堂教学超越当下指向未来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指出:“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这句话的核心是教育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指向未来的课堂教学要引入时政热点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入时政热点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帮助学生开阔心胸、放大格局。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佩洛西窜访台湾”的视频,再让学生发表对此事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这是干涉中国内政;有的学生说这是破坏和平;有的学生说这是挑衅行为,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在义愤填膺的表达中,学生对我国神圣国土不可侵犯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2.指向未来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课堂上,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中的“从‘白色污染’说起”内容时,在学生了解了塑料的性质与危害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减少塑料带来的污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把抽象思维具象化;也可以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演绎中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素养,闪现智慧的火花。
3.指向未来的课堂教学要实现跨界融合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如在三月份,可结合《我和大自然》一课,组织一年级学生开展植树种花的实践活动;可结合《我们好好玩》一课,组织二年级学生开展“比比谁会玩”的游戏活动;结合《我在这里长大》一课,组织三年级学生开展走近家乡、赞美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融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如道德与法治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能使课堂容量更大,教学更有趣;与语文学科相融合,能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与美术学科相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小课堂,大智慧,育人就在课堂这一亩三分地中。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懈探索,寻找更优的育人路径,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