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系统认知
2024-10-27李怀源路鹏
【摘 要】从理性角度推进对整本书阅读的系统认知,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为推动整本书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明确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应该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最终以阶段性的评价促进学生表现性成果的生成。转变整本书教学的观念和行动,以此为基础更新整本书教学的行动方向。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学习任务群 系统认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成为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之一,应该落实在教学层面上。如何从课程层面对其重新进行审视,需要从普遍认识走向系统认知。
一、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概念解读
理解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是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与呈现方式,由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的、系列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设计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迁移到整本书阅读中,就是要围绕着特定的学习主题,带着一定的阅读目的,组织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的学习任务组成。学习任务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生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系列的学习任务是阶梯状的、成体系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量,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不是为了阅读书中的内容而读书,而是在读书过程中,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并模拟未来的生活,不断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中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应对未来的生活,而未来的生活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需要学生思考如何去处理这些关系。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建立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过语言文字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考未来如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是其核心,指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与运用。其中有两个层面,第一是要学生去理解别人是怎么写的;第二个层面是如何通过学习作者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架构
落实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要关注新课标的提示,特别关注学生应该阅读什么,以及应该读到什么程度,以此为基础更好地推动整本书教学。
(一)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导向
核心素养的导向要求学生通过读书能够做事,学会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现实中基本的问题。如读了《昆虫记》,学生自己就想去观察和记录,可以记录从《昆虫记》里学到了什么。学生知道了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观察昆虫的时候,就知道从哪儿开始观察,知道观察之后应该怎样记录,这都是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如《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中作家给这个小学生写信,小学生给作家回信,等等。所涉及的信件有多种类型和方式,学生通过了解表述方式会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写信,达到了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全科整合的定向
整本书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果要把语文学科学得更好,学生就要从根源上了解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第一学段可以看到有图画书、歌集、童话书等;第二学段,有英雄模范事迹的儿童文学名著、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类型,并且还举了一些例子,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爱的教育》等;第三学段是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科普和科幻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语文学科的典型性,又能综合体现多个学科的整合。
(三)课程实施:综合实践的走向
以《红楼梦》为例来说明实现综合实践的倾向。小学、初中、高中都推荐了《红楼梦》的阅读。不同的学段读《红楼梦》应该怎么读才合理呢?小学生阅读《红楼梦》,抓住书中的对联来提取信息,把对联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探究对联的形式和内容。当然还包括描写的内容,有赞美人物,赞美景物的,还有赞美事物的,到底有哪些类型,以及学生如何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这些就变成了系统的阅读与鉴赏。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要梳理和探究这些对联的特点,也要自己学着去运用。学生会发现对联的特点,同时还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将当时的事物、景物、人物联系起来去思考对联背后的意蕴。
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关注《红楼梦》中的诗词。一般人读《红楼梦》时会更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阅读的时候,要看到其中的诗词,进行分类研究。高中阶段,学生就要抓住小说的核心,以理解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领悟《红楼梦》中是通过什么情节和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
不管是对联、诗词、人物的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都是综合的,实现各自的功能,最终是学生从读书中形成自己的表达。
(四)课程评价:成果表现的取向
有效的评价应该以成果表现为主。学生读完一本书,可以写报告、出作品集。整本书教学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既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读的是英雄的故事,最后要学会的是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学生读完书之后不是讲道理,也不是告诉别人这个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英勇事迹,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要能够生动地讲述故事。从这个角度而言,读书的意义不是告诉别人读了什么内容,而是要通过这本书去获得成长和发展。
评价建议提示要进行阶段性评价。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有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建议而言,要从摘抄型的读书笔记、手抄报、好词佳句摘抄本等,变为让学生学会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实际也可以是研究报告。第一,要研究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二,要研究这本书是怎么讲的;第三,要研究可以怎么读这本书。学生写读书报告的时候,超越了这本书具体的信息,也超越了书本中分散的词句,最终走向学生自己综合的思维和表达。读书报告会,把学生读书的成果展示出来。报告会不只是交流会,还要报告在某一点上的研究成果。
新课标的学业质量这个部分对学生的阅读讨论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如学生如何根据材料和自己获得的经验去分享,学生如何参加阅读社群的活动等。学生形成有组织的阅读小组,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贡献智慧。整本书阅读已经变成了学校必须要去实施的课程,需要从评价的角度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新的尝试。
三、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程序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整合程度较高,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在进行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时,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进行阅读分享的实践,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如何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要体现整本书的综合特征。
(一)选择一本适合阅读的图书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里面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阅读,要有适当的学习任务去引导学生;第二个层面就是怎样进行阅读。学生要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图书。选择图书的决定权不能只在家长和教师手中,一定要赋权给学生。学生选择整本书也不能完全凭兴趣,而是要根据阅读目的。整本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以此为标准才是阅读目的。再是结合阅读兴趣来选择合适的图书。从选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角,教师、家长是辅助。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读这本书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为了学生哪方面的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理解怎么使用图书、怎么阅读、怎么分享交流、怎么展示阅读成果。基本的阅读习惯,如说洗完手再去拿书,读完书要放回原位等。学生要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是应该怎样读这本书,碰到困难怎么解决,是自己解决还是马上去问别人,是要联系书的前后还是去查阅资料、找到答案。阅读的过程如何展开?阅读的本质就是要思考,要允许学生有阅读的难题,有阅读的疑问留在心中。现在的浅阅读对人的伤害是比较大的,因为急于去找那个答案的时候,实际上就少了一种阅读期待,对小学生而言,就少了习惯培养的过程。习惯的培养就是要不断地思考,阅读判断的能力和推测的能力会不断提升。整本书阅读要保持适度的阅读期待。学生读一本书,不能只得到观点、答案,应该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角色立场上来思考,学生就会对这本书的价值体系有整体的认知,才能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目的。
(三)参与制订阅读计划
阅读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再难也要读下来。一本书再难懂也要让他慢慢地攻坚克难,一步一步地把它读懂。这时候就需要制定阅读计划,阅读计划要有时长要求,每天读多长时间;也要有具体的任务,读书要解决什么问题;更要有阅读成果的记录,读完之后,能够概括所读到的内容,抒发读完之后的感想,用一句话来写推荐语。阅读计划不能只是数量方面的要求,也应该有质量的,并且有反馈的记录。
(四)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
学生阅读不能只靠一种方法,教师要提示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对阅读有自己的反思。阅读方法不是直接给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开始是怎么读的;中间遇到问题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最后问题解决没有。这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而有所不同,学生慢慢地对这些方法进行反思提炼,才会形成整本书阅读真正有用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等,这些都不应该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体验和经历悟出来的方法,是学生如何思考和解决他心中的疑难的具体方法。教师和家长都要关注帮助学生去反思,这样才能形成他的经验系统,然后不断地提炼才会形成的方法体系。
(五)及时交流阅读感受
即使是同样年级,同样年龄,同样水平的学生,阅读方式也会有差异。阅读之后,应该以多种方式来分享、交流、研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及时地和同伴进行阅读交流,共同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六)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整本书阅读和单篇文章阅读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整本书有复杂的情境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昆虫记》写了不同的昆虫,写法都不太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框架来说很重要。学生要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为今后再读同等类型的整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
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从教学生阅读这个层面需要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由“课外阅读”变为“课内阅读”
教师要有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意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把整本书阅读叫“课外阅读”。现在新课标已经规定了,整本书阅读应该是语文课程内容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综合性、实践性的材料。整本书阅读应该从课外阅读变为“课内阅读”。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对新课标进行细化,细化到六年的十二个学期,整本书阅读和教科书教学进行关联,进行系列化的课程设计。
(二)教学改进与推行:由“知识积累”变为“智慧生成”
教师要有教学方式层面的改进。传统语文教学是以讲解、讲授、讲练为主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知识传播速度比较快,如教师讲的时候,学生也要做笔记,但是学生做的笔记一般是记录教师所说的信息,这是“知识累积”型学习方式。现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记录的是自己的思维过程,用图画、文字的方式进行表现,记录下学生的思维判断、变化、成长的过程。这样,学生能有自己的思想,能用自己的思维来处理信息,那就变成了“智慧生成”。教师需要把讲授式、讲练式的教学,变成任务型的教学。
(三)学习表现与评估:由“天赋差异”变为“群体达标”
教师要改变学生学习表现与评估层面的观念。人与人都不一样,所有人之间都有差别,这也是很多人说阅读是一件极其个性化的事。有的学生天生感悟能力就好,有的学生天生就不爱阅读,有的学生天然能感受到细节,有的学生天生就能感受到情感……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观察力不一样。
学生可以用相同的标准来规范阅读,如说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供不同的几本书,学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就有了阅读的可能性。有天赋的学生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再加上教师比较好的总结提炼,他就会读得更好。这里所倡导的一种理念是群体达标,这个标准是基本标准。这个标准是要按照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来制定。建立了基本标准之后,学生知道应该达到什么标准。那么阅读能力高的学生,可以超越标准,阅读能力弱的学生,根据这个标准不断地提高,需要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新课标的颁布,整本书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地位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知识获得向素养提升转变,阅读才能真正地为人的发展贡献力量,而非只停留在阅读本身,也可以真正地把他们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的时代,为了应对未来的生活,学生需要思考未来如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整本书阅读来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理性角度推进对整本书阅读的系统认知,通过解读新课标中的核心概念,为推动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整本书阅读中应该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最终以阶段性的评价促进学生表现性成果的生成。教师应该转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念,以此为基础更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行动方向,从理念上和行动上寻求改变,把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形成系统化、条理性的认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