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典记忆

2024-10-30陈泰湧

现代阅读 2024年22期

有一种书店,像乡愁一样站在街角,见证着我们为书而生、被书所伤的青春、中年和向晚。在别的地方,在远方,它可能叫城市之光、叫诚品、叫季风、叫学而优、叫博尔赫斯、叫先锋;在重庆,这样的书店,叫精典。

这是重庆作家马拉在26年前为精典书店而作,2024年8月,这些句子再一次被广为传诵,因为作为重庆最老牌的民营书店,曾经开在解放碑、后搬迁至南滨路的精典书店以一元的价格易主。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离愁。

这些年,精典书店已成为重庆的文化标签,尽管易主之后,书店品牌仍然存在,并且按标准的说法是“焕新再出发”,但没有了创始人杨一的精典书店,还是那个见证我们“为书而生、被书所伤”的精典吗?这是关于青春的离愁。

读书人的语言总是多愁善感的,我们怀念的或许不是这家书店,或许感伤的是流逝的时光和对青春的回忆,再往深里说,或许是对“文化退缩”的一种惋惜。这些无关“精典”二字,换一座城市,或“季风”或“言几又”,甚至就在重庆,“方所”“当当”和“钟书阁”的先后闭店,读书人也是会有“物伤其类”般的难过。书店的关门不能叫“倒闭”,“闭店”是读书人用来掩饰脆弱尊严的说辞。只不过,精典不同,创始人谢幕、品牌仍在,这个“一元易主”的噱头也别出心裁,杨一和接任者李晖似乎想把这场交接打造成一台欢乐的喜剧。

但是懂戏剧的人都知道,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所以,在8月3日下午,大家虽蜂拥而至,但心情并非是愉悦的。我们是借这个时间和仪式,来向杨一致敬,也向曾经的精典告别。人群中,心情最复杂的或许就是我了,因为9年前,我就已经履行了向精典和杨一告别的过程。

2014年,我从一家大型汽车销售公司的运营岗位上离开,来到精典书店给杨一当副手。当时杨一的身体不太好,需要天天做理疗,同时精典也面临着一系列变革和挑战。我想做有情怀的运营管理工作,杨一也想尝试将精典交由职业经理人管理,于是,我们一拍即合。

杨一是个好大哥、好老板,当然也是一个非常机敏的商人,但他却不一定能经营好书店。这个评价并不矛盾。杨一还有其他生意作支撑,否则也无法在26年的时间里不断往书店里贴钱。杨一说过,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让爱读书的人发财,让发了财的人爱上读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和书店是互相成就,精典是大众的情怀,也是杨一的个人品牌。有人曾开玩笑说,重庆城里比杨一有钱的老板可能有数十万,但有些决策会议却需要听听杨一的意见。这其实是一种姿态:对文化的尊重。所以,“杨一”和“精典”是一对有关情怀和文化的符号,就像人的两道眉毛,没有眉毛,无关紧要,但有了这两道眉毛,重庆就更美了。

杨一为“修眉”可是砸了不少真金白银的。以我个人所经历的为例,到精典书店之后,我的薪资与原来相比出现了巨大的落差,杨一说,他并不是不能给我开高薪,而是他要考虑公司其他员工的心理。

坦白地讲,我进入精典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如果从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精典的员工们绝大多数是过不了材料初筛这一关的。杨一多次解释,很多员工都是初创时期就在精典的,虽然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但各有各的优点:“有很多朋友都给我反映,店员的态度不好,其实他们是在你们这些文化人面前感到自卑,不敢和你们说话,所以看上去就是态度不好、不热情。”

杨一就是这样“包庇”着他的员工,也在读者看不到的地方“庇护”着另一些员工,比如雇用残疾人处理书店办公室内勤、请家庭困难的高校教师兼职做新媒体、聘用“棒fqXjYy/QZLkesfmpyapGoLMVFl6DcGYpVXRhdVWb0A4=棒工”常年驻店搬运……当然,还有我这个不接地气的职业经理人。在公司的财务账目上,我的工资只比其他员工略高一点,但杨一会从他的个人账户里再另外发一笔钱给我。

好吧,不能进行人事调整,就决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我的管理理念无法施行。我和杨一之间的隔阂也就愈来愈深。

为打造重庆最美的书店,精典书店从解放碑搬迁至南滨路。虽然场地租赁困局是原因之一,但是杨一将其当成了一次涅槃重生,他的很多朋友也纷纷献计。我尽着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本分,心里不断地在算账:这个“江景大玻璃窗”的打造要增加多少成本?增设的小面生意会对运营流程带来多大的冲击?消费人群和客流的变化又将如何影响经营策略?我们未来的营收又会是多少……

我和杨一的调子变得不一样了。他激进,仿佛装修要花的不是他的钱;我保守,感觉装修要花的都是我的钱。我很尊重杨一,也欣赏他的梦想,但是对他身边的朋友不置可否。在我看来,那些朋友只是在不计成本地怂恿杨一,口头上为文化“作贡献”而已。我甚至猜测,或许精典书店员工的“冷漠”并不是自卑,而是他们长期冷眼旁观各色人等后才形成的一种表情,那是一种想为老板分忧而又不能的纠结。

实现“最美书店”不是那些朋友的事,最终还是要靠杨一的钱包。当然,也有我这个职业经理人的声誉——我没能让老板减亏和盈利,反而是越亏越多,我始终迈不过自己心里的坎。就此告别。

十年之后,杨一最终也和他打造的精典书店挥手告别了。这次告别也着实“奢华”,他选择了一元转让而不是选择闭店,为清理账目和股权关系,他又多贴进去了两百多万元。

精典书店从此成为重庆的公众文化品牌,不再是杨一的,但又永远属于杨一,属于所有重庆读书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