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路径探析
2024-10-27管爱民黄婷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其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其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融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学科,也需要与信息技术结合,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为小学科学课程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这和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有所不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在上课时,运用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课件中包含的内容。其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以体现。而科学教师把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进行融合,信息技术就不仅仅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涉及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以及一些抽象的原理等等。例如:自然界中的日出日落现象,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一年四季,季节轮回,这和地球的公转有关;风是如何形成的,岩石的形成过程,地壳的运动等,是学生肉眼无法直接看见的。科学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讲述,或借助于教学挂图,没有动态变化的演示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很难讲清楚。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融合,就可以为科学课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探究。信息技术融合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这就从不同的角度刺激了学生的多重感官,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探究的活动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日食或者月食现象,学生一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碰见,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日食或者是月食的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把人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用慢镜头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这就使得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形象,能直观展现,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小学科学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选编的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农村的学生学习探究,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城市的学生学习探究;还有一些课程内容实验的难度系数比较大,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脱节。如学习蚯蚓的选择,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试验,来探究蚯蚓对环境的选择。这个探究的内容就比较适合农村的学生们学习,因为农村的泥地里蚯蚓很多,随处一挖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蚯蚓,土壤里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可是同样的学习内容,城市的学生,就很难找到蚯蚓这种教学资源。还有许多现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观察或经历,这些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影响。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进行融合,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为学生的科学习习和探究提供了全面的信息。
例如,学生需要探究本地气候变化的规律。而实际上,他们不可能利用一年的时间对本地的气候进行观察和记录。但如果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教师就可以将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处理。科学课上,教师就可以运用课件将漫长的气候变化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比较和综合,进而发现一般性的规律。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发展
小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家庭背景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等,造成了个体差异。这种G29Gs8nJYrQTjlGhDF8VVe6pdX8Suzg7OItFLQac5Z8=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接受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小学科学教材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编写的。信息化的时代,其特点是个性化、多元化,以人为本,尊重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应以学生为本。
例如,学习探究“岩石的组成”这一课时,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过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明确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加工和重新组合,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探究中,通过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的名称、形状、颜色、硬度等信息。这一过程,教师不再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明确分工,有的上网,有的记录数据,有的负责筛选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各种岩石的产地、岩石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等资料,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讨论,再汇总、分析和综合资料,形成小组的研究性成果,最后通力合作,把这一成果形成总结性报告,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全班交流汇报。这样,整节科学课,利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形成互动。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把学习探究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得以发展。
在科学课堂探究中,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深入探究,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能源和矿产的时候,不少学生对现阶段接触比较多的新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不妨引导他们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点后,运用信息技术,课后对新能源进一步探究,可以上网搜索,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新能源,人们是如何对这些新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形成书面报告,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再向全班汇报。这样引导学生课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素养
科学教师把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融合时,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要上好科学课,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有更加广的知识面,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跨学科知识。只有这样,科学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各科最前沿的知识,以便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的趋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运用网络或者其他多种途径,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趋势,以满足现代科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科学教师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科学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洋溢着活力。
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在两者的深度融合之中,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深入探究,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玲.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的策略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21(1).
[2]周义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为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3).
[3]陶秋梅. 做有思想的教师 让教材活起来:基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思考[J]. 辽宁教育,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