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之治”中开创和拓展治理文明新形态

2024-10-23杜钰

求知 2024年10期

中国是十分典型的文明型国家,国家治理文明是理解“中国之治”的新视角。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治理被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逐渐开辟了一种既有别于又贯穿于“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文明的文明新形态——治理文明。

一、治理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意蕴与内在品质

1.秩序与繁荣构成治理文明的根本意蕴。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总和,文明发展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丰富、由单一到多维的纵深演进规律,并在现代化发展中实现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国家治理文明则是国家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秩序目标与繁荣富强的发展目标而从事治国理政所取得进步状态与正向成就的总和,集中体现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方面。秩序与繁荣作为国家治理文明的根本要求,内在地规定了国家治理要以文明兴盛为导向,追求价值理念的科学先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合作、治理对象的精准可控、治理方式的合理合法、治理过程的公正规范、治理绩效的优质高效。治理文明丰富拓展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新视野、新理念、新形态,有利于在牵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制度优势转化与治理效能提升,在“中国之治”中开拓治理文明新形态。

2.治理文明展现鲜明独特的内在品质。治理文明既是文明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形态呈现,也是国家治理在文明体系中的实践投射。第一,治理文明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中国国家治理文明的生成发展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支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治理实践规律,在内生性演化中实现创造性发展,以守正创新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文明的稳定延续与持久繁荣,跳出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率”,是当下国家治理文明发展的核心诉求。第二,治理文明展现出鲜明的发展多样性。各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与存在依据,在多样性中汲取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以推进自身发展,提升本国国家治理的竞争力和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制度、组织、技术、文化,是中国国家治理文明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治理文明内蕴鲜明的结构层次性。国家治理系统是由多层结构组织构成的复杂系统,中国国家治理文明发展既要着力于更新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制度体系、促进主体共治、调节治理关系、拓展治理技术,推进要素结构的治理现代化;也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统筹推进省域、市域、县域、镇域和村域的治理现代化;同时还要推进经济hp2KZO46MMzwV19lHah1cg==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政党治理现代化,系统提升治理文明发展水平。第四,治理文明彰显出交流互鉴性。文明具有多样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闭关锁国、保护主义、孤芳自赏、故步自封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错误行径,国家治理文明的发展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交往、交流、交融、交锋中激发国家治理活力与动力是治理现代化的应然之境。

二、中西治理文明的发展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1.西方治理文明建设以资本积累增殖为底层逻辑。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凭借先发优势侵占和利用资源、环境、市场等稀缺资源,借助全球化趋势及其自身具备的资本、技术、军事等优势大肆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暴力掠夺和不等价交换,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形成宰制格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内核的西方制度和治理方式在获得科技力量加持之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时空延伸的能力与优势,通过战争、殖民、掠夺来维系和推进自身现代化发展,踏上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非正义、不平等道路,显露出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野蛮本性,逐渐滑向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导致所谓的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

2.西方治理文明固化为盘剥型的圈层嵌套结构。资本积累增殖处于圈层嵌套结构的核心层,资本积累水平和增殖空间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推动的治理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并对居于中间层的国家建构与社会治理以及处于外围层的世界体系产生深层次制约作用。国家建构和社会治理处于圈层嵌套结构的中间层,其向内受制于资本积累增殖逻辑的支配与制约,向外旨在为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世界体系提供条件,基本功能在于维护秩序和供给制度以契合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欲求扩张。资本积累增殖与科学技术创新两股动力合流构成西方现代国家建构与社会建设的关键历史机制,孕育了以商人阶层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中心的自治格局,开创出受市场逻辑支配的现代国家治理。在资本逻辑宰制下,西方不惜以殖民掠夺、贩卖奴隶、贸易霸凌,甚至靠武力制造和发动战争来征服世界。哈佛大学历史系斯文·贝克特教授曾一针见血地称欧洲中心现代化为“战争资本主义”。无论是欧洲中心抑或欧美中心,西方主导构建的文明体系与治理秩序均充斥着资本逻辑的霸道与“丛林法则”的野蛮。

3.中国治理文明发展遵循政党领导与人民至上逻辑。与西方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从新中国成立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到改革开放后提出沿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建设与治理文明发展呈现出进阶式跃升和内涵式拓新的演进趋向。中国治理文明的发展与建设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为基础和前提,又贯穿、耦合于“五位一体”的文明形态之中,愈发呈现为对经济发展、精神生产、政治实践、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进行依法、科学、有效治理的文明样态,成为国家强大和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与目标导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文明建设进入新征程。随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而且具体规划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三步走”发展路径,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之一,提出到2035年不仅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还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提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还提出了到2035年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由此形成的科学制度设计、适度节奏安排与清晰方向指引旨在构建治理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中国之治”所蕴含的“文明基因”和“文明密码”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立足治国理政实践拓展治理文明新形态

1.中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创造治理文明新形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治理文明发展与建设。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使命型、责任型、服务型治理主体,为国家治理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第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治理体系现代化属于国家治理的结构层面,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国家治理的功能层面,以体系与能力的双重现代化为着力点体现出国家治理的科学导向。第三,党领导人民对国家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全方位有效治理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全面思维,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稳妥构建,各项制度、法律与政策的协同创新,以及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持续强化,将制度优势稳定、可持续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体现出国家治理的务实理性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制度治理的推进路径、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导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夯实了治理根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治理智慧与实践理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和拓展治理文明新形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与治理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具有比较优势的治理现代化是国家取得发展优势最核心的基础保障。中国治理文明具有内生性演化的底色、创造性转化的新色、现代性生成的特色、原创性深化的本色、自主性优化的成色和发展性优化的亮色,并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生成治理文明新形态。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治国理政智慧、新时代国家治理理论创新、世界各国治理成败的经验教训总结构成中国治理文明持续推进的理论指引。第二,从全能管控型治理到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变迁,由运动式治理到制度化、法治化治理的治理方式创新构成治理文明发展的必然逻辑。第三,以坚持和完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现代化为规范基础,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支撑,以实现国家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治理效能反映和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发展,构成治理文明建设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统筹推进机制、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机制和治理方式革新发展机制,顺应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提升国家治理的数智化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推进和拓展治理文明新形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2&ZD16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