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诱·问·展”对话“探·技·要”

2024-10-22范雨薇

体育教学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自由“度”,然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深度的确定以及教学形式的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依旧是当前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同时,教师“独白式”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教学的发展需要。本文将以水平一《足球多种形式的身体控球游戏》一课为例,通过“三维度诱学”“三阶梯问学”“三助力展学”策略形成小学体育对话课堂,将知识、技术、要领结构化、阶梯式地融入平等交互的对话中,打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独白式的讲授和说教,让体育课堂由“独白”式向“对话”式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体育;对话教学;足球;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9-0086-0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独白式”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教学的发展需要。虽然目前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前体育课堂的授课方式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进度,教师仍过分强调课堂教学中的统一,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受”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失了对话的机会,也失去了在对话中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思维的能力。《“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体育与健康)》中提到:“体育课程虽然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但是所有的身体练习都不是盲目的、随意的,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撑和指导。身体练习的过程既是掌握技术、提高技能、发展素质的过程,也是体育知识运用和指导实践的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下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教学目的的导向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由静态、单一的线性关系转变为动态、复杂的立体关系。因此,我们在整理各种知识点的基础上,要将技能知识渗透在教学对话中,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互中,将自主知识构建过程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以此来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独白式的授课,从而构建学为中心理念指引下的体育高效课堂。

一、诱学——三维度对话,唤醒技能认知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很高,想要学生整节课精神饱满、持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就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营造趣味化对话环境的同时融入教学要素,激活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探知欲。

(一)儿歌预热,唤醒情感

通过儿歌的形式进行课前导入,重点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揭示课堂练习的主线内容,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并充分调动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进而进行主线内容动作的学习。例如:黑白球儿溜溜圆,绿茵场上团团转,小小健儿来决战,射入球门喝彩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出是“足球”。经过这一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这堂课就以“足球”为主线进行传地滚球动作的学习。

(二)情境预热,唤醒身心

通过语言描绘,抓住运动技能的特征,让运动技能融入各式的场景中,同时根据运动技能为学生塑造角色,从而激起情感,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中,融入身心。例如:“足球小将”们,今天足球宝宝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在经过了前两次课的合作,我们已经和它交了朋友。今天我们要和足球宝宝继续合作进行练习,你们能和它做好朋友吗?通过对话引入主线 “与足球宝宝做朋友”,同时为学生塑造“足球小将”角色,让他们在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中,将身心融入到情境中去。

(三)思维预热,唤醒认知

从启发性的角度出发,用简短精炼、通俗易懂语言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串联。例如:身体部位操(用球碰触头、肩膀、胸、大腿、脚背、脚内侧等)各部位。师:请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用足球碰了脚的两个部位,小朋友还记得是哪两个部位?生:脚背、脚内侧。师:接下来的练习我们就要用到这两个部位来和足球宝宝交流合作。这样诱导学生激发思维,促进迁移,使学生更迅速、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动作的正确触球部位。

二、问学——三阶梯对话,整合技法信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去带动教学、思考、理解、归纳、总结,同时将运动技术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并把握问与答的有效方式与时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寻技法,在学与练中快速掌握动作技巧,逐渐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

(一)挑战引问,对话技法要点

把握问题的关键和问与答的有效方式与时机,通过“设疑→尝试→体验→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想一想”的过程中主动地感知、体会、回味、推测,寻找问题答案。对于动作技术的重难点,力求引入透彻,让学生明确动作技术的关键信息,使其牢固掌握动作的顺序和技术结构。

1.引悬念,问操练方向

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提出探究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对运动技法的学习方向。

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笔直地往前走? 正脚背推球动作,踝关节绷紧。

找一找不重不轻正好的力量是多少? 推球力量适中。

在逐级尝试中,将技能要点融入进课堂对话中去,形成一定的运动认知,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保持注意力相对集中,以获得的运动技能向主教材动作的运动技能迁移,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引体验,问技术要领

站在学生视角,适宜的练习内容给学生尝试体验,同时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在挑战中探索技法要点。例如:想一想,脚内侧推球,怎么让球往前走呢?触球脚是什么动作?身体是什么动作?教师把握问题的关键,做到“善问而又主动探索”,学生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思考、尝试、体验中去了解、掌握技术动作。

3.引感知,问实践心得

引导学生在“想一想”的过程中自主主动地感知、体会、推测,寻找问题答案,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埋下一定的伏笔。例如:球是怎么“跑”向对方的?又是怎么踩球停球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实践体验,得出答案,可使其对技能的运用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二)试误追问,对话技法重点

通过搭建真实情境支持下的梯度对话支架,引导学生在逐级体验和充分互动中感知正确的技能方法。在逐级尝试中,将技能要点融入进课堂对话中去,形成一定的运动认知,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以获得运动技能向主教材动作的运动技能迁移。

1.在尝试中问,说实践体验

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在明确该动作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寻找正确的动力定型。

师:有的足球宝宝不太听话,你让它往前走,它却转了个弯。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它笔直地往前走呢?生:脚背要放正。师:还有吗?生:推球的力量要不重不轻正好。《脚背正面推球》练习中,通过对话帮助学生更清晰明确正脚背推球的动作重点“控制推球力量”和难点“踝关节绷紧”,从而提高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

2.在练习中问,说过程理解

引导感知的动作轨迹,理解运动过程。在“想一想”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学习。

表2 根据动作轨迹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抛出问题 得出结论

问题1:脚内侧推球怎么让球往前走? 击球时脚内侧对准球,小腿加速前摆,推送动作明显。

问题2:触球脚是什么动作? 脚跟前顶,用脚内侧击球的后中部。

问题3:身体是什么动作? 身体微侧,踢球腿膝踝关节外展。

学生带着准备和思考进入练习,在过程中理解动作的要领、要点、方法等方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在展示中问,说习得体会

触发思维碰撞,思考、判断同伴选择的方法的优劣。学生可以用本人或小组讨论后的观点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他做得怎么样?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想一想,刚才老师做和你们自己的动作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你觉得哪一种办法更好?为什么?

学生在同伴展示的过程中思考,归纳个人体会,阐明个人观点,形成与教师积极沟通、与同伴友好交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参与的意识。

(三)剖析探问,对话技法惑点

由于学生存在运动能力的差异,“学优生”的运动能力较强,在体育课上总是跃跃欲试,信心十足;而“学困生”运动能力稍差,在课上就显得不那么自信。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难点问题,面向不同基础的学生呈现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反思和交流中,提升诊断能力。

1.分析纠偏解疑

通过探讨,分析两者原因,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归纳总结,寻求该问题或技术的最合适、合理的解决办法,从不同的视角探究其潜在的功能等等。师:看清他们是怎么传球、踩球了吗?哦,脚不能抬太高,为什么呢?太高容易踩空是吗?分析原因,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归纳总结出:接球时,脚离地面不能高于球的高度。

2.提示扶困攻疑

通过提示,寻找攻克技术难点的解决办法。学生在练习中因为触球脚方向错误等原因而导致了情绪低落,草草练习,应付了事。师:脚内侧推球,你是怎么做的?你说脚要横过来。你说身体稍微侧一点对吗?是这样做吗?通过教师针对脚内侧触球动作中触球脚动作、身体动作进行适时提示,引导学生找到脚内侧推球的动作办法,练习也变得更加积极。

3.指引提优探疑

通过总结,归纳技术要点加深对动作技术的掌握。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将课堂知识点进行串联,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回顾课堂中所经历的环节和学到的知识点,来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足球宝宝合作了一节课,你们彼此熟悉了吗?你是怎样把球传给队友的?

生1:用脚内侧对准球。

生2:传出的球要贴紧地面。

生3:传球的时候要控制力量。

师:你是怎么接的呢?

生4:脚离地面不能太高,不高于球的高度。

生5:用脚掌停球。

师:总结得真好!小朋友们注意了,2人一个小组,你们就是一个组的队友,如果你没有传给你的队友,那你的球就会……

生6:被对手抢走。

师:所以你传球的时候?

生7:要传球给自己的队友。

而如果单纯地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等问题,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回顾,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三、展学——三助力对话,迁移技术要素

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经历、兴趣特长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话题研讨和展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挥互补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后习得体育知识与技能,以此触发团队与团队之间更多的思维碰撞。同时,思考、判断其他团队所选择的方法的优与劣,形成全员参与的“共同学练”课堂。

(一)集思广益:“同质”合作助交流

同组内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技能水平、运动认知大致相同,这些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练的过程中,围绕关键问题各抒己见。

针对技术的疑问,教师抛出对话支架,同组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究,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提高他们研讨技术问题的热情,以此建立共同学习模式。

(二)取长补短:“异质”组合助互补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优生”的运动能力较强,在体育课上总是跃跃欲试,信心十足;而“学困生”运动能力稍差,在课上就显得不那么自信,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问题独特的见解。

对话同伴 球怎么“跑”向同伴?怎么踩球停球?

对话同伴 如果没有将球传给同伴,那么球就会?

交流互助 自己在传球练习中遇到的困难?

利用“异质分组”的办法,让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在辩论中碰撞思维,更好地发挥能力起到互补的作用,以激励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三)相辅相成:“友情”PK助进取

学生们都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耍,通过伙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切磋,找到与之差距,从而可以制定具体的目标来提升自己。

例如:在课堂上围绕一个核心任务开展头脑风暴式集体研讨,伙伴经过质疑,体验,辩论,运用,适应,从自己的视角思考、判断伙伴选择的方法的优劣,然后展示操作方法,并说明思考过程。其在通过自身动作体验、思考后才能作出回答,归纳出相对完整的技术要点,来加深自己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和理解,拓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法,体育课堂对话教学策略就是在通过“三维度诱学、三阶梯问学、三助力展学”对话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话题情境,融合体育技能知识、方法与动作要领,以提问的方式有意设疑,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中,了解并掌握体育技能、技术原理。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示范,而是与教师、同伴一起积极地在课堂中进行有效互动,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独白”向“对话”的转变,为体育教学摘掉传统课堂“一言堂”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