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互融互促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4-10-29马福运郑壮

中国德育 2024年19期

摘 要 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运用党的历史开展思想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等方面,不仅具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主体等方面也呈现出高度的贯通性。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互融互促,可以更好地实现二者在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达到“1+1﹥2”的协同育人效果。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互融互促,应该不断强化党的百年历史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支撑,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学方法对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效果的支撑,不断强化两支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

关键词 党的历史;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教学

作者简介 马福运,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壮,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动员全党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从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百年奋斗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教师队伍上的互融互促,对于进一步增强“用党的历史去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2]的效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用党的百年历史支撑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3]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无论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何调整,思政课之中始终有一门“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类课程。[4]贯穿于各门思政课程的党史教育内容,不仅以党的百年奋斗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而且以百年辉煌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一)用党的百年历史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SltCJxYCD6oFDtGuCXrVMg==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党史学习教育的互融互促,应该把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为民造福史,作为充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主题。利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呈现党带领人民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利用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探索,呈现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史,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利用党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勇于开展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呈现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自身建设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根本所在;利用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根本立场,呈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怕牺牲、攻坚克难的为民造福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用党的辉煌成就证实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否进入学生头脑,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否让学生信服。党的百年历史作为一部推进民族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史、光荣史,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最有力证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统一、过去与未来相融通的原则,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一则,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主题,通过呈现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的艰难过程,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二则,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主题,通过呈现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艰难过程,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则,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成就为主题,通过展示党领导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伟大变革的艰难过程,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四则,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主题,通过展现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艰难过程,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三)用党史教育资源夯实思政课教学内容

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见证,党史文献资料、红色艺术作品、党史新媒体平台、红色革命场馆等承载着党百年奋斗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最鲜活生动、最富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把这些现实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想课教育教学内容,可以弥合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理论认知之间的时空落差,从而使思政课内容体系更加丰富、更加扎实。其一,党史文献资料作为“记录有中共党史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6],具有文献的权威性和资料的延伸性,是思政课教学中解读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的权威文献。其二,红色艺术作品是以党的革命话语为主要内容,以影视作品、小说、歌舞、诗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具有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且喜闻乐见的特点,是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素材。其三,党史新媒体平台,指党媒、官媒等主流媒体搭建的短视频和网站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拓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时空场域,而且可以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话语导向。其四,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党史馆、革命旧址、烈士纪念设施等红色革命场馆,可以呈现革命文物及纪念设施背后的感人故事,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体验,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和认同。

二、用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7]。由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对象更加复杂,更需要根据对象的理论层次和认知需求,采用适合不同群体的方式方法。而思政课教育教学长期探索形成的课堂叙事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等方式方法,无疑可以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支持和借鉴。

(一)用课堂叙事式教学方法讲深党的创新理论

叙事式教学方法指根据“小故事大主题、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针对教材中的不同知识点,挖掘“红色故事”蕴含的教育主题,聘请英雄模范人物担任特聘教授走进课堂,强化课堂教学的叙事性和吸引力。通过课堂叙事式教学,不仅能够系统呈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而且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叙事形式实现教学主客体的实时交互,从而强化教育对象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认同。相对而言,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则更加灵活多样,不仅可以坚持集中培训学、专家引导学、研讨交流学,而且可以进行基地实践学、自主读书学、网络随时学。但无论选择哪些学习方式方法,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系统性“灌输”,都必须“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8] 。借鉴课堂叙事式教学方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牵引,利用具象化的教学主题、艺术化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叙事,融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推动“教师道理叙事”与“英模情感叙事”“学员认知叙事”相结合,实现对教育对象党史知识的系统性建构和对学习任务的整体化推进,有效克服理论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浅表化与碎片化,切实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二)用基地体验式教学方法讲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9]基地体验式教学指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参观考察、调研访谈、情景再现或劳模授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感受革命历史、感悟先进事迹、追寻先辈足迹,用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习热情和奋斗激情。基地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党史学习教育中最常见、最受学员欢迎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式教学中对历史环境的现实感知,可以把教材中“抽象的学术观念”转化为能够在生活中感性确证的“具体事实”[10],从而融通理性认知与感性认识,达到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利用基地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应充分借鉴并利用 “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实现教材与现实相结合、在形式上实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在功能上实现引领与内化相结合、在场域上实现课堂与社会相结合。要依托区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契合不同党史教学任务的实践教学主题,通过专题开发故事资料库、实践要素牵引图、整体化流程表等实操方案,以及学习“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重走“革命路”和“创业路”、重温入党誓词等,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三)用网络延展式教学方法讲活党的故事

网络延展式教学方法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等共享性学习资源,运用虚拟仿真、新媒体、人机交互、大数据等技术,让学生在图形、动画、三维场景构造的虚拟环境中感受和掌握教学内容。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网络延展式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三大空间。一是通过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和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同期推送教材内容以外的“党的故事”,在帮助学生完善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灵活;二是利用已经建成的众多数字化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让学生随时远距离参观、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革命文物、革命遗迹“背后的故事”,克服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本高、师生互动性不强等问题;三是“通过创设出同现实情境相一致的虚拟情景,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知识点,实现知识迁移”[11],把“党的故事”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搬到课堂上来。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通过搭建这种多项目驱动、联通“网上+网下”、多模态沉浸式的育人平台,可以让教育对象根据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场景演示,以视觉、听觉、触觉的深度沉浸“回到”故事发生的时空,以不同的人称和人物视角成为历史故事的“亲历者”,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鲜活度与体验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

三、提升两支教师队伍互融互促互补的能力素养

提升两支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素养,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互融互促互补的前提和基础。应着眼于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伍的理论素养,做到以理服人;夯实思政课教师的党史基础,达到驾轻就熟;以党史教育专家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让思政课教师担任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员,实现两支队伍相互补充、互为支撑。

(一)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伍的理论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12]党员干部、党史专家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等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伍的主要成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通过阅读“原滋原味”的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不仅要掌握高度凝练、抽象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通过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分析社会历史和历史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运动和发展规律。二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实践观点。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人员应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变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实践观点去分析社会问题、解读社会热点,在为教育对象解疑释惑中宣讲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要努力提升教育学基础理论。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强化对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理论需求和接受规律的了解,从而根据不同宣讲对象的现实情况设计宣讲主题、设置研讨议题,有效提升宣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二)夯实思政课教师的党史基础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师应该牢牢掌握的基础知识。然而,随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博士毕业生的“供不应求”,思政课教师队伍吸收了大量来自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不同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其中部分毕业生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党史知识学习,因此并不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都具有厚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而且要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宽广的历史视野。他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3]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夯实中国共产党历史基础,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引导学生反对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努力提升自己的党史研究能力,不断深化对党的百年历史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提升对党史重大理论观点认识的准确性。

(三)实现两支教学队伍相互支撑、互为补充

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出高度的共通性。从队伍素质上看,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突出政治本色和意识形态属性;从工作性质上看,二者都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坚持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原则,突出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从教育目标上看,二者都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己任,坚持和强调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统一,突出以史鉴今和资政育人。因此,大力推动两支队伍的互融互促互补,无疑是弥补两支队伍专业短板、数量不足的有效举措。一方面,吸引党史研究专家和党史宣讲专家补充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党史专家的系统党史知识和深厚研究能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跨学科合作,讲清、讲透、讲好党史中的重要内容,强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力度,推动党史知识更加系统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另一方面,8600bb3bd6bfb7aa02341f6ace31ea5b吸收思政课教师充实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伍,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以及探索形成的专题式、探究式、启发式、翻转式、活动式、沉浸式、虚拟式等不同教学方法,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的系统性、理论性、规范性,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趣味性、艺术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2]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4:1,3.

[3][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45,4.

[4]周家彬.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J].思想教育研究,2022(6):114-120.

[6]周一平.中共党史文献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

[7]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8]马福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与路径[N].光明日报,2023-01-11(6).

[9]“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3).

[10]刘平.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22-128.

[11]刘白薇.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22.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34.

[1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12.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