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2024-10-23李光

求知 2024年10期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强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落实,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确立了人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回答了城市的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天津作为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承载着千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何让超大城市运转更加良好有序,同时不断提升人民的居住感受,考验着天津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路。

一、全面理解和把握人民城市理念的科学内涵

1.人民城市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人民城市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进征程中,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捍卫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刻谨记并切实做到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已经熔铸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信仰,在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同样也不例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为人民”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城市“属于谁”和“为了谁”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秉持“时时为了人民、事事为了人民”的城市工作原则,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棘手的事情办好,不断提升现代城市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的整体水平,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

2.人民城市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人民主体观。人民城市理念重申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智力之源和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性。植根于人民、立基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党发展壮大并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

新形势下践行和贯彻好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牢记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更是城市建设、发展与治理的主体,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多倾听群众声音,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下大力气打通堵点、化解难点、纾解痛点。实践证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善于从群众的建议甚至批评中审视工作、衡量得失、发现问题,城市建设就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3.人民城市理念明确了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方略。人民城市理念深刻蕴含了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及通过党领导人民来建设人民城市并造福人民的实践逻辑。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最根本保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城市治理始终,切实提高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引导和激发广大市民爱党爱国爱家园,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人民城市理念不仅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还深刻揭示出城市建设发展更要紧紧依靠人民。当人民切实意识到自身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后,城市治理现代化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要通过拓展线上与线下渠道、优化服务群众模式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在有序参与城市治理过程中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着力将协商民主嵌入城市治理的各环节各方面,培育“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构建人民协同治城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

1.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必须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的重要要求,天津要牢记“头等大事”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一是优化就业服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千家万户的生活。要落实落细稳就业政策措施,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分级做好就业服务和就业帮扶,切实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推动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十项行动”落地见效。二是加强医疗健康服务。要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大医疗”格局和“大服务”网络,加快实施健康天津行动、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以实际行动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三是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面对天津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形势,要持续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跨界融合、“医养康”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完善社区助老员制度,织密基层为老服务网络,努力构建与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

2.始终兜底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天津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确保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一是从群众需求和现实问题出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积极作为,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要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统筹考虑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兜牢兜住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就业创业、精准帮扶、扶残助残等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使“津门”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二是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持续实施天津20项民心工程,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百姓生活中的烦心事、操心事,精准有效补齐民生短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赢得更多人民群众的认同和点赞。

3.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这为我们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携手共建“平安天津”提供了行动遵循。一是搭建“政民”互动平台,拓宽市民参与平安天津建设工作的渠道。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搭建多种形式的参与平台,健全服务诉求处理机制,对于市民反映的诉求与意见建议,要及时受理并作出反馈。始终坚持效果导向,创新创优理念,继续打造更多譬如“河西大姐”“南开红哨”“北辰百姓”等志愿服务品牌,落地落实“城市安全,人人有责”的治理理念,用“人民防线”筑起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锚定科技赋能,推进智慧化安全城市发展。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不断推进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协调联动,实现“一网管津城”。同时,利用“智慧城市大脑”,把城市环境与其他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提早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是加强“政企研”协力合作,建立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市政府、企业、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三方联动,共同参与研讨城市安全相关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通过三方开展信息共享、应急响应联动、共建共训共练等方面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最大限度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减少灾后造成的损失。

4.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吐故纳新”、在于“有机生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为我们进一步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提供了重要启示。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活力。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吸引优质企业等方式,拓展城市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走好内涵式向上发展之路。不仅要注重城市商业、文化、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提升,也要关注城市环境、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通过优化城市业态,使城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成为人们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之地。二要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驱动”。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围绕提升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着力引聚高端资源要素,打造特色金融集聚标志区,加快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形成更多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城市节点,努力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