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分析差异,对比突出观点

2024-10-30李璐琳

现代阅读 2024年22期

同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导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韩愈的《师说》是唐贞元十七至十八年间(801—802)他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给学生李蟠的一篇文章。韩愈在这篇议论性的文章里阐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等内容,并运用多种比较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从师的重要性,抨击当时世人“耻学于师”的错误观念。

技法精析

比较思维是议论文写作中一种常见的分析思路和表达技巧,它通过将两种或多种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和对照,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揭示其本质特性。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阐述观点、增强论据的说服力,或者提供更丰富的视角来理解复杂的问题。

在《师说》中,韩愈展现出了逻辑缜密的比较思维,如第二段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将对“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耻学于师”的矛盾做法进行对比、将“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从师“则群聚而笑之”的态度进行对比等,通过层层对比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了严正批判。学生们可以借鉴韩愈的比较思维进行写作。

分组辨析,对比论证突出异同

对比分析是一种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概念、现象或观点来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的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分析者会系统地检查和评估被比较对象的各个方面,以确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似的,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来加深对每个对象的理解,并发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趋势或模式。

在《师说》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耻于相师”的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而学”的观点不言自明。我们在此分享前两个。第一,作者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同一对象前后不同阶段的纵向对比——古代的圣人本已有超然众人圣明,依然从师而问(这件事在第三段中也有例证),而现在的普通人道德学问不及圣人,却不愿意从师学习,而导致了“圣益圣,愚益愚”的悲剧结果,点明了是否尊师重道,是古今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作者分析了世人自身的矛盾行为——对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却耻学于师,作者通过分析这种自相矛盾的从师态度指出世人为学“小学而大遗”的谬误,并得体地批评这种行为“未见其明”。

同中求异,寻找差异分析原因

同中求异是指在看似相同或相似的对象、现象或观点中寻找差异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即使在表面上看起来一致的事物中,也存在着细微或根本的差异。同中求异的目的是识别和理解这些差异,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每个对象的特性。

在《师说》第二段,作者对比的双方是有共同点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TDT//d+oAAAFeTqd8k4QGYsmx69mUqNI7/ERa9DyPEI=与“士大夫之族”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在技艺学问上都有一定的追求。但是作者在这两类同时代的人群中找到了区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为劳动人民,会互相学习,切磋手艺,传承技能,而士大夫却耻于相师,甚至会聚众哄笑那些尊师重道的人,这是多么奇怪的现象!作者不仅清晰地对比出二者的区别,而且讽刺了当时士大夫的特aw8s/HzjVLf1GRrJV1RO11MrypdyPWkyVR8U5XHJplc=殊心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要传承技艺,只能靠口耳相传,所以“相师”是必经之途。

异中求同,细致比较归纳共性

异中求同是指在不同或不相似的对象、现象或观点中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即使在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事物中,也存在着某些共性。异中求同的目的是发现这些共性,以便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和理解,以及可能的协同效应。

《师说》第一段是一个很好的“异中求同”的例子。作者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早晚,这是“异”;“其闻道也先乎吾”,这是“同”,作者忽略了出生早晚的区别,“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而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这就是异中求同。即使存在条件不同,囿于贵贱之分、长少之别,但是求道从师的心是相同的,所以才能不顾“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者在不同点中发现相同点,直击事物的本质,得出自己的观点。

微写作

以“舍即是得”为主题,写一个议论段,300字左右。

运用比较思维前:

“舍即是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种种选择与取舍,而“舍”往往被视为一种失去,但深思熟虑后的“舍”,实则是为了更有价值的“得”。一方面,舍去无关紧要的事物,我们才得以集中精力追求真正的目标。在信息爆炸、诱惑繁多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琐事分散。当我们学会舍弃那些浮华而无益的事物,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精神满足和更深远的成就。另一方面,舍去过度的贪婪与欲望,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物质的积累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反而可能成为心灵的负担。通过舍弃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我们能够体会到简单生活的快乐,享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所以说,“舍即是得”是一种为生活减负的智慧,通过有意识地舍弃,我们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运用比较思维后:

“舍即是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种种选择与取舍,而“舍”往往被视为一种失去,但深思熟虑后的“舍”,实则是为了更有价值的“得”。舍去无关紧要的事物,我们才得以集中精力追求真正的目标。在信息爆炸、诱惑繁多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琐事分散。当我们学会舍弃那些浮华而无益的事物,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精神满足和更深远的成就。作为企业家,乔布斯在设计苹果公司系列产品时,舍弃了复杂烦琐的功能和设计,坚持简洁的美学和用户体验,这种“舍”使得苹果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一种“得”。相反,如果乔布斯坚持保留所有可能的功能,产品可能会变得复杂难用,失去市场竞争力,这将是一种“失”。作为学生,我们往往会舍弃参加部分社交活动的机会,选择专注于学业,这种“舍”可能会让我们在学业上取得更深的造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这是一种“得”。而如果试图兼顾所有活动,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精力分散,最终在学业和社交上都无法取得显著成就,这将是一种“失”。所以说,“舍即是得”是一种为生活减负的智慧,通过有意识地舍弃,我们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修改后的写作,加入了比较的思维,用具体的事例将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得”与“失”进行对比分析,摆脱了纯讲道理的限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层次,也开拓了文章的思路,使文章更加有辩证性。

类文阅读

片段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法的。

(节选自《党员文摘》2008年第4期文章《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作者:陆仁)

片段2:

“知识共享”这个技术离我们远吗?真的不远。五千年前,它叫“文字”,它让知识可以记录;一千年前,它叫“印刷”,它让知识可以传播;今天,它叫作“互联网”,它让知识可以超越时空而自由存储。所以对方辩友如果想要否定这项技术,它意味着什么?你将否定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技术。

(节选自杨奇函在综艺节目《奇葩说》中关于议题“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的发言稿)

片段3: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工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于柳永、李清照。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节选自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

这段文字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有效地阐述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价值判断。作者列举了多种生活方式,从放纵自我到无私奉献,从浑浑噩噩到自强不息,再从未老先衰到老而弥坚,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生活的不同面貌,更突出了积极生活态度的优越性。

这段话巧妙地运用了“异中求同”的修辞手法,通过跨越历史的技术演进,将知识共享的重要性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技术——文字、印刷、互联网,强调了它们在促进知识传播和存储方面的共同作用,巧妙地反驳了可能的反对意见,强化了知识共享技术的不可或缺性。

这段话展示了“同中有异”的分析思维。作者首先承认辛弃疾继承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但接着分析二者区别:辛弃疾的豪放生发于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展现出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正义的化身,而苏轼生逢太平盛世,未经历民族危难、家恨国殇,因而作品相对缺乏更为沉恸激烈的壮怀色彩。又在婉约词这一共同的领域里比较,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情感细腻,但辛弃疾的婉约同样蕴含着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这种分析突出了辛弃疾作品在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上的独特性,展现了他的创作在艺术与思想结合上的爆发力。

考场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唐]韩愈

材料二:年少时读书读到一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当时只觉得的确可笑,后来细细琢磨,以为将笑字改成敬字,也不错!——《雪中悍刀行》烽火戏诸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佳作

可笑亦可敬,无知亦无畏

◎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K2405班 刘湘媛

蚍蜉撼大树,可笑还是可敬?

有人说:蚍蜉自身力量弱小,却妄想去摇撼比自己强大几十倍的大树,确是不自量力,实在可笑。面对世俗的刻板印象,面对“趋于利、避于野”的人生观念,纵观洪荒宇宙间无数个体被湮灭的结局,“不自量力”的蚍蜉似乎难以落得好结果。但当我们嘲笑它固执愚昧时,不要忽略了其坚定不动摇的勇气。

美国亿万富翁理查·狄维士有言:“如果不敢去跑,就不可能赢得竞赛;如果不敢去战斗,就不可能赢得胜利。”认为蚍蜉可笑者,似乎习惯用全知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以过来者的姿态细数势弱者的无知。这是因为他们并未意识到人终其一生,不过只是尘世微小的一粒沙,人之渺小,如尘,如土,而当尘土攒积,千千万万的蚍蜉前赴后继,大树终将轰然倒地。

且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撼动秦王朝统治的根基;且看鲁迅先生于彷徨沉默的黎明之际,以笔为枪,奋力呐喊,唤醒中国人的良知;且看五四青年们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是这些不惮前驱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时代的滚滚洪流。

也有人说,把目光聚焦在蚍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力所不能及也迎难而上的生命态度时,便能发现其可敬之处。的确,我们不妨想想,蚍蜉究竟为何在力量悬殊的巨大阻挠中,仍然选择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栖息、为了活下去吗?也许并非如此。

这是一种超出个体能力范畴的奉献,如同在个人生存与民族发展之间,革命先辈们坚定地选择为众生谋福,战胜压在每个人身上“不可逆”的命运,用微躯点亮黑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铁骨铮铮,出生入死,奋斗终身,只为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雄狮”的蜕变。放眼海外,有作家哈丽雅特·雅各布斯凭借《女奴生平》推动非洲裔美国人摆脱奴隶制度,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因致力于争取妇女受教育的权利遭枪击而不屈……他们或奋力冲破思想的牢笼,蜕下颓圮的旧壳,或着眼民族生存解放,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都是星星之火燃起的、不可磨灭的燎原之光。

因此,那些并未留下姓名却留下希望的毅然奉献者,恰恰是打破“无能为力”“不自量力”的最好呈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积攒起蚍蜉之心力,承接起发展的脊梁。

作家七堇年说:“即使生命如尘,仍愿岁月如歌。”蚍蜉撼大地,确应是可敬不自量。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自生的渺小,何不借蚍蜉撼树之力,打开无垠世界的入口,凝聚千万蚍蜉力量,团结奋进,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意气新篇章。

教师点评

小作者通过对比蚍蜉撼大树是可笑还是可敬的两种观点,展开了深刻的思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较思维,将蚍蜉的渺小与大树的强大形成鲜明对照,进而引申出个体与集体、弱小与伟大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比,作者强调了“蚍蜉撼大树”背后的勇气和坚持,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作者进一步论证了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也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文章的比较思维不仅体现在对蚍蜉行为的双重解读上,还体现在对不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比分析中,展现了作者对复杂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考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写作启示

比较思维是一种强大的写作工具,可以帮助作者和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问题。比较思维往往体现出思维的严谨性和辨证性,避免了单一和狭隘的思考角度,所以能增加议论文的思想性。但是,我们在比较的时候,需要确保比较的对象是可比的,即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而且要明确比较的标准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理解比较的意义;同时要注意避免偏见和主观性,尽量客观地呈现比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