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作文教学中“读写融合”的学情应用探析

2024-10-27邹立凡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0期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而目前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目不足,其写作能力较低,其背后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家长以及教师在阅读方面的引导,未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来培养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兴趣。为此,文章将基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对如何促进“读写融合”的学情应用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作文教学

在小学基础语文学习中,主要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着今后各类学习及其自身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积极寻找有效策略,使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形成有机整体,互相促进。

一、培养兴趣,正确引导,阅读有“选择”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现阶段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阅读积极性不高、阅读量不足,其二者之间形成一个必然的联系——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会导致课外阅读量不足,而课外阅读量不足就必然会导致写作水平低。原因有三:其一,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其二,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不正确;其三,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正确引导阅读方法,改善阅读现状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并且学习没有规划,所以小学生保持良好阅读习惯主要来自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在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发表对本书看法的机会,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在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如小学阶段就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必然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或者让高年级小学生阅读童话故事,这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毫无帮助。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年龄特点来选择正确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方法。

在家长陪同与监督下的阅读素养、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会更加高效且意义非凡。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本身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忽视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这就导致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提高家长的阅读认知,多开设家校共育的讲座与社团,针对家长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会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更愿意阅读故事趣味性强的书籍,但是当小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后,只阅读此类书籍对其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较大的作用。而小学生对具有深刻意义的书籍又具有排斥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的技巧,在阅读完一本书后也不能将该本书的中心内容整合为自己的思想,没有获得任何思想上的进步,也不能与作者达成思想的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故事的情节也没有产生深刻的见解,导致阅读到一半就放弃了。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教会学生阅读,即有效阅读、高效阅读。

二、切实运用,帮助成长,阅读有“支点”

(一)提升写作敏感度

课外阅读,除了能提高基础的文字阅读速度,还能从作者的文字中学习借鉴其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很多学生一遇到作文课或者作文题时便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阅读量与素材积累不足,也没有夯实的文字功底。所以丰富阅读,可以高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积累素材的敏感度将助于学生增加写作支点,举一反三,有所输出。

(二)提高笔下创新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阶段的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写作以及传授学生讲解写作技巧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创作,而写作本身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以及眼中所见的事物和想法描述出来的一种形式。当小学语文教师固化写作模式时,学生的思维便会僵化,对写作不感兴趣。而阅读,可以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及写作的快乐。当学生对一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书中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语言产生深刻的印象,并熟练地将作家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优秀的作文能反映阅读的深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小学生来说,美育是最有冲击力的可视教育,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激情,而以此为支点,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中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创新的作品源于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源于创新的教育。

三、基于现状,精准把控,阅读有“成效”

(一)阅读依靠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让学生知道,阅读并不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好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带着目的细化内容,则会忽视阅读时的享受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同阅读,使其真正体会到课外阅读带来的快乐。

教师可以每日开展与学生共读活动,阅读名著、阅读文学,并让学生分享感悟,以此活跃学生阅读的本质思维,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常规课堂中“听记学写”可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基础手段。即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选择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强记与听写训练。可以选择从教材逐步拓展到课外书籍上的内容。其中,“听写”的“听”是内化、吸收;“写”是外现、表达。在“听写”过程中两者兼顾,学生会不断加深对好词好句的敏感度与把握能力久而久之,经典有水平的语言会自动收入学生的词库与写作系统之中。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我手写我闻,我手写我语”的“习作”能力。

而在课后练习中,养成“批注式”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在好词好句(不仅是修辞手法的妙用或者是词语使用准确度)旁加以批注,不仅仅是体现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更是锻炼他们的思维、高效实现读写融合的有效途径。批注的过程,既有吸收,又有表达,既有理解感悟,也有表达运用。它是读写融合的最佳捷径,省时高效。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鼓励学生批注式阅读,并及时关注学生的批注内容与喜欢的词语,必要时可以选择“摘抄式”批注,既让学生对原文内容加深记忆,也主观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批评。

(二)素材“反哺”写作

支撑学生写作的是其脑海中的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获取主要通过课外阅读,而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素材不一定是课外书籍中的优美段落或优美句子,还可以是作者的思想以及书中的道理。如果能将整本书提炼出来的中心内容摘出,将其巧妙地写入文章中,则可以提升作文的质量,使主题得到升华。

(三)深度有所平衡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日常学习中读书太少,在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多读中国的名著,适应中国文字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提高中文阅读的感悟能力,并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多个角度来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室里摆放书籍的类型也要各具特色,在保证提供书籍的科学性基础上,再让学生之间开展阅读比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目标提前制定

这里所说的有目标性阅读,并不是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而是教师根据课程的安排,引导学生读一些书籍。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书籍大多为教师推荐,所以教师在选择书籍时就要根据现阶段写作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

例如,动物类的篇目在小学写作中是重点内容,教师一般会加大动物类的描写教学,增加描写动物的角度,这样才能在众多的作文中略胜一筹。而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中都对动物进行了描写,学生可以学习相关的描写手法以及描写角度,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小学时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思维,对提升其写作能力有重要作用,精准把控课外阅读的阅读量与阅读内容,能让学生理解世界、适应社会、提升思想,将阅读的“功效”利用最大化。因此,语文教师务必要抓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面窄这一问题,通过拓展空间阅读的方法解决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和语文德育一体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旭峰.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试题与研究,2021(25).

[2]唐占力.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摭谈[J].知识窗(教师版),2021(8).

[3]赵玉花.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天津教育,2021(24).

[4]陈开山.课外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