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组块教学的运用
2024-10-27陈瑶
【摘 要】组块教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它通过将相关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组块,便于学生地理解和记忆。组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文本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组块教学 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时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将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以任务群的方式去呈现,必然逃不开课程内容的重组,这与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薛法根老师指出,组块教学就是以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版块,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充分生长。在组块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组织,确定关键概念和重要的组块,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每个组块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帮助他们掌握每个组块内容,最后整体总结复习,让学生能够将各个组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以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的教育。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言语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重组、生成,从而获得言语智慧。组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文本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过各种尝试,但似乎都不得法。阅读方式的单一,阅读题材的局限性,阅读方式的老旧等,不仅影响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阅读目标的达成模棱两可。
二、组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重组词段,板块识记
组块是一种认知单元,它由多个相关的信息单元组成,并且在大脑中存储为一个整体。组块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知识重组后,划分为组块,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接着逐步引导学生将这些组块组合起来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习首先就是记忆力和语言积累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个组块,即7个记忆单位,并在5~9之间波动。也就是说短时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而且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在7个组块以内,人更容易记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小组块,即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应将小组块归类重组为大组块,以此来减少组块数量,增大记忆容量。
识记教学贯穿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想要提高学生识记能力,可以借助词串的形式来开展阅读教学。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父亲、树林和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对于学生来说,正确、流利地朗读、识记和理解都有一定地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个板块“父亲/兀立的父亲/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地去朗读识记、理解。
在这样的板块中,学生对于朗读重音的确定和转移有了切身的体会。如“兀立的父亲”重音在于“兀立”;“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重音则到了“像树一般”上,“兀立”成为次重音;“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重音则到了“凝神静气”上,“像树一般”“兀立”则成了次重音。重音的转移,使学生朗读时停顿,语音语调都发生了变化,朗读时自然而然就做到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短语中“父亲”此时的形象也随着一层一层的朗读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渐鲜明起来。
除了词串可以组块,句子、段落皆可以变成更大的组块。如在很多阅读教学中,老师都要fjTjMqV9Hk5rJbVVjDzI7A==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在复述时,常常只能说个大概,对于一些关键信息总是丢三落四,这样的复述对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老师在教学时能对内容进行重组,将关键信息作为线索,学生复述起来便能更加连贯准确了。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如二年级下册中《小马过河》一课的课后第二题里给了这样的词语板块:
(1)马棚 愿意 磨坊
(2)驮 挡住 为难
(3)突然 拦住 吃惊
(4)难为情 动脑筋 小心
这组词中第一组是故事的起因,第二、三组是故事的经过,第四组是故事的结果。以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排列的词组作为线索,学生复述起来便简单多了。
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去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提炼、归类这样的词语组块,那么学生就是学会了如何去寻找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也就是学会了主动阅读。
(二)组块联系,形成期待
薛法根老师曾指出,学生具有自身的阅读经验结构(阅读经验组块),他们会主动地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去解读新的言语作品,对作品抱有一种预期和猜测。而每个好的言语作品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文章结构组块),对学生产生阅读召唤,唤起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组块教学就是将学生的阅读经验结构和文本的阅读召唤结构联系起来,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推动阅读向纵深推进,以获得更为丰富与深层次的言语智慧。
短篇小说《桥》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这根源就在于这篇小说中情节内容的前后,以及将老支书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文中老汉的“揪、推”及两次“吼”,到文末揭示的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都深深吸引了读者。学生阅读作品都会不自觉地调动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边读边想,去猜测故事的情节走向和人物的命运,这是学生阅读期待的体现。读书读得越多,阅读经验就越多,自然想象就会更丰富,学生作为阅读的新手,教师要从旁协助他们进行阅读:文中的转折、形成的矛盾、文章的留白等,都需要教师留意关注,并为学生做出点拨和提示。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研读文本,善于发现不同作品的文章结构特点,并引导学生去阅读,使其产生阅读兴趣,进而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组块比照,发挥想象
谈起阅读,躲不开的便是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所谓“理解”,薛法根老师是这么解释的:“理解”是读者凭借先天遗传和通过后天学习、生活经验、实际体验而建立并贮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与文本中的内容或形式产生对照的过程。因此,个人差异也就造成了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理解的现象。至于“感悟”,高林生先生认为,感悟是“从感官接触认识对象开始的,通过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相应区域,与先前贮存在记忆中的相似块相互激活、相互联系,形成感知或感觉,进而通过不断的相似运动、相似匹配、相似重组,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或重构出新的相似块”。学生想要有所感悟,凭借的是丰富的联想能力。如在教学现代诗歌《绿》的时候,笔者发现光靠教师讲和学生读,是很难让学生去体会诗歌中美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的。于是教学时,笔者和学生来到了操场。在读到“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时,笔者领着学生去找绿,学生找到了“绿”,也就体会到了文中省略号的魅力。再读时,学生们便在朗读中带入了自己的感受。实际的体验和文本的阅读体验相互对照联想,学生们自然也能体会到“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其中那美好又富有想象的语言了。
现实和文本可以对照联想,文本本身的内容也可以对照联想。如《桂花雨》一文中,前文故乡小院的桂花与后文中杭州小山的桂花进行比照阅读,学生就不难发现,文中母亲比的不是桂花香气的浓淡,而是感情的深浅。学生对照联想着阅读,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也就更加深入透彻了。
(四)组块破解,发现新意
组块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处理信息的效率,但也会让我们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阅读时,一般都是在顺应文本的内部结构,发现文本的内在意义。其实当我们去破解这种结构时,往往能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样的阅读可以称为解读式阅读。学生既能对文本既定的含义进行揣摩,又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才是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文言的问题,还要让学生感受宋人的人物形象,然后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时,笔者以“守”字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守”中的“变”与“不变”。从谁在守?在哪守?怎么守?守了多久?等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探索问题时,指导学生在基于文本寻找答案的同时,还要大胆想象来获得答案。学生不难说出:宋人每天都在树桩旁守着兔子,他不再耕作,不再回家,一心等着兔子,等了四五年,也可能等了十几年。至此,宋人那愚笨的形象便鲜明了起来。这样的情境也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在这个情景进一步去想象:宋人这一等就是好多年,其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呢?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发现变的是四季之景,宋人从春红柳绿等到大雪纷飞;变的是宋人的样貌,从壮年变为白发苍苍;变的是家人从一开始得到兔子的兴奋到后来等不到兔子的失望……这些“变”丰富了这则短小的寓言故事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在“守”的过程中,“不变”的是宋人等兔子的地点和决心,更加凸显了宋人内心妄想不劳而获的形象。故事到此已深入学生内心,此时教师抛出问题:如果在宋人第一次捡到兔子时,你遇见了这位宋人,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讨论,而在讨论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便慢慢地在学生的表达中浮现了。打破学生固有的阅读模式,在“变”与“不变”中,学生就有了更深刻而真实的体验。
阅读教学中,想要破解文本固有的结构和阅读模式,那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如教学《书戴嵩画牛》一课时,文中牧童指出戴嵩所画的《斗牛图》中的牛画错了,从而引出文中“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这句话,教师一般以此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专业的事要向专业的人请教。但在谢林伯老师上这节课的时候,他还出示的一张现代斗牛照片,照片中两头牛相斗,尾巴却并没有文中牧童所说的那样夹在两股之间。谢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古语有云”还对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文中的话改为“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谢林伯老师顺势指出,原来文章不仅要我们明白专业的事要向专业的人请教,还要我们明白看待事物要有自己的思考。
综上所述,组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老师通过将知识进行组块,可以降低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组块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和框架,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因此,将组块教学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朱建国为言语智能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