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辩证逻辑探赜

2024-10-23侯文超

求知 2024年10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命路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时代要求的理解与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课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厘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古”与“今”、“中”与“外”、“理”与“路”等多重逻辑辩证关系,对于理解其深厚意蕴,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与今: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明积淀。在近代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寻求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了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与重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艰辛历程中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当代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间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性。在政治治理方面,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治理及国家治理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生活与和谐思想来源于《礼记》中的“小康”与“大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等传统理念与思想,在当今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生态文化方面,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理念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在方向与理念上具有一致性与同向性,构成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在道德建设方面,仁者爱人、亲仁善邻、舍生取义、敬事而信等道德观念构造了中国人民内在的价值追求与集体人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在经济理念、科学技术、文史艺术、民族交往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和经验智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思想来源和根脉源流。综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在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与能量,赋予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也使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完成了数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的伟大的文明转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了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一是指明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明确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程中如何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并号召全党“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表明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批判中继承、兼收并蓄的观点;二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论断,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指明了方向;三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蓝图,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加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关注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明确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道路。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推动封闭落后的旧中国的文明转化为具有现代意识和自身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克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又较好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交汇、传承与创新统一,造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古”与“今”交融的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二、中与外:批判与借鉴的辩证统一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文明形态,每一种文明既有自身的长处,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同文明总是在取长补短的交流互鉴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在坚守文化主体性、保持自身文化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广泛批判借鉴世界上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历史发展看,流淌千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将各种异质元素纳入中华文化的深刻实践。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各家思想流派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中华文化已经初步展现出包容万物的特征;秦汉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盛唐时期,各民族广泛交往,造就了宗教、文学、乐舞、服饰等文化领域的高度繁荣,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交流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鲜明特性;宋元时期,泉州港海上贸易繁荣,东西多元宗教并存;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成为文明和平交流的典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西学东渐之风兴起,救亡图存、中体西用、寻求现代转型是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任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开始学习、接受、传播和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渐走上一条自立、自觉、自信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道路。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得益于对其他文明的开放包容、接纳吸收和互鉴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注重吸纳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融合创新以发展完善自身,铸就了‘有容乃大’的文明气象。”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吸收一切外来文明的有益成果,在与其他文明互动中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质;同时也应当看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他文明。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世界文明发展的浪潮中,近代中国也开启了艰难的文明转型之路,无数仁人志士就如何对待中西文明开展了不间断的探索,在复古主义与全盘西化的争论中寻求中华文明的新出路与变革之道。有的知识分子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等同于现代文明,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标准定位中华文明,导致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濒临丧失,文化自卑的心理状态蔓延开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改变了这种偏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克服了这一文化自卑心理,自觉吸收借鉴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无法克服的弊病。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着追求生产增殖的极度偏执,在这种偏执的文明状态下,人的个性难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征服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限扩张,催生了一种以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等理念为核心的“物质主义幸福观”,这一观念构成了支撑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现代性价值体系。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功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固有缺陷,倡导通过劳动创造幸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物质主义幸福观,破除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神圣形象”,消解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完美滤镜”。

需要IsHBLQdndNMfko8pEn4XMdFIQoNZHpYkMLcJVVwCOoo=指出的是,勘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不是要拒绝汲取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鲜明气质,它广泛吸纳了东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有益经验,在批判性与借鉴性的统一中推动促进世界各种文明的交往交流和对话,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道路,还破解了大变局下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理与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一,“两个结合”保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实践提供了坚定的方向指引,确保其在实践中不偏离轨道,避免犯下颠覆性的错误。第二,“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坚实根基。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本土化,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化。这种结合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第三,“两个结合”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内核。“两个结合”有力地回应并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中华文化独特价值和历史贡献的否定和抹黑,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只有尊重、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文化的真正繁荣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第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其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使其在实践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向同行。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创新性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深化认知,推动了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政治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了政治文明的发展,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文化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尤为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发展的关键作用,通过持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石。在社会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民生福祉的保障与改善,积极推动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在生态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致力于构建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奠定了稳固的生态基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价值理念构筑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的一条既扬弃了传统文明,又批判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能够体现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现代文明新路。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传统,又吸纳了现代化的先进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充分的实践条件。“两个结合”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应对各种挑战时能够牢牢占据思想、理论和精神上的主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频共振、相互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在其历史性的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内涵,并在实践中引领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坚持和运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化解了“行”与“知”的矛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作者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