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2024-10-27孟宪鹏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7期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立足课堂,以“减负增效”为目的,持续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入手,精准掌控知识点,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教育目标.文章基于“双减”政策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打造优质课堂已成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反观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情况可以发现,虽然初中数学教学整体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仍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以及学习状态被动等问题.而要想解决数学教学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将“减负提质”的理念融入数学教学及作业设计中,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游戏化教学、分层教学等多举措,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引导其深度学习,实现数学学科育人功效的最大化.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形式单一枯燥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很多教师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但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应试倾向.为了节省课堂教学实践,一些教师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及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单方面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如解读数学概念、分析运算法则、推理计算方法等,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和接受知识,并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提升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提高教学效果.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也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主动性,无法感受数学的魅力,长此以往,会磨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学生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容易对教师和课本产生依赖,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只会等待教师提供准确的答案,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作业负担过重,重复性较强

作业布置不在“多”而在“精”,教师在调整教学方法之余,设计“少而精”的作业,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教学效率.但目前大部分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仍以书面练习为主,通过布置大量的练习题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以“题海战术”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巩固所学知识,摸索出某一类型题的解答方法.不可否认,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其一定的应用效果,然而,也会出现作业繁多、重复练习的现象,给学生增加了较重的负担,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反复练习同一类型题,极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只会依照原有的方法解题,找不到其他的解题思路,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部分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往往是参照教材配套习题或者练习册来布置,作业设计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且与生活缺少联系,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这不利于学生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很多教师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布置作业,但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就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限制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忽视个体差异,学生兴趣减退

初中数学知识比较零碎化,内容涵盖代数、几何、概率等多方面,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些知识较为抽象,不易于理解,解题中常感到困惑,这容易减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当前教育体制侧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重心放在关注课堂进度和考试内容上,未能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而是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仅与“双减”政策和新课改要求背道而驰,也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除了课堂教学注重差异性,教学评价也应具有差异性,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建立长效的评估机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长期的反馈,使学困生有所收获,优等生有所突破.然而,当下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及时调整评价的标准和方式,通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准则,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限制了学生的可塑性发展,使数学教学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课前:理念与准备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主阵地,“双减”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成“双减”提出的育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选好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例题,并结合学生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逻辑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培养、核心素养提升等多方面.在一堂课开始前,教师要精准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弄清他们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二)课中:方法与实施

“双减”旨在通过“减负”的手段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而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桎梏,多举措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方法的学习,增加学生积极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率.因此,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结合实际学情,优化教学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构建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将知识点理解透彻,才能灵活应用知识.“双减”背景下,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轻松的课堂,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提高学习成效.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投影”这部分知识时,要求学生理解投影的有关概念,可以根据投影的情况推断出光源所在位置,能够辨析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二者的区别,还要求学生明确中心投影的性质,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我们经常能看到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形成的影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影子又能反映出物体的哪些特征?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子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揭示投影现象的本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投影的过程:光源—物体—投影面—投影,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使学生理解投影现象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电子白板演示影子的情况,让学生亲自操作,分组讨论和验证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2.链接实际生活,降低理解难度

数学知识晦涩难懂是很多学生对数学学科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提起数学头脑中想到的就是一连串的数字和公式,并未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还存在紧密的联系,甚至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和作业检查.在这种错误认识下,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元素,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学习数学的好处,从内心深处改变对数学的错误认知,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将知识内化于心.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时,由于学生对菱形的了解较少,在学习菱形的定义、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性质及其应用等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吃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菱形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利用多媒体呈现菱形的窗花图案、校门口的菱形防护栏、客厅壁画的菱形装饰图等,让学生走进菱形,知道菱形具有工整、匀称等优点,常被人们用在图案设计上,从而建立起菱形与生活的关联.同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知识,指导学生合作探讨,试着回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线等方面进行说明,再采用“割补法”,展示平行四边形向菱形转变、菱形向三角形转变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的定义,学会通过连接对角线的方式来解决菱形相关计算的问题,从而降低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深其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生活化问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如:“小红家有一个菱形中国结的挂饰,可用A,B,C,D分别表示边长交点,已知BD=12cm,AC=16cm,请问这个中国结的周长是多少?”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3.开展游戏活动,提高课堂趣味

“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注重学生体验,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准确标记坐标,能够运用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对此,教师可以策划与开展“寻宝”活动,提出探究问题:“已知宝藏坐标为(4,4),负责人提供了(3,2),(3,-2)这两个坐标,是否能够找到宝藏?”在设置已知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两项任务:任务1:让学生独立建立直角坐标系,从多角度出发探究问题,必要时由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任务2:学生自发总结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实施步骤.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直观感受,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课后:总结与提升

1.设计个性作业,贯彻落实减负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应针对现存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以个性化、特色化、层次化的作业方式来弥补传统作业的不足,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一些精简、优质、新颖的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相关知识后,教师要明确作业设计的原则,将重心放在把握重点,突出难点上,既要避免布置重复性作业,也要凸显作业设计的开放性,提高作业质量.

首先,布置趣味性作业.相比于枯燥的题海战术,设计趣味性作业更容易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勾股定理的知识,绘制思维导图,内容包括勾股定理的定义、条件、逆定理、具体应用、典型例题和易错题等,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由教师评选出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布置层次性作业.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完成作业的成效也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为学生设计两个层次的作业:①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5cm,5cm和6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主要考查学生对勾股定理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应用.②已经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长分别是3cm和4cm,想一想这个三角形的另一条边长的平方是多少?旨在考查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问题以及考查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通过分层设计作业,使学困生能够扎实基础,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优等生突破自我,促使作业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最后,布置实践类作业.实践类作业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提升,而且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减量不减质”的要求,教师要减少书面类作业,多设计一些实践类作业,以实践的方式完成作业形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实施多元评价,优化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落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入新型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发展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指正学生的不足,促进其全方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评价的结果,也要重视评价的过程,将笔试、口试、实践操作集于一体,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以这种全方位的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自觉主动的意识.同时,教师必须关注每名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虑到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学生做出针对性、客观性的评价,使评价符合不同学生的特点,真正受益于学生.此外,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升级,一些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常因计算错误而灰心丧气.教师要以激励为导向,科学、富有人性化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要综合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课堂表现、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等,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达到以评价促学的目标.

结 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教育真正回归它的本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不能仅追求教学的“短、平、快”,而是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优化,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课后完善作业设计和教学评价,注重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翠萍.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学周刊,2024(8):53-55.

[2]邱明让.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思与行[J].读写算,2024(11):89-91.

[3]谢修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学周刊,2024(12):64-66.

[4]杨万俊.“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4(12):76-78.

[5]殷成叶.“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J].中学数学,2024(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