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根铸魂共聚力“三环”联动促成长
2024-10-30叶晓芳谢澜
摘 要: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在不断思考如何在“减量”的同时实现“提质”的目标。中小学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学习方式变革,应对时代变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通过打造学生阅读实践“成长共同体”的“精神圈”“行动圈”“活动圈”并三环联动,立根、铸魂、聚力,在全员加入的阅读情境下,保障每位学生的阅读权,以读促学,帮助每个学生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关键词:三环;阅读文化;成长共同体;实践模型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愿景是保障每一个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1],其中包含三个层次的目标:就学生个体而言,学生要能够安心而真实的学习,实现“学会”目标;就学生群体而言,学生之间彼此倾听、互相学习,达成“会学”目标;就学习品质而言,学生通过完成高挑战、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更愿意投入学习中,触及“乐学”目标。
“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新课程理念高度契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努力建构学生“成长共同体”,有利于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学校以阅读活动为场景,通过构建“三环学共体”阅读实践模型(如图1所示),积极推动学生“阅读成长共同体”落地。
如上图所示,“三环学共体”的“三环”分别是:第一环为核心,即阅读文化浸润,此为立根;第pHnFW+aQzLLPXnMKnrFw1cUFKTzTE5csVMTF0tWsM+0=二环为内稳,即组织管理落地,此为铸魂;第三环为外拓,即阅读活动育人,此为聚力。三环相互关联、互相助力,形成闭环。
阅读文化浸润立根基,建立核心阅读“精神圈”
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尔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由此可见,“精神圈”的建立不仅是根基,亦是核心。“坚实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文化确立应立足学校文化,创设学校阅读文化→年级阅读文化→班级阅读文化→小组阅读文化的一以贯之的文化脉络,从而实现从“小学共”走向“大团结”。
1.年级阅读文化定方向
围绕学校文化核心,各年级围绕学生成长特点与规律,确立年级阅读文化,多元融合学生成长目标和价值认同,打造“携手共助成长、阳光乐观向上”的阅读精神品牌,切实增强学生的共同感、参与感。实践证明,年级阅读文化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年段凝聚力,激发出年级活力和潜能。某校以施行“阳光教育”为目标,学校九个年级围绕“阳光”文化核心,开展年级阅读文化建设,既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又具备鲜明的年段特色。该校年级阅读文化设计如下图所示:
2.小组阅读文化齐商议
确立年级阅读文化后,各个班级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性别、居住地、性格、能力等特点进行分组,做到合理搭配,达到互补,使每个“阅读成长共同体”都充满活力。共同体中每个人的需求都能被“看见”,每个人的能量都能被需要,每个人的思想都能被尊重。小组组建完成后,依据学生特长爱好确立成员职务,并给同学颁发“上岗”证书,充分激发其责任意识。同时,各组根据年级阅读文化及班级阅读文化主题,结合小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组训等小组阅读文化,以团结协作、相互鼓励、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成员共同阅读进步。
3.阅读氛围营造润无声
陈静静教授强调小组合作阅读学习,首先体现在注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从适应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2]。其次,要加强“阅读成长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可。这需要通过鲜明的标识形象、广泛的宣传来强化文化认同,增强学生间凝聚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成长共同体”文化氛围。以四年级为例,年级阅读文化定位为“shu文化”,各班级依托学校“耕读乐园”综合实践课程进行班级阅读文化及小组阅读文化设计。年级长别出心裁,设计拓印手印树活动,让“树”文化于微处渗透;在班级公示栏、班级板报以及年段公示栏张贴年级或班级的阅读文化标识,做到年级阅读文化、班级阅读文化、小组阅读文化元素显性化,无声浸润,立稳根基。
组织管理落地凝心力,筑就次环阅读“行动圈”
从支离分散的灌输式“被动学习”,到全员加入的积极探索式“建构学习”,“阅读成长共同体”如何让这一变化成为可能?这需要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通过回答这三个核心问题,才能摸清“阅读成长共同体”日常管理的关键要点。
1.序列化阅读清单,回应“做什么”
基于“阅读学习共同体”学习机制,学科组研发“阅读共同体导学单”,明确小组合作阅读学习任务。在任务清单任务驱动下,在教师的设疑、启发与助学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倾听、质疑、表达、分享”等学习活动,完成对阅读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提升思维品质。学校还可以结合阶段学习内容,制定清晰、翔实的“拓展阅读导学单”,指导学生以“阅读成长共同体”为单位走进科技馆和博物馆以及大自然等多样化的学习场域,在实践中将阅读学习引向深入。“阅读成长共同体”的学习场域并不局限于校园,还可以在家庭、社区中开展。家长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校提供的“家教清单”,组织孩子参加家庭、社区的阅读学习活动,分享交流家教心得体会。
2.优化阅读帮扶链,对标“怎么做”
“阅读成长共同体”为学生找到学习的伙伴、成长的助力。在“阅读成长共同体”中,每个学生都能被看见,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无私的帮助和关爱,增强其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小组在已有分工的基础上,建立“阅读成长共同体”帮扶链条,让需要帮助的学生都能拥有组内“导师”,让学科素养高、阅读与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互为“导师”,在互教互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阅读学习素养。
3.多元化阅读表彰,评价“怎么样”
首先,班级“周反馈”明确方向。为了增强教师“周反馈”意识,学校将“周反馈”列入周工作安排,并通过加强巡视的方式推动教师做好周反馈。精心设计“竞星板”,通过“贴星”表彰方式进行每周“常规之星”及“学科之星 ”表彰,激励各个小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其次,年段“月表彰”激励向前。学校指导各年级明确每月表彰的侧重点,年级长组织各班级上报对应表彰名单并举行简单而富有仪式感的“月表彰”活动,推动各“阅读成长共同体”积极争先。最后,学校“学期表彰”肯定成长。学校学期末、学年末会依据各“阅读成长共同体”的综合表现,确定“成长共同体之星” 阅读学习小组名单,进行全校性颁奖,以肯定优秀“阅读成长共同体”一学期以来的付出与收获。
打造活动平台聚合力,建构外拓阅读“活动圈”
多项研究表明,最佳学习方式并非重复练习,而是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阅读成长共同体”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情景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实现学生阅读素养拔节生长、合作品质飞速提升,增强团队凝聚力。
“阅读成长共同体”活动是对已有学习活动的微创新,通过将共同体机制融入其中,为学生展示交流阅读学习成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同理,也可在假期间置个性化小组实践任务,学期初在年级大舞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在运动会中以项目化任务引领,设计跨学科活动任务,既凸显学校体育文化,也联动其他学科学习,促进小组成员齐参与、共成长;在校园阅读节活动中,小组共阅读、齐推荐,并在常规阅读基础上开展班级借阅预约,让学生结伴前往图书馆借阅图书;在家长会中播放阅读小组亮相短片,展示小组合作阅读学习样态,引导家长更积极参与到学生“阅读成长共同体”建设中等。这一系列活动以心聚力、以力赋能,推动了共同体各成员的共同进步。
总之,学生“阅读成长共同体”关注温暖包容、平等尊重的文化氛围,强调高品质的跳跃阅读、有难度和深度思考的学习。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阅读成长共同体”的“三环学共体”实践模型中,“精神圈”“行动圈”“活动圈”环环相扣、互为呼应,内固外拓、多重赋能,让“阅读学习共同体”协作分享、互惠互助的理念得以落地,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钟启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
[2]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68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共同体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育人模式研究》(编号:Fjxczx22-31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