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让作业与课堂同频共振
2024-10-27谢红英
【摘 要】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载体和具体路径。文章提出探索“30+10”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明晰教学目标、精准推进活动、整体设计作业等环节,让不同类型的作业有机融入课堂各环节,与课堂同频共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于课后开展阅读等语文实践性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关键词】30+10 作业进课堂 同频共振
作业,自古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作业管理体制、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作业,成了“减负”政策落地的核心要点,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30+10”课堂教学模式,即“30”分钟讲课,“10”分钟作业,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时间及时练习,让作业不再是课堂的“外挂”,而是课堂的“内核”之一,从而促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这里的“10”不是固定的时间与环节,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作业进课堂的理念。
一、作业进课堂的“三”必要
(一)落实国家政策的迫切需要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而“双减”政策更是明确指出“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还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可是,生字的识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理解能力的巩固等离不开必要的练习与实践,需要落实到笔上,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向40分钟要效率,让作业进课堂。
(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关键环节
虽然关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作业负担的政策已经出台几年了,但2021年6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督查组的监督报告显示,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偏重,22%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报告仍有书面家庭作业,17%的中小学生报告书面作业总量超标,作业时间长、睡眠时间少等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让一部分作业进课堂,尤其是有一定要求、思维含量的,与课文教学密切相关的作业,以保证随堂练、及时批、当堂改,从而减少课后作业的时间。
(三)践行新课标“教—学—评”一致的有力保障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需要相互结合,这就需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思考。作业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较直接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因此,作业设计可以逆向推进课堂教学,作业进课堂可以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节点呈现。
二、作业进课堂的“三”要点
为保障进入课堂的作业有质量,能为提质课堂、提升学生素养锦上添花,教师需要基于课堂教学的全局来思考作业,让课堂给作业留“时空”,让教学与作业“同呼吸”。
(一)教学目标要“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终点,也是作业设计的起点。教师只有清晰了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该“提升哪些能力”“学会做什么”等,才能保证清清楚楚地教学。为保证作业的价值、课堂的效率,在作业进课堂前,教师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为“教—学—评”一致保驾护航。
第一,立足教材。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世界之初”,编排了《祖先的摇篮》《羿射九日》《黄帝的传说》三篇课文,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于体会想象的神奇,并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同时,还有一个阅读能力要求:默读课文,不要指读。
第二,基于课标。第一学段的语文学习重中之重就是“喜欢学习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进入二年级学期,学生已掌握多种识字方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对字形的细节部位的记忆、字义的理解、生字的恰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把握学情。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低年级的教材特别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低年级的学生也爱想象,但他们善于天马行空地跳跃性想象,在想象的细致性、连贯性等方面有待立足于教材与课堂进行点拨引导。
基于以上分析,具体到课文,《祖先的摇篮》教学目标就可确立为:①认识“祖、陶”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生字,辨析“示字部”;归类识记动作类生字;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的问句;③积累“摘野果”“掏雀蛋”等动词短语,想象祖先在原始森林有趣的生活场景,于情境中体悟动词的准确性,并想象画面,仿照第2、3小结写一写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的活动。
目标紧扣文本特点和学情来制定,并考虑可测性,这样作业设计的方向与着力点就清晰了。
(二)教学活动要“精”
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常量,把作业引入课堂,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要为学习设计教学”。
如《祖先的摇篮》一课,紧扣目标,教师可组织两大核心活动:(1)识字、写字与朗读;(2)课文理解与想象表达。两课时的教学重点也就明确了。第一课时聚焦基础性能力识、写、读,采用多种形式把字词教扎实:“祖”,字理识记,并带出示字旁的其他一些字;熟字加偏旁,识记“浓”、“忆”;新旧字辨析识字,“蓝”与“篮”、“赛”与“寒”;动词归类识字:“望”“摘”“掏”“逮”“逗”;“蔷薇”,图片识字……所有的生字词都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同时“摘”“掏”等字还落实到了写,真正把生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第二课时以主问题“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做了些什么”贯穿,一圈——圈出他们做的事,读好、理解相应词组;二聊——聊最有趣的画面,相机品读关键语句;三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四想——模仿课文2、3小节,想象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四个环节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既引领学生汲取语言表达方面的营养,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后的两大习题也全部转化为学生活动,在课内得到落实。
(三)作业设计要“整”
作业设计要有单元意识、整体思考,要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活动的设计统整推进。即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同步思考应该设计哪些作业,指向哪个教学目标,什么时机完成等,让作业和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如第八单元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表达想法,学讲故事”。围绕该目标,用好教材,教师在教学《羿射九日》和《黄帝的传说》时,结合课后习题,把学讲故事作为重点学习活动推进,分别提炼了“根据起因、经过、结果”和“提炼相同结构”讲故事的两种思路,并融入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的要求,引导学生讲故事时注意语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练习。课后则布置了继续阅读神话故事,并开展“古代神话故事会”活动进行展示。这样就形成了课堂解难点、习方法、有练习,课后广拓展、再巩固、有展示的整体教学过程。
三、作业进课堂的“三”时机
(一)上课开始,翻转课堂,把握学情
让预习作业进课堂,使其在课内真正发生和落实,一方面减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预习的效果。如《羿射九日》的生字词比较多,课文也比较长,导入课文后,就可以运用“尚学趣”平台,设计预习单,让学生当堂预习。
通过平台数据统计,教师能很快了解学生在字词读音和课文朗读方面的难点,从而重点教学,突破难点。
(二)行课过程,搭建支架,促进深度学习
有效开发课后习题是课外作业转向课内作业的一大支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后习题都可以转化为课堂主问题或学习活动,从而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有力支架,减少课外作业量。如《羿射九日》的课后习题: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里哪些内容很神奇?课堂教学就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起因、经过、结果的神奇之处进行交流,并相机罗列出一些关键词,帮助学生搭建讲故事的支架。这样当学生开始讲故事时,除了有课后习题的粗线条框架,还能掌握一些情节中的细节通过构建较详细的支架,学生想象到的事物数量越多、对情节描述越细致,则他的想象能力也就越强。同时,借助支架,一方面完成了教材后面的作业;另一方面,因为学生课堂上有了充分的言语训练,再布置回家讲故事的任务,他们就能真正去完成,实现课堂向课外的延展。
3.课堂结束前,集中反馈,实现“教—学—评”一致
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伴学单或配套练习,在课堂结束前布置即时作业,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查漏补缺。
“双减”,“减”掉作业时间,但是要保证作业质量;“减”掉课外作业负担,但课内作业要提质。“课内增负、课外减负”,尽量在课堂中完成书面作业、知识巩固类作业、有难度的作业,当堂完成、当堂评价;课后就可以留充分的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等。因此,让作业与课堂教学同频共振,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方建兰,汪潮.“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的设计趋势[J]. 语文建设,2021(22)
[2]罗雅文,任强.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4)
[3]张永杰.核心作业进课堂:减负增效的有力举措[J]. 小学语文教学2022(7)
[4]李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转向[J]. 小学教学设计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