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机遇挑战与发展策略
2024-10-26任晓刚 谢贤君 郁俊莉
摘 要:[研究目的]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为了有效应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其应用、数字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数字化转型、农业科技人才和体制机制改革、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服务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不足和挑战,有必要提出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策略。[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阐述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策略。[研究结论]为实现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效应,应当着力提升面向替代灌溉技术、农药替代技术、土壤品质改良技术等新兴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颠覆性前沿性农业技术创新应用;强化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健全数字农业产业体系;着实提升农业体系化服务能力,增强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水平;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战略力量;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机遇挑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9.01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突破口,是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着力点。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以及各个新型要素组合,为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提供重要赋能[1-3]。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4-6],加快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发挥农业降成本提效益效应、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调节效应、农产品提质量增效率效应和保安全效应[7],促进传统农业数字化创新、生态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品牌建设,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8-9],还有利于加快培育农业绿色增长新动能、构建数字农业基建新支撑、营造数字农业生态新活力、加快数字农业新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绿色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农业科技创新绿色自主、农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因此,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先进农业生产力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反映,基于此,诸多学者提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重要概念。农业新质生产力指的是在农业领域新兴技术及其附带要素形成新的要素投入,并运用到新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农业创新再造和价值再增值的过程[10]。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广泛应用,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不断重塑农业社会形态的过程[5]。杨颖则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则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颠覆性和关键性技术突破和应用为支撑,实现农业先进生产力和生产经营效率大幅提升[6]。毛世平和张琛则认为,“新”指的是新农业技术应用、新农业产业业态、新农业发展模式、新农业价值创造;“质”指的是新农业生产力的质态和质效[5]。此外,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包括数字农业“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11]。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形态、应用方式、技术手段和销售模式等不断革新,加快传统农业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及其组合升级和优化,全面提升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业新生产者、新生产资料和新劳动对象新要素生产优势,不断推进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活动组织模式完善,实现新农业产业、新农业模式、新农业业态和新农业产品,最终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韧性和农业生产收益。
为此,从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逻辑来看,随着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研发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这有利于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创新资源、数字资源和智能资源到农业生产劳动、知识、管理、资本等要素中,推动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向新兴农业生产要素转型发展,促进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实现组织、分工和协作创新,实现传统生产过程向新兴生产过程转变,推动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断重构和农业价值不断增值。另一方面,这有利于拓宽数字技术、育种技术、农机装备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应用覆盖面积,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机械装备智能化、智慧农业要素生产决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进而不断提升农业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促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从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来看,其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经验模式产生根本性革新,以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路径。进一步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来看,其改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自然资源投入之间协同效率、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机遇挑战
在全球农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体系处于持续变革之际,在我国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既面临重要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
(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机遇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我国将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围绕优化重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等方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此,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机遇。
1.科技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随着信息、空间、生命、能源、材料、生物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纷纷实现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正席卷而来,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农业融合不断加深,如颠覆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使得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并推动农业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商业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有助于摆脱中国传统农业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农业化学药品和农业机械装备使用等常规要素动能,避免农业资源浪费,防止农业生产结构短缺或过剩以及农业生产供需失衡。此外,当前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市场需求,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又如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要求,推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的发展
2.生产力机遇:全球生产力重组
全球生产力的重新布局为我国农业在全球产业链重塑中积极寻求和把握机遇提供了空间,也为我国农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创造了历史契机。在国内层面,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和动力机制。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随着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农业要素中渗透、应用与融合,进一步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潜能,实现农业生产力由“旧模式、旧形态、旧方式”向“新模式、新形态、新方式”跨越式转变,全面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强国建设,为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机遇。
3.产业机遇: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经济由高速增长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农业需求牵引农业供给、农业供给创造农业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正逐步形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为农业创新、农业人才、农业技术、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新基建等要素供给质量提升和质的飞跃带来了重要机遇。农业数字经济、农业数智化产业,为国内外农业市场提供了高端化、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为此,充分发挥我国农业产业资源优势,提供有效和优质农业供给,把握农业产业现代化体系高质量建设机遇,有利于加快形成高质量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反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在认识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国际国内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方面、在数字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在农业科技人才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服务和配套服务方面面临的一系列不足和挑战。
1.基础支撑挑战: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力不足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颠覆性突破性农业技术[12]。在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方面,引领性原创成果相对较少、具有主导权的农业核心数字技术相对不足;在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方面,关键农业核心绿色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产出能力还不强。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和效率还有待提升,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向农业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仍不充分,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还未全面形成。由于农业大数据应用不足、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低、农业机器人及智能农机适应能力较弱[13],当前农业技术转移转化效率较低、渠道不畅,这也是制约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此外,在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缺少一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处于农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巨头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硬科技领域的产业潜能仍需激发,占据农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基础层实力相对较弱,高强度、大规模的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尚未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2.动力驱动挑战:农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动力不足
信息化程度是影响农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的最重要因素,数字化水平越高的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就越好,更容易进行融合发展。但现实问题在于,无论是企业生产系统层面,还是企业管理体系层面,抑或是企业运作流程或企业营销模式等方面,仅少部分农业企业进入局部改造阶段,大部分农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程度较低。在农业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多数农业企业仍需要依靠人工检验和统计分析,实现产品在线检测、智能优化的企业仍较少。此外,成本投入过大、成功经验了解不足、相关标准不统一、关键技术及人才缺乏,也是制约农业企业绿色化转型的重要因素。此外,需求匹配错位、供需对接不畅、技术适应性不高、示范带动效应不足也会制约农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3.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挑战: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农业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及科技金融政策亟待健全。为大力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需强化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程中,由于农业网络设备、农业智能机械服务等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应用难度大、成本高,且更重要的是这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传统的银行信贷更倾向于抵押价值较高、现金流量较大的企业,容易导致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债务融资、债权融资多个融资通道受阻,现有的投融资渠道难以满足这类企业的资金需求。虽然风险投资市场对科技企业有较高的关注度,但往往更倾向于中后期项目,而种子期、初创期的这类具备较高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却难以获得融资服务。
4.人才支持挑战: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创新人才缺乏
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资源短缺也是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入,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来源和储备大幅减少,难以为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提供其所需的技术熟练劳动力。同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配套、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不仅造成大量农业科技人才逃离农村,也使得农村地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大幅降低。此外,农村农业经营者整体创新技能和创新素养较低也是制约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策略
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有效发挥农业生产要素融合效应、组织业态革新效应、农产品链条供需匹配效应,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但现阶段,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新型基础硬件设施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等困境与难题,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当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供给有效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效率、加强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任务,同时坚持以重构农业新兴要素、发展数智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打造新型农业生产队伍等为重要着力点,建立健全农业需求制度、农业技术进步制度、农业组织创新制度、城乡要素流动制度等经济基础支撑制度。
(一)着力提升农业关键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推动前沿性农业技术创新应用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是颠覆性前沿性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全面提升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替代灌溉技术水平、减少农药面源污染和保护人类健康的农药替代技术水平,以及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土壤品质的土壤品质改良技术水平,有利于这几类技术运用于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大农业”行业,对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为了大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应持续扩大森林、湿地、农田等绿色生态空间,逐步形成城市梯度森林绿色碳汇、湿地蓝色碳汇和农田棕色碳汇的高效生态固碳示范区。
健全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全力提升卡脖子核心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优势,不断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不断增强税收优惠力度,特别是对替代灌溉技术、农药替代技术、土壤品质改良技术等重点农业技术领域关键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这类关键农业绿色技术研发支出税收返还比例,提升关键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积极性,不断提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综合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力量,强化绿色股权投资、绿色私募股权投资、绿色债权型投融资等工具作用,拓宽绿色信贷等融资来源渠道,解决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增强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进程动力。
布局农业绿色技术基础研究平台,提升农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力。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基础研发平台是突破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载体,在替代灌溉技术、农药替代技术、土壤品质改良技术等重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领域,着重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等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基础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并不断整合优化国家、区域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同时,面向此类重点农业绿色技术领域培养一批、造就一批、训练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领军农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农业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农业科技型企业,从而壮大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
建设绿色农业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共同建设农业企业重点实验室、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FqaHNpIQ8pAA/JJfn79Z2DsEsgOwHn8XsOVJA5ERYNA=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鼓励融资租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添置公共研发、中试服务等大型仪器设备。支持建设一批替代灌溉技术、农药替代技术、土壤品质改良技术等绿色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组建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为绿色农业和替代灌溉技术、农药替代技术、土壤品质改良技术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参与绿色农业和替代灌溉技术、农药替代技术、土壤品质改良技术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绿色农业设备中试基地,培育一批农业绿色技术市场交易与转化平台,应用一批具有前景的农业绿色创新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转移转化效率。重点面向替代灌溉技术、农药替代技术、土壤品质改良技术等新兴农业绿色技术,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同时创新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并完善绿色技术交易平台管理制度。
(二)强化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前沿生物技术创新研发。如,大力引导种业企业综合运用基因编辑、分子设计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开展品种研发,促进更多优良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推广。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以农业信息通信技术、农业数字技术等为核心的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着实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此外,要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示创新范区、创新合作区建设。
增加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为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专门设置资金投入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大对土地改良、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稳定的财政支出规模和强度,特别是重点支持乡村社区的卫生、交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健全数字农业产业体系
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农村创新示范区、创新合作区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突破边缘、平台、应用三大核心层级关键技术,通过技术、模式创新,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围绕生态园区、绿色产业集聚区核心片区、城乡农贸市场数字化一体改造等项目,积极推动农业物联网建设,引进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智慧农田系统,深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建设数字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强化农产品溯源与监管,鼓励区内重点企业利用技改资金进行产品升级换代,鼓励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控,从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仓储、物流等多程序建立扫码等便捷溯源方式,实现产品生产过程全流程可追溯。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农村产品集散中心,宣传农产品文化和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与文旅、教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着实提升农业体系化服务能力,增强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水平
强化农业数绿融合引导能力。积极引导和支持一批数字技术应用水平高、绿色创新实力强和绿色农业相关领域的农业企业以及一批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向农村地区集聚。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农业绿色技术和农业数字技术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绿色农业和数字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满足农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需求。与银行、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多方风险共担机制,强化科技型农业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风险投资管理。同时,以财税政策支持培育中小微企业。帮助入驻农业科技园区企业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创新创业补助等普惠性扶持政策。
强化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知识产权服务。强化与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合作,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代理、导航、维权、规划及咨询等方面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探索在农业科技园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专利基础资源向合作区开放共享。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用,如,发展专利质押融资,帮助农业科技型企业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构建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借鉴美国私人农业服务体系(“公司+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日本和德国以农协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形成私5vtTxH88PYhAUfcJRXVyCKkY6QPkR2L4Kla16pKxjNA=人部门、合作组织、市场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为整个农业产业链提供金融信贷、农业教育和科技、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以监督监管、政策支持、法律法规制定为核心的政府政务职能体系建设,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农业公共服务供给。
(五)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战略力量
要不断夯实农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农业技术创新人才,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不断实现农业数字化生态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凝聚壮大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依托优质农业资源和贴近市场的优势,吸引一批校园应届生创业就业,吸引校友回归组建团队创新创业。支持地方创业者利用农业科技园的创新资源,与在校师生或科研人员联合创业。鼓励围绕绿色农业、数字农业领域,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符合条件的,支持其申报国家和省市重点人才工程,给予持续稳定支持[13-14]。
构建多层次农业人才梯队。聚集高端农业科技人才。面向国内外招引一批在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顶尖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围绕农业创新创业、农业科技服务、农业国际商务等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培育一批农业青年人才,全面提升青年人才专业素养与国际化视野。壮大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和力量。着力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注重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等复合型应用型农业人才,加强数字农业人才素养和技能培训,以满足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需要。
(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实施多元化的自主创新路径,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抢占农业农村科技制高点。加快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促进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夯实农业国际合作基础,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实力。完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优先部署重大基础和前沿性技术研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向生产经营主体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公益性与商业性协同的农业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和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打造农业农村创新载体。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创新资源,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调动企业等各类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优化园区、示范区等创新创业载体的科技功能,加快现代科技在农事和民生中的渗透,发挥区域农业农村科技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制定的互动支撑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组织保障,保障一批国家相关重点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快速承接,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及其阶段性成果转化,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
以价值提升为导向,以利益共享为基础,以市场主体为抓手,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大力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掘农业农村多元价值,统筹区域特色打造产业集群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推动农业价值链的重构与提升。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能力。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以技术密集和土地密集相结合为导向,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智慧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智慧农业示范区,引导农业高质量发展[15]。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向规模化的市场主体聚集,优先试点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丰富各类市场主体与农户有机结合的利益分配手段,形成“产业链条完整、服务体系健全、利益联结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以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为重点优化农业生产体系,增加品牌、优质、健康的功能性农产品供给。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资源。完善生态利益补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等市场机制。深入开发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服务价值,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提升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出台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域农业的差异化推进战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集聚。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的要素集聚功能,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健,张颖,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机制与实践路径[J].经济纵横,2024(4):29-38.
[2] 陈健,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2):99-107.
[3] 谢贤君,郁俊莉.以行业发展更平衡更协调助推共同富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7):105-108.
[4] 马晓河,杨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24(4):4-12.
[5] 毛世平,张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24(4):36-46.
[6] 杨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4(4):27-35.
[7] 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选择策略:兼论对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24(4):47-57.
[8] 王静华,刘人境.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逻辑及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2):16-24.
[9] 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1):69-76.
[10] 高原,马九杰.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4(4):81-94.
[11] 罗必良,耿鹏鹏.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4(4):13-26.
[12] 陈旎,李志.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改革,2023(1):109-117.
[13] 赵成伟,许竹青.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问题与策略[J].求是学刊,2021,48(5):44-52.
[14] 林潇潇.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基地”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与路径[J].科技智囊,2023(2):63-70.
[15] 张一博,马晨,闵维清.智慧农业驱动农业现代化对策:以湖北省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为例[J].科技智囊,2024(3):46-53.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Ren Xiaogang1 Xie Xianjun2 Yu Junli2
(1.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100089;2.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shortcomings and challenges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key co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gital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the support services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propose importa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Research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elaborating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t, it proposes importa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Research conclu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mpowerment effect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it is a must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green technologies in emerging agriculture such as alternative irrigation technology, pesticide alternative technology, and soil quality improvement technology. We shoul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subversive cutting-edg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continuously consolidating new driving forces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We should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mproving the digit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ystem. Enhancing the systematic service capability of agriculture, it is a way to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level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team, it can provide strategic streng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technology is good to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scientific connot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基金项目: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开放性课题“大湾区城市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的机理与路径研究”(IGUC23B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政府创新政策激励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与策略研究”(2023M7301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科技强国的制度环境比较研究”(23&ZD149)。
作者简介:任晓刚,男,1967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政策与科技创新。谢贤君,男,1989年生,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创新经济。郁俊莉(通信作者),女,1965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