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教—学—评”一致性,为高品质课堂赋能

2024-10-27吕祝娟赵丽丽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0期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知识型教学中存在目标定位不准、评价标准单一、学习活动浅表化的现状。“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理论支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明晰核心素养的内涵,提炼核心目标,定位学生学习起点,设计学习任务,嵌入评价任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制订评价框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 核心素养 问题分析 路径探析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2年4月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活动、评价等方面都秉持着一脉相承的原则,并针对课程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以进一步细化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这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强调了具体的教学指导,为教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知识型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缺标准、无聚焦、欠反馈,课堂诊断模糊、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活动从原有的双向活动变成单向的知识灌输,课堂教学质量变得低效或无效。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目标定位不准

很多教师都缺乏目标意识,他们缺少依据新课标确立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意识,不能依据目标设计评价和学习活动,导致学生“学生要去哪里”模糊不清,课堂中出现“唯教材、只关注教、不关注学”的现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更是无从回答。

(二)学习评价缺位

许多教师重视教学而忽视评价,对教学目标地达成度、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认识不足,没有依据目标设计评价的能力,不关注学生的“学”,在课堂上习惯按照自己的预设走完教学程序,缺少对学情的分析,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很少考虑,更难做到基于学情调整教学。

(三)学习活动浅表化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也注意到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但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目标引领的大活动、大任务、大问题驱动的课堂深度学习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碎片化和浅表化,无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位。

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教学视角较低。教师对课标的解读不够,确立教学目标的能力不足,在课程视野下实施课堂教学举步维艰,学生核心素养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及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包含了“教—学—评”三部分。“教”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覆盖教学目标制订、学习任务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学”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目标形成、明确学习任务、分享学习结果等;“评”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课堂的评价三个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

1.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它反映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即课程内容的制订、评价任务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都要围绕课程目标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教”与“学”的协调一致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数学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体现在对学生真实需求的回应、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以及对深度学习的聚焦上。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有挑战性的大任务和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学生经历和建构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各项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及实施者在推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时,必须从整体把握“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这促使教师要用课程的视角、课程的思维实施自己的教学,用学业质量标准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深入学习课标、教材,分析学生学情,设置科学学习目标后,增进自身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实现能力素养的提升。

三、小学“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确保“教—学—评”一致性,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含义,提炼核心目标;其次,确定学生学习起点,制订与目标相适应的学习任务;接着根据评价任务,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最后,设计合适的评价框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反思改进教学。

(一)明晰素养内涵,提炼核心目标

目标的确立是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依据,它不仅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更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开展。具体来说,它指引教学往哪里走、怎么走,具有导教、导学和导评的功能。确定学习目标时,要以素养为导向,注重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要以数学新课标为引领,根据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提炼相应的核心目标,还要着眼于教材,细化学生理解核心目标的具体表现,设定目标层次。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为例,本课聚焦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推理意识。

结合课标中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的相关要求,梳理出本课的核心目标为:发现和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培养归纳推理意识。

通过梳理不同版本教材的活动路径,设定下面4个层次的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怎么求。

(2)结合特例提出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通过量、撕、折、拼等操作活动和推理论证过程,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论证意识和推理意识。

(4)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生能清晰、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推理地过程。

(二)确定学生起点,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不仅是对学习结果进行甄别,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表现,了解学生素养达成的水平。设计学习任务时,首先,应关注与学习目标的统一,任务在知识和技能上要覆盖关键的学习目标;其次,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真实的问题和情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最后,要关注任务的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过于困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保证任务的难度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

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学习目标和教材活动路径设计了以下4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观察三角形,指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怎么算。

任务二:通过观察比较两把三角尺,说一说两把三角尺有什么共同点?

任务三:量出任务单中三角形的内角,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小组讨论,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任务四:小组讨论,如何将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每人选择一个三角形,试着将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到一起,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任务一指向的是第一个学习目标,内角和怎么求;任务二指向的是第二学习目标,猜想出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任务三和任务四指向了最后两个学习目标,让学生经历验证过程,培养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每个任务都对应相应的学习目标,实现教与学的路径一致。

(三)嵌入评价任务,实施课堂教学

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中,评价的过程即是推进教学进程,又是学生学力发展的过程。从教师层面,教师需要及时收集信息,找出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教学行为变得更合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学习过程就是明确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分享学习结果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生生互评中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认知。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学生在完成第4个评价任务“将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到一起”时,学生生成了多种不同的信息,见图1、图2、图3。

结合呈现的作业,组织学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拼出了一个平角,他们的方法都合理吗?讨论中师生有了这样的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怎么求?它的内角在哪里?错误在哪里?可以怎么纠正?学生在分析、纠错中,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制订评价框架,分析学习效果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需要瞄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依托课程中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制订可操作的评价框架,描述不同等级的相应特征和表现标准的规则。通过对学生作品收集、分析,了解学生在表现任务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层次,为后期教师反思、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角形的内角和”完成教学之后,为检测学生推理意识发展水平,设计了探索角之间的关系的后测题,并制订了测评的水平框架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水平进行了反馈: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学生都有从条件推导结论的意识,有85%的学生能够发现条件之间的关系,但能达到水平3的人数不多,还需要继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在后期试教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用算式、符号、图示等方式把不同的验证过程整理记录下来,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落实,是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重点,将“教”与“学”的路径统一起来。通过对学习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从内容导向转向目标导向,教学活动从单一烦琐转变为有序开放,课堂评价从主观随意变得理性客观,这为教学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打造真实高效的课堂,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一般课题;名称:目标引领下“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批准号:D/2021/02/384。

【参考文献】

[1]吴晶.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22(9).

[2]张表国.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如何落实评价任务[J].教育界,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