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一体化正面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4-10-29李明熊谦李庆郎
摘 要 “522”家校社一体化正面育人模式是基于正面管教理论,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构建的一种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教育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田家炳中学经过十年实践,从正面育人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到正面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双向结合,有力推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正面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协同共育;正面育人;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李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熊谦,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李庆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田家炳中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教育实践层面提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建议。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田家炳中学以正面管教理论为指导,以学生成长过程和环境为主线,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构建了“522”家校社一体化正面育人模式,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无缝衔接,正面引导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中,“5”指代每周五天的学校“三全”教育,“2”分别指代周末两天的以“爱与责任”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以及寒暑假两次的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一、构建正面育人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确立课程内容
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学校遵循正面育人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塑造“人”为目标,确立学生成长教育的“六大主题”,全力搭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类活动平台,让德育工作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此外,学校积极衔接校内外资源,推动家校社一体化育人,让德育课程成为学生的“成人”营养餐,滋养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设计德育读本
学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编制了《拨亮心灯》德育读本。读本内容涵盖爱国主义、中华美德、人文精神、文明素养、节日体验、班级文化六大主题,旨在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诚信正直的品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培养感恩之心。
(三)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通过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教育平92c15579b7e413ca1e9e9f158963199cacb3b443a70f06b346cfcfd334dfb8c8台、整合资源等举措,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课程、文化、实践、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全面构建起“三全育人”大格局。学校通过党建领航,把牢“三全育人”方向盘,设立优秀党员示范岗;通过群研课,打磨和强化课程育人理念,将党的教育方针、党史知识、积极心理健康培育融入各类课堂和活动中;通过校园文化宣传平台,营造和谐、清净、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努力为学生构建好“三全育人”同心圆。
二、探索正面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三大主线”
一是以学生受教育场为主线,明确主体责任。学校应切实履行育人职责,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机制;家长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熔炉,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引导并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以学生活动时间为主线,明确任务内容。学校在学生在校的五天注重开展“三全”教育;周末两天以“爱与责任”为主题,推动家庭教育落实,鼓励家长进行陪伴式教育;寒暑假期间聚焦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三是以学生成长需求为主线,明确教育主题思想。学校构建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避免 “5+2=0”的现象出现。
(二)开展六大主题教育
一是突出时代特征,开展家国情怀系列主题教育,旨在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学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元素,开展学科融合教育。此外,学校拓宽教育途径,促进多部门联动,深化主题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突出道德建设,开展中华美德系列主题教育。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德育常规中,鼓励学生“向善向美、崇德尚行”。
三是突出“三观”培育,开展人文精神系列主题教育。学校以爱和尊重为核心,以履行人类责任为目标,引导学生尊师友爱、为校争光。例如,学校在初一年级开展“护蛋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付出,感受母亲孕育生命的辛苦,从而珍惜生命、孝敬父母。
四是突出行为养成,开展文明素养系列主题教育。学校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师生情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五是突出民族特色,开展节日体验系列主题教育。学校将传统节日与家庭亲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体验节日氛围的同时,感受亲情与文化传承。例如,学校在广西“三月三”民族节上,开展了在学生家长指导下的“我的三月三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六是突出奋斗意识,开展班级文化系列主题教育。初一、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以“立德”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班名、班训、班规等,充分渗透德育理念;初二、高二以“力行”为主线,通过班级风采、班级明星榜、优秀作品展等专栏,展现班级文化;初三、高三则以“励志”为主线,通过名言警句、心灵轻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并鼓舞学生。
(三)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依托家长言传身教,完善学生人格。每学年,学校统筹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科学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将德育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再从家庭、社会回归学校,让学生体验“教育即生活”,做到时时有德育、处处皆成长。
二是组织开展“正德启行”家风家训家长会和家长沙龙。学校立足校园文化,基于正面管教理论,编写《家庭教育宝典》。同时,学校发放亲子关系调查表,针对年级和班级的具体需求,以菜单形式列出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家长培训。此外,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学困生”“行困生”“家困生”“心困生”四类学生家长沙龙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经验分享以及教师点评等方式,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在暑假期间,学校结合思政课内容,设置了“人大代表如何履职尽责”研学主题,组织学生走访街道、社区、农村,调研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日常、人大代表制度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求知报国、读书成才的远大志向。
三、收获正面育人的多维效果
一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自2015年以来,学校已有20多名教师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比赛中获奖;30项研究课题立项成功,35位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中3篇获国家级奖,10篇获自治区级奖,190篇获市级奖。
二是提升了家长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学校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了正确的育人观,注重学生良好品质和文明素养的养成,创新现代家庭教育方法,促使家长更好地承担教育责任。
三是学校“三风”得到了根本性好转,社会满意度迅速提升。2021年学校被评为“广西中小学心理教育特色学校”,2022年获评“桂林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2023年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普通高中”称号。
四是凝练了具有系统性和重要借鉴价值的实践经验。学校拥有自治区级课题5项,其中一项获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拥有桂林市重点课题1项并以优秀结题。此外,“522”家校社一体化正面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果获得了桂林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自治区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是有效发挥了辐射推广作用。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持续推动发展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和实践成果已经在13所中学推广使用,包括桂林市第三中学、第五中学、第十九中学等3所市属兄弟学校、5所市内县域学校以及全国田家炳联盟的5所学校。
学校创新运用正面管教理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德育实践模式,培养了一批具备“君子”品德的“田中”学子,实现了“在田中,做更好的自己”的目标,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德育改革的实践范例。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