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及对策

2024-10-30刘祚臣胡春玲周宁

现代阅读 2024年22期

科学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图书出版是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科普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在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所谓科普图书,是以非专业读者为对象,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的读物,包括成人科普读物和少儿科普读物。近年来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出版种类、数量、质量和销量等方面稳步提升和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满足着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

科普图书出版市场一片繁荣,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国家推行科技强国、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科普图书的出版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历史发展时期,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新一波科技浪潮的洗礼,契合国家发展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时代的科普图书出版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科普图书出版现状概述

科普图书市场逆势上涨。新时代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科普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普图书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出版态势,在出版种类、数量、质量、销量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提升。特别是近几年,纸质图书出版在经受数字出版的冲击后,逐步恢复正向增长,更为科普图书的出版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卷公司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我国科普图书市场总体表现稳定,不仅动销品种数量逐年增多,新书品种数也相对平稳增长(如图1)。

据开卷公司统计数据,在2022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2021年下降11.77%的情况下,科普图书市场却实现了高达21.42%的大幅增长。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加强科普作品创作”政策的推动,2022年国家出台《“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数量也是近几年之最;二是全民重视,科技发展给各行业带来的巨大改变,让消费者产生了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全社会普遍重视孩子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阅读科普图书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在科普图书发行量上,根据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全国年度科普统计数据,2018至2021年全国科普图书出版总册数分别为8606.60万册、1.35亿册、9853.60万册、8559.89万册。其中,2019年达到科普出版高峰(如图2)。这与国家整体发展形势紧密相关。2015至2019年,科普图书零售市场规模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20年受疫情影响首次出现负增长。2021年较2020年小幅上升,同比上升了1.65%,但是和2019年相比,零售市场下降了3.51%,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科普图书品种多元化发展。根据科学技术部相关科普统计数据,2016至2021年,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种数均在1万种以上(如表1);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的出版情况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出版种类数占主要份额(如图3)。

科普图书出版种数

在省级区域分布上,出版品种数排前5位的是北京(3382种)、上海(1022种)、江西(790种)、湖南(718种)、吉林(533种)。出版总册数排名前5位的是北京(2647万册)、上海(1525万册)、江西(770万册)、吉林(495万册)、重庆(376万册)。无论是出版品种数还是总册数,北京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不仅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更表明北京在科普图书出版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在专业领域上,我国科普图书涉及领域众多。为满足农村科普事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科普图书一直是我国科普图书的重要力量;为满足人们科学生活和健康生活的需要,医药、保健、生活类科普图书一直是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重要主题;为满足青少年科普发展的需要,少儿科普读物一直是科普图书出版与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

从具体的科学领域来看,涉及地球科学的科普图书一直占据科普图书的相当比例,航空、航天、军事、环保、新技术、新材料等均是科普图书涉及的主要领域,这些题材也是科普类图书的热点题材。

当前科普图书出版问题盘点

引进作品多于原创,原创能力偏弱。出版行业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要实现出版繁荣,不仅需要大量品种,还需要增强原创能力。虽然国家在政策和经济上对于科普图书的出版有扶持和支持,产出了一些高质量的科普产品,但在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市场,引进版科普图书长期占据销量排行和畅销榜的前列,受到读者欢迎;比之原创科普作品仍然不足。引进版科普图书选题新、领域前沿、形式新颖、出版周期短、见效快,受到很多出版社的青睐。反之,国内优秀原创作者缺乏,原创作品投入周期长,对作者和编辑的专业水平和制作水平要求高,开发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加上出版企业的经济属性,使得很多出版机构不得不选择“短平快”的项目。这些因素不利于培育优秀的科普作者队伍和提升国内的原创水平。

优秀科普创作者的缺乏是科普图书出版的瓶颈。国内优秀科普作者极其稀缺。科普作者通常由科技工作者(包括科研人员)、大中小学老师和媒体从业人员构成,绝大多数是兼职写作,往往经出版社约稿参与到创作中来。科技工作者或科研人员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和背景,但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任务,参与科普创作的精力有限,即使有较强的从事科普工作的热情,是否能够以通俗简明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理论知识呈现出来,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况且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对于科普图书出版的兴趣不大。一些科普作品是媒体从业人员创作,这些作品的优势在于通俗性、大众性强,但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需要相关领域专家更进一步的把关。尤其在一些较前沿的科技领域,能够承担优质科普选题创作的本土作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依靠从国外引进作品。根据开卷公司2022年科普市场作者调查数据,我国科普图书销量排名前十的作者以国外作者居多,占比70%,中国原创作者只占30%(如表2),挖掘和培育更多优质的原创科普作者任重而道远。

与融媒体技术融合不够紧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普图书出版面临从纸质出版向融媒体出版的转型,读者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模式也在新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中发生了变化,对科普图书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等在融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读者,他们接触到了多种新兴媒体,对新的知识传播方式更有兴趣。传统的纸质图书向融媒体产品转型是必然趋势,以持续将深奥的科学原理知识扩展为表现力更强的音频、视频,或者具有交互性的AR/VR资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识,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由于传统出版社往往面临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和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一些科普图书在拥抱融媒体新技术方面做得不够,产品形式单一,互动性和创新性不足。

新时代科普图书出版策略建议

加强科普创作队伍的建设,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优质的科普图书离不开优质作者高质量作品的创作,所以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普作品出版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科学家身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在科学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鼓励科学家参与到科普图书创作队伍中,是推进我国原创科普图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时代以来,政府及相关部门曾经发布多个通知,鼓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和出版。一批两院院士和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加入到了科普创作队伍中,大大提高了科普作品的出版水平。科学家创作的作品广受好评,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效应。由科技部“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来看,一批院士、专家投身到了科普作者队伍,如《医学的温度》(韩启德著),“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陈颙著),《院士给孩子的地球生命课》(戎嘉余、周忠和主编),《疫苗简史》(张文宏、王新宇主编)等;一些官方研究机构也纷纷加入创作者行列,主动承担起科普的社会责任,如《月背征途》(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著),《国之重器——舰船科普丛书》(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主编),《全民应急避险科普丛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编)等。

提高选题策划质量,加大前沿科普选题开发。高质量科普选题的开发,一是要围绕前沿科技开发选题。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高科技发展已经影响到了人类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成为全世界热议的话题和最令人感兴趣的科技之一。人们惊叹于人工智能自主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学习软件的各种功能,享受着人工智能写作带来的便利,讨论着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未来科技发展、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探讨着它在版权和道德层面的问题。二是围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策划选题。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共卫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与健康相关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阅读、生活方式等,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三是反映时代主题、科学成就,体现科技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选题。主动策划科技类的主题出版物是图书出版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举措。出版界应于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史、总结我国的科技成就、聚焦国之重器、关注国家科技前景、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不断策划优秀选题,以精品化策略推进科普图书的高质量发展。

注重原创科普品牌建设,打造精品项目。品牌是出版社通过长期经营在读者心目中形成的固有的文化形象,品牌影响力是衡量知识变现能力的一个根本因素。在我国科普图书出版领域,科普品牌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机构层次,如一些专业社,本身就自带专业科普的品牌属性,如科学普及出版社,以及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专业出版社;二是通过科普产品来建立品牌,如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新知文库”系列丛书、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的图书品牌“果壳阅读”。无论哪种品牌建设方式,均是科普出版机构体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聚焦产品板块、输出优质内容的结果。品牌一旦形成,将会对读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聚合力,具有出色的变现能力和变现效率。实施精品策略是实现品牌增值的手段,即通过建设和打造一批具有标杆性的精品科普图书,建立读者的品牌认知。一是深耕内容,以精品来涵养品牌;二是不断加强对新媒介新技术的学习和把控,为科普读物赋能;三要紧紧围绕科普图书出版定位,不仅要有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更要有高品质的知识服务,形成科普品牌矩阵,建成出版机构、作者、读者高效联动的格局与涵盖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品牌生态,以飨读者。

综上,科普图书出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对于出版工作者而言,提高优质内容供给、讲好中国科技故事、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引领读者阅读需求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总之,高质量科普图书出版是时代之需、社会之需、读者之需,必将为建设科技强国、出版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科学传播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张志敏,陈玲,黄倩红.科普图书出版统计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作者刘祚臣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胡春玲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周宁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