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与提质:构建童趣味、自主性、生活感的小学语文课堂

2024-10-27蔡萧楠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0期

【摘 要】“双减”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六大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小学语文教学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凸显课堂的童趣味,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并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借助家长力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六大解放” 提质增效 小学语文教学

为避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继续危害学生成长,面对“双减”新形势,重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揣摩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可从中获得诸多启发。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美好愿景就是在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创造力,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要想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就要向课堂要质量。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功利的教学观念,坚守儿童立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创设鲜活课堂情境,凸显童趣味

“情境教育最大的特点便是,以情激趣,以情启智,以情育人。”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对一群少年儿童,小学语文课堂首先应该具有童趣味,而童趣味便来源于教师能够通过鲜活多样的情境“刺激”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其充分参与课堂,并获得丰富的身心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借助具体实物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借助具体实物创设富有童趣味的情境。在教学某些学生不太熟悉的事物名词时,很多教师会出示事物图片,甚至将实物直接带进课堂,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陀螺》时,教师就可以把陀螺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看一看、玩一玩,这样获得的情感体验必定十分深刻,课堂的生趣也便由此产生。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爱之物带在身边,先拿着它讲一讲,然后大家一起评一评,最后再写作,学生的情感被完全激发,创作热情也必将格外高涨。

(二)进行模仿表演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而学习本身是一种模仿。因此,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模仿表演可以给语文课堂“提鲜增趣”。课文片段的分角色朗读,将一篇课文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异常的吸引力。演绎课文故事情节,一方面可以展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对所学新知识、新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体验“新身份”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巧用多媒体

声音、图片、视频都能将学生带入特有的情境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更喜欢直观鲜明的事物,比如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图片、动态的视频,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和体会情境,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

富有童趣味的语文课堂能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做到快乐、高效地学习。

二、遵循儿童生长规律,发扬自主性

无论何时,教学都应该充分尊重儿童,遵循儿童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儿童的自主性得以发展,天性得以解放。

新课程改革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力显得更为重要。“小组合作”“先学后教”等方式把学生推到了课堂的中心,但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的引导能力是关键。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既不能使学生脱离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成为盲目摸索的自学者,也不能使学生成为教师的“应声虫”和配合者。发展学生的自主性需要把握好学生主体地位转变的度,采用更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策略,尊重客观规律,让一切自然而然。

(一)积极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积极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抓住三个“一点”,即“一点问题”“一点活动”“一点激励”。“一点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课堂应避免“满堂问”,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学生的疑难点来提问,问在必要之处。“一点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活动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必要举措,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的交流展示,都能让学生变得主动起来,不至于全程被动接受。“一点激励”旨在增强学生的内驱力。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课堂氛围的直接影响因子。教师要对学生良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赞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进而能更自信、更积极地表现自我。总之,只有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身心状态才是放松的,才有利于发挥学习潜能。

(二)适当给予切实有效的引导帮助

对小学生来说,学生自主性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适切引导。例如,有时候课堂上出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后,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学生的思维会过度发散,影响了课堂的秩序和进度。此时,教师必须干预,将学生重新带回原本的轨道。课堂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关注各组的讨论进展情况,适当给予帮助,还要把握好学生讨论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学生刚好讨论出结果的时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学生自主性得以发展的课堂是师生双向奔赴的美好,是自由与紧张、宽与严、热与冷的有机统一。师生热情饱满,情感交流充分,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求知欲强,注意力集中,参与面广,这样的课堂是自然灵动的,是具有生命力和生长度的。

三、链接语文实践活动,增添生活感

区别于学校里、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这里更强调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六大解放”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他一向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相适应,倡导做“活的教育”,要“随时拿出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因此,语文教学一定是顺应生活的,要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或采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任务来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释放学习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转变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盘活语文教学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素材,也要善于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语文教学资源。例如,围绕传统节日,便有大文章可做。以端午节为例,学生通过与家人一起过节,可以学到很多语文知识:端午节的由来,节日习俗,与之相关的古诗、文章,等等;学习包粽子,从认识粽叶开始,到了解粽子的种类,南北方粽子的差异,再到包粽子的方法,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足以让学生领略到精彩的传统文化,感受生活的精彩与乐趣,对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手抄报,组织演讲或写作活动,使学习成果可视化。日常生活中,餐桌上的饮食文化、大街上的广告标语、自然里的花草树木……都可以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

(二)增强家长的生活教育意识,丰富语文学习渠道。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要想让语文教学真正链接生活,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留有更大的自由活动时空。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增强家长的生活教育意识,丰富孩子的语文学习渠道。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有生活特长或技能。无论是美食、健身,还是摄影、书法,都可以为孩子的学习拓展更多的渠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拓展家庭闲暇生活视野,可以建议家长利用节假日组织阅读、旅行、参观等各项主题亲子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孩子作为参与的主体,放手让他们策划活动、布置场地、采购物品等,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思维、审美等综合能力。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创设条件,及时将优秀的家庭生活教育案例进行展示与分享,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家长体会到家庭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协助教师组织更多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陶行知的闲暇教育思想和“六大解放”理论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规律,事实证明,“高压”和“拘束”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生活是一本大书,语文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走进这本大书,读好这本大书。

四、结语

“双减”政策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小学生实现“六大解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立足儿童本位,构建充满童趣味、发扬自主性的课堂模式,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借助家长力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真正推动语文教学朝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的关键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J].人民教育,2019(Z2).

[2]孙娜.从陶行知“六大解放”谈“双减”政策下的教育观念变革[J].生活教育,2022(02).

[3]朱建人,富伟良.“双减”背景下践行陶行知闲暇教育思想的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