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10-23朱晓红

科教导刊 2024年27期

摘 要 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方面面临学科交叉融合困境、行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脱节、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挑战,因此,需要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教学团队,建立产教融合教学实践基地,开发社会工作数字智能化课程,探索“专业化本土实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复合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关键词 新文科;社会工作;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7.022

Study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Political-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Social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ZHU Xiaohong

(School of Law and Social Work,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Deepening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mong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curr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is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dis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y demand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adequate mechanisms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eams, establish a teaching practice base for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 digital intelligent courses in social work, explore "specialized local practices,"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composit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social work;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201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四个新领域,包括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正式启动了“四新”建设计划。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动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了全面部署。社会工作是基于特定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为困境人群提供专业服务,以促进个人发展、改善个人和社会环境关系的学科和职业。以新文科建设来推动复合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不仅是对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还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趋势[1]。

1 新文科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主要包括三类专业人才: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以及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新文科建设强调在传统学科的框架内加入跨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赋予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新的工具和终身学习的技能,同时完成教育质量的升级[2]。在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拥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具备公民意识,同时具有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2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涵

新文科的核心目标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强调交叉融合、需求导向、实践创新,这对传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2.1 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需求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和打破学科壁垒[3]。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特定的服务领域和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所决定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社会工作的研究和教育强调教育应回归社区民众的生活世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必须既坚持问题导向,紧密关注社会需求,同时又要将数字技术融入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精准匹配服务需求,优化服务流程。

2.2 强化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协同育人”,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将新技术融入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推进技术性思维和人文思维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例如,南京邮电大学开设的“智慧社会工作微专业”,融合了社会工作、社会学、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沟通技术的社会工作实践,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2.3 加强实践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倡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提升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新文科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本土实践,不断创新适用于本土需求的实践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将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以及社会需求等多要素进行融合。例如,社会工作介入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与法学、广播电视专业、设计专业的融合实践,这不仅是对理论的实践检验,还是对本土实践的创新。

3 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

3.1 社会工作专业面临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

社会工作是一门融合了传统文科特点,同时兼具理论与实务的综合性专业学科。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全新要求,新文科强调大力夯实基础学科,促进新兴学科的扩展与发展。社会工作的许多理论、知识和方法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政策、管理学等其他学科获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健康服务、大数据管理和应用、艺术管理、社区营造等有密切关联。在新文科强调学科交叉、多元培养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社会工作学科本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鉴是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大挑战。

3.2 信息时代行业需求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脱节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充分认识并应用大数据技术,无疑对提升社工的服务效率和扩展服务内容具有重要帮助。当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几乎很少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也缺乏数据操作的能力,亟须与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的师资合作,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重新构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以及更多的实务经验,这是新文科建设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须着重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3.3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学习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层次较浅,且形式较为单一,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解决学生实习问题。事实上,很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跨学科合作中开展的工作多为“边缘化”的工作,所谓“边缘化”指的是学生在组内从事的工作既没有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又相对于设计等核心工作而言无足轻重[4]。因此,如何在管理层面推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课程建设、专业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探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师资培育等方面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的功能,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4 新文科背景下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基于OBE教学理念,以学生成长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依托专业优势、行业背景、地方特色和办学资源,以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助力,以跨专业教学团队为支撑,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地方需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实践教学平台,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社会工作人才。

4.1 组建跨学科交融的教学团队

采取“高校教师+实务工作者”的双师制,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可综合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组建社区工作教学团队、社会政策教学团队、养老服务教学团队,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新文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围绕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新文科背景下学科改革与创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4.2 建立产教融合教学实践基地

坚持扎根地方、面向产业办学,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推进校企等多主体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践基地,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社工机构的联系;通过链接多个实践点,构建“学校+社区+社会”的培养模式,有效引导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中,智慧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新技术得到了应用,有助于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松散型合作共建到紧密型发展,引导和凝聚合作单位与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开展公益服务项目设计与实践,通过跨专业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和公民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4.3 开发社会工作数字智能化课程

社会工作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将社会工作建设成为数据科学[5]。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来实现这一目标。基于新文科理念,在课程建设上,重点开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艺术、传播、经济等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既学习传统社会工作专业所包含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内容,同时结合了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以医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课程为基础,推动建设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养成、价值引导的整体统一,使学生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

4.4 倡导“专业化本土实践”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专业实践”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6],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应当关注公共问题,关注社会热点,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建设的反思性对话,倡导“服务学习”,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并主动将其应用于本土实践,着力拓展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选择空间,以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5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结合学科优势的科研资源和条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开发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核心通识课,提升创新创业基础课质量;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省市、校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为青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提供平台,推进行业类、嵌入式、平台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

社会工作作为应用型的专业,需要以提升知识、能力、技能为目标,重点从强化“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定位切入,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条件保障,凝聚育人共识,共同建设培养平台、共同研究培养方案、共同商讨教学计划、共同管理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21GXJK460);广东省2021年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东莞理工学院一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粤教高函[2021]29号);东莞理工学院2021年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202102006)。

参考文献

[1] 冯小林.以新文科思维培养复合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J].高教学刊,2023,9(29):165-168.

[2] 李筱,何雪松.新文科建设、循证实践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J].社会工作,2021(1):20-30,105-106.

[3]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4] 刘艳霞,吴迪.从出走到回归: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跨学科实践的主体性建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6):71-81.

[5] 何雪松.建立社会工作的数据科学——新文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2,22(6):12-14.

[6] 王思斌.专业化本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下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 2023,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