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024-10-23

求知 2024年10期

把握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两个关键点

熊丙奇认为,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其关键有二:一是建立与教育强国相匹配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破除教育评价中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等顽瘴痼疾,扭转办学中存在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二是建立与教育强国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通过强化依法治教,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规范办学基础上,激发学校活力,办出学校个性、特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不仅是民生,更具重要战略地位。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而要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就需要提升教育的战略地位。让教育摆脱功利化,就必须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切实建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此引导学校和家长摆脱对提高学生分数、升学率的功利追求,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元成才选择,淡化教育的分层、分级功能,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让学校回归育人本位。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将很难培养出能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要办好每一所高校,首先就要求每所高校要有自身明确的定位。让高校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除了要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改革,对不同的高校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外,最为重要的是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来源:2024年9月20日《学习时报》)

强化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

张旺等人认为,国防教育是国之大事,承载着培塑青少年国防精神的重要使命。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基石。课堂教育是青少年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应立足传统课堂在创新课程、改进教法上求突破。推广国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活动,优化国防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培训、制度保障、督查考评等,结合参加军训、聆听讲座、参观军营等渠道综合施教。将国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作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国防教育元素贯穿于语文、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等课程之中,以相关课程及活动为载体,将爱国教育、军事知识与技能教育等融入其中,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国防教育要“文武兼备”,既要“上课”学,也要“下场”练。深化青少年国防教育,要坚持政府主导、军地协作。会同地方教育部门研究制订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工作规划和落实举措,推动青少年国防教育各项工作深走实落。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深入开展以国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指导建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推动学校与驻地部队结对共建,进一步深化军地共建共育,更好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开展红色教育基地见学研学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推广普及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开展国防教育特色做法,聘请现役官兵、退役军人、离退休老干部等“兵教师”担任校外辅导员,讲述生动的国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伴随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全民国防教育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新兴技术日益成为推动国防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来源:2024年9月20日《解放军报》)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

教育部教材局党支部书记、局长田立新认为,教材战线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教材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推进教材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下一步教材建设和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中央要求、师生期盼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教材建设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挑战。全国教育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奋进号角,教材战线必须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不断增强做好教材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以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姿态加快推进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教材力量。教材战线要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上来,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牢固树立育人为本、面向需求、内外联动的“大教材观”,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来源:2024年9月25日《中国教育报》)

深悟“第二个结合” 培厚思政课教学文化根底

哈尔滨工业大学徐奉臻等人认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厚植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迈上新征程,要不断增强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能力,以系统全面、因地制宜的思维与方式,为奏响思政育人“协奏曲”增加新优势,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新动能。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建立大中小三个学段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坚持量体裁衣、分段融入,让学生在历经不同教育阶段之后,逐渐形成基础性、系统性、整体性认识;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相关内容之中。通过不同学段教师集体备课等方式,明确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各个学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纵横交织、有机互动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和全链条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并且做深做实,让其落地见效,实现大中小三个学段教学质量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认知模式,有助于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育人效果,使他们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2024年9月27日《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周 雯(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