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奋斗历程,厚植家国情怀

2024-10-27石文君丁玲玲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0期

【摘 要】文章以《红岩》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为例,从趣、思、研三个方面,探讨红色经典书籍该如何深入推进,落实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研究与实践。立足学生年龄特点,以“激发兴趣”为始到引发“认知冲突”进行深入阅读;以“真人、真事、真实取材”背后的真情实感,引发在共情;以“经典重现,传承铭记”引发学生对一部《红岩》小说所产生的历史价值深入思考。在深入研读、多元研读中情感不断深化,使学生获得持续阅读的内动力。在后续不断地深入阅读中追溯奋斗历程,厚植家国情怀。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认知冲突 阅读兴趣 家国情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革命文化”是规划的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整合程度上体现了三个层次,在第三层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有“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立足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统编版语文课程内容安排,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小说及综合性学习相关内容。

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被誉为“爱国主义教科书”“共产主义的奇书”“党史小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高尚品格,书中熠熠生辉的红岩精神更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通过发掘作品价值,在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提出《红岩》整本书阅读,既是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延展,更是发挥《红岩》的育人价值,引领学生丰盈精神内涵,在追溯与感悟中厚植家国情怀,落实新课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趣为始,在认知冲突中开启《红岩》阅读之旅

《红岩》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故事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身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是否可以深刻感悟《红岩》这部作品中描写的身处牢笼的革命志士与国民党军警、特务展开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可歌可泣、栩栩如生的革命英雄形象,是整本书教学的起点,也是难点。让学生能读起来,读进去,从表层的感兴趣到以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下自主阅读,是开展整本书阅读导读环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以趣为始的“趣”定位不应仅仅定位在有“兴趣”读上,更要在引发在“认知冲突”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破解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开启阅读,走进阅读。

(一)认知冲突一——环境

出示词语:群山环抱 绿树成荫 宁静清幽

师:同学们,先来看这一组词语,你们自己读一读,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连绵不断的山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是人间仙境一般。

出示群山渣滓洞环抱的自然图片。

师:你们觉得这里的人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

生: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有山有水,还有很多小动物在悠闲地散步,小鸟在欢乐地唱歌……

师:真是这样吗?我们走进去看看。

出示监狱图片、审讯室、种种酷刑图片

师:令你们万万想不到的是,这里是关押和残害共产党员的人间地狱——中美合作所的集中营,这里设有20余所监狱,其中白公馆、渣滓洞为最大的两所,也被形象地称之为“活棺材”。

此教学环节,学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却深藏着一个“活棺材”般的监狱,外在环境的“美”与内在环境的“惨”形成了强烈视觉冲突。在一次次猜测、想象中,调动其内心极为丰富的想象和美好憧憬,再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次次出乎学生的意料,触动其心灵,引发其思考,从而激发其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了《红8c3ffce4304f3290d15702051e7fbf46668454aec6ed108dbb7bffca91564c9e岩》这本书,解开学生心中疑惑的“钥匙”就藏在这本书中。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学生为破解这些“认知冲突”,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

(二)认知冲突二——人物

师:同学们,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疑问,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老师下发的阅读片段并说一说,在阅读中你认识了怎样的人物,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自主阅读。

片段一:最后时刻的江姐(描写的是江姐在临处决前从容整理旗袍的褶皱、从容告别狱友、面带胜利的微笑走上囚车)

片段二:向往自由的“小萝卜头儿”(描写的是小萝卜头放飞小虫儿)

出示图片: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师: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出示插图:小萝卜头放飞小虫儿时的画面

师:通过阅读,看着这样的文字和画面,你们心中有何疑问吗?

生:江姐应该是被敌人带走杀害,为什么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生:他为什么叫“小萝卜头”?

生:我猜想是因为他的脑袋大、身子瘦,很像个萝卜,所以大家叫他“小萝卜头儿”。

师:的确,小萝卜头儿当时还不到9岁。头长得很大,因为在狱中吃的都是霉米饭,营养不良,身子很纤瘦,只有四五岁的孩子那么高,不过头发育正常,但头和身子不相称,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萝卜头儿”。

生:老师,为什么监狱里有孩子,为什么敌人连一个不到9岁的孩子也不放过?!

师:从你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你对小萝卜头儿的心疼,更感受到了你面对残忍的敌人,心中有着无尽的气愤与不满。看来,你的心已经走进了书里!为你的真情流露点赞。

师:此刻,静心地观察,你从这幅插图中读懂了什么?

生:那是一个小男孩,他正在放飞一只蝴蝶,他的眼睛一直盯着它飞走……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捕捉到了男孩的眼神,从他的眼神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他可能也想像蝴蝶一样,渴望自由!

生:小萝卜头儿到底回没回去呢?会不会他也牺牲了呢?

师:同学们,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妇女、有儿童,还有许多平凡却又不平常的革命者,他们的生活本该是什么样的?而在这里,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通过阅读,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出示:在渣滓洞牺牲的317人中,仅仅有15人幸免遇难。

“临刑”前的江姐,一个渴望自由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本该是平静而幸福的,而在监牢里却是这样的。学生通过阅读两个片段内容,充分发掘文字和插图的价值,再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想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聚焦人物,使学生在脑海里从整体上能清晰勾画出人物及其所处的场景,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让学生认真观察小萝卜头儿放飞小虫的插图,读懂人物的眼神儿,与其内心进行对话,猜测故事后续情节的发展,关心人物的命运……从走近典型人物,到人物群像,发生在这些英雄身上的故事仿佛是一块磁铁深深吸引着学生深入阅读。

(三)认知冲突三——情节

出示狱中大联欢图片

师:狱中大联欢,读到这儿,你们心中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要大联欢?怎么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进行大联欢呢?

师:都说学贵有疑!真心为你点赞!谁有和他同样的想法?(很多同学皱眉、点头)

师:大家猜一下,为什么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联欢呢?

生:应该是迎来了盛大的节日。

生:应该是我们共产党要胜利了,敌人没有办法了。

师:这是在 1949 年元旦即将来临的时候举办的联欢活动,每间牢房上都贴上了他们别具匠心的春联!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上联:两个天窗出气 下联:一扇风门伸头

师:谁读懂了上这副对联?

生:这是写的牢房。

师: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生:到处都是霉臭味儿,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生:你们猜猜横批是什么?

生:人间地狱,生不如死……

师:我们深知,地下党们的狱中生活真实的模样,到处都是发霉的味道,到处是血腥的……那书中是怎样写的呢?请看!

出示:横批:乐在其中。

(学生一脸诧异,难以理解。)

师:其他牢房还贴着这样的春联,你们放声读一读,猜猜这横批会是什么?

出示:上联:歌乐山上悟道 下联:渣滓洞中参禅

横批:

(隐藏:极乐世界)

生:人生仙境,人生乐事……

师:看来,你们已经走进了每一位地下共产党员的心中!那是他们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

师:像这样振奋人心的春联还有很多,你们读一读,并猜一猜它的横批。

出示:缺少一部分的春联。

师:想知道答案,就去阅读吧!

狱中联欢这一情节给学生的深入阅读埋下了伏笔,为何可以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联欢会?为什么狱中的生活如此艰辛,他们却“乐在其中”?一次又一次出乎学生意料的内心触动,在一次次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借助狱中大联欢牢房贴的春联,感受革命烈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无比坚定的信仰,激发学生对这些英勇烈士的敬意,点燃阅读的激情,为持续阅读注入不竭的内驱力!

在以上三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三个冲突为引入,一方面是启发学生质疑,带着思考,产生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针对《红岩》这本小说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在导读环节借助了相关资料、图片、经典片段等资源缩短“距离”,助力学生阅读。教师在设计这的认知冲突上也下足了功夫,三个冲突点分别对应“环境”“人物”“情节”,这三个方面也是小说的三要素,以此也在无痕地渗透阅读和感悟理解小说的方法。小学阶段,学生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了解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中也学习了“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此节《红岩》导读课上,不仅是在小说的三要素上发力,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阅读兴趣,更是对小说文体的阅读思维的渗透与训练。

二、以思贯穿,在线索探寻中注入《红岩》阅读动力

(一)了解作者,心生敬意

教师出示作者介绍,指名读。

生:他,解放前夕因叛徒出卖被捕,先后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

他,宁愿坐牢也拒写悔过书,和难友在狱中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

他,在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

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自己在狱中的亲身经历参与创作了这部小说。

生:他,1948年8月被捕,也曾囚禁于渣滓洞;

他,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

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自己在狱中的亲身经历参与创作了一部小说。

师:通过刚刚的介绍,你对《红岩》这本书有了怎样的初步印象呢?

生:这场战斗,虽然残酷,但最终国民党被共产党击败了。

师:哦,你更关注这场战斗的结局,最终,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师:刚读到了两位作者的介绍,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者。

师:你真是一个心明眼亮的孩子!正如你所说,这两位作者都是亲历者,也是幸存者,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亲身经历,谱写的这一部真实的历史长篇小说。(学生神情投入端正坐姿 )

师:此刻,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听到这儿,挺直了腰板儿。坐得很端正,我看到你眼中流露出的那份可贵的敬意。

师:看来,走近作者,了解他们创作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这部作品,引发我们的思考,激发我们的阅读期待!

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小说大多是虚构的,但通过此教学环节,学生认识到了《红岩》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幸存者,是亲历者,学生对这本书所讲述内容的真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代入感强,激发阅读期待。

(二)初读封面,引发思考

师:其实,不仅作者的经历会带给我们线索,小说的题目和封面同样能引导我们猜测书中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题目和封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红色的岩石,想到了共产党员那坚不可摧的意志力!

生:我看到了悬崖峭壁上的那松树,我认为这棵松树也象征着那些被囚禁的地下党,他们有着坚不可摧的意志力。

师:有你们深入的思考!谁还想继续分享思考?

生:还有那个血红色的天空,我猜想,可能是地下党们被囚禁的时候,受尽了酷刑流下的鲜血,染红了天空。

生:岩石峭壁也是鲜红的,这可能是共产党受尽折磨后流出的鲜血,但他们的意志却如岩石一般坚强。

师:你们不仅捕捉到了色彩,还感受到了书籍封面传递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看来,品读封面也是读懂书籍的一把钥匙。

《红岩》被誉为神一般的史诗,书名和封面设计都有其深刻的内涵。教师在导读的第一环节学生对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已经有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在了解了此书为真实的历史再现后,引导学生谈一谈对这本书的书名和封面设计的看法,谈一谈封面选用的黑色的岩石、红色的太阳和挺拔的松树各有什么寓意。教师并没有过多地为学生讲解《红岩》的内容与主题,而是抛出一个问题进行留白,使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来谈一谈这本书的内涵。仔细阅读封面,展开合理想象,在生生互动与补充过程中,引发深入思考,启发学生初步感受“红岩”象征着革命者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意志,对书名与封面有了个性化的解读与理解,也是学生初读时对整本书的一个共情体现,学生在解读中已经将自己的理解与书的内容进行了融合与联系,这种共情将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三)巧设悬念,持续阅读

师:这本书中,很多位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士,用他们的生命谱写着撼动人心的故事,最终都壮烈牺牲了!书中还有这样一个人……

(教师出示华子良在院子里小跑的图片)

师:他叫华子良,谈谈看到这幅图片,你最初的感受。

生:看起来邋里邋遢、精神不太正常,疯疯癫癫。

生:这老头一定是个疯子,他甚至不太清醒……

师:就是这样一个蓬头垢面、神情呆滞、疯疯癫癫的老头儿,你们猜想一下他的结局。

生:他或许幸存了下来。

生:他可能会送去情报……

出示:一个深陷的双颊上长满了胡须,蓬头垢面,神情呆滞的老头儿,疯疯癫癫的,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总是不停地小跑……特务看守认为他被关傻关疯了,便叫他“疯老头”。

师: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还有不一样的猜想吗?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大越狱时,就是华子良带领解放军前来营救狱中的同志。

师:说说此刻你们在想什么。

生:一个疯癫的老头怎么做到的?

生:是啊!他真的是疯了吗?

师:我们还是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师:在《红岩》这本书中还有很多位值得我们去认识、去了解的英雄!如“双枪老太婆”挥枪画面,许云峰抱着“监狱之花”,丁长发用手镣与敌人厮杀,齐晓轩大越狱时,主动暴露吸引敌人火力……

师:你最想了解谁的故事?(指名说)那就去阅读吧!

以被大家常常忽略的重要人物“疯老头”的境遇为线索,引发学生对其命运的合理猜想,揭晓出人意料的结局,一个又一个心中的“疑问”,从而让学生时刻保持着阅读的兴致。同时,借助图片简要介绍书中其他代表人物,激发学生对这些英勇烈士的敬意,对其身上那感人的故事心生阅读期待,获得阅读的持续内动力。

教师在以思贯穿的第二大板块中设计的三个片段,引发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地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进行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动态思维发展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中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

传承红色基因是对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98ef2242d1251724cc9e4bc36d6c89e2cfa4a87fde355cc932a558888b659a48价值的精准指向,更是树立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路标。教师在以趣为始、以思贯穿的两个板块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及情节、作者及创作,在初读感知中认识了《红岩》这本小说的阅读价值,再情境再现,共情分享,深化红色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将学生的认知与已往学习经历相衔接,如读小说的方法,对以往学过的红色经典作品的回顾,让旧知带动新的感悟及体验,从陌生到熟悉,引导学生不断在“亲近”中“融入”。

三、经典重现,在传承铭记中研读《红岩》阅读意义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表格,你们又有怎样的想法?

生:《红岩》这部作品被拍成了这么多影视作品,真想快点去看看!

师:的确,我们可以借助歌剧、影视作品,走进那段历史,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也为我们更好地读懂《红岩》这部文学作品作好了阅读准备,真是不错的想法!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想将原著与电影、电视剧对照着看看。

师:合理借助资源,还有意识地进行对比阅读,对照着读,让阅读变得轻松、有趣了很多!这也很考验我们的思辨能力!值得我们一同体验!

生:《红岩》这部作品发行量那么大,可见这本书值得一读!

师:这就是真正的经典之作!禁得住历史的考验!

师:想要真的读懂《红岩》这部作品中革命烈士的内心信念,感悟“红岩精神”,我们还需要静心地品读文字。那么,你们有哪些好的阅读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可以在书上作批注,做读书笔记。

生:梳理人物关系图,制作人物档案……

生:将经典故事进行剧本创编,排演课本剧……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总结方法!阅读,真的让我们变得更有思想,有方法,那就在阅读中去再实践吧!那就让我们一同捧起《红岩》,一起去阅读吧!

《红岩》这本红色经典,经过历史的考验,一代又一代地被传承下来,值得被细细品读。同时,推荐学生观看《在烈火中永生》的影视作品,走进那段历史,厘清主要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助力文学阅读。同时,出示表格,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与原著对比阅读、对照着读、关联着读。阅读时,不忘调动学生已掌握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为深入阅读《红岩》这部作品而服务,这也是引发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种体现。

纵观《红岩》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教师仅仅抓住导读课的基本点,不断地从趣、思、研方面发力。导读课有激发兴趣、指导读书方法、引领读书方向、提供阅读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选择,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学生年龄特点和整体书阅读学习规律,以“激发兴趣”开始到引发“认知冲突”进行深入阅读,以“真人、真事、真实取材”背后的真情实感到引发在共情的驱动下有可持续的动力进行深入阅读。以“经典重现,传承铭记”到引发学生对一部《红岩》小说所产生的历史价值,文化传播,历久弥新,永远铭记等方面的可多元研读。整节课学生在思辨中产生了持续阅读的动力,在共情中情绪在不断波动,在深入研读、多元研读中情感不断深化,悄然形成的心流将引领、开启《红岩》阅读之旅,在后续不断地深入阅读中追溯奋斗历程,厚植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淑惠.激趣·驱动·深化 ——以《红岩》为例谈整本书阅读的推进[J].中学语文,2022(35).

[3]邵华婷.《红岩》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湖北:黄冈师范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