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课堂学习目标的问题、纾解与设计
2024-10-22胡健达朱丹阳李启迪
摘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学习目标是核心素养能否顺利落地的关键。当前课堂学习目标设计存在表述混乱、生搬硬套、形式错误以及流于表面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1)梳理学习目标表述问题,确立统一规范的形式;(2)厘清各级目标的层级关系,确定学习目标的定位;(3)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精准落位课堂学习目标,并以“肩肘倒立”为例,通过分析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在课标中的定位;分析学情与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目标所在;突出要素:挖掘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核心素养来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的呈现。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9-0011-03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学习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不仅为具体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合理的课堂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然而,广大一线教师在体育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存在着表述混乱、生搬硬套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目前体育课堂学习目标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纾解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思路和借鉴。
一、体育课堂学习目标设计的问题检视
(一)表述混乱:学习目标无法形成统一的框架
目前体育课堂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多样。例如以布鲁姆目标分类中“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设计学习目标。又如以2011年课标的四大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为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此外,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版)》][1]颁布以后,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三大核心素养为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也变得流行起来。这些表述方式虽然各有其理,但也导致了目标表述较为混乱的现象,使得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框架,同时也难以给一线体育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与参考。
(二)生搬硬套:学习目标不能切实为实际教学服务
当前的体育学习目标设计往往生搬硬套核心素养,导致学习目标的形式化、标签化等问题。如《水平四鱼跃前滚翻教学设计》中,体育品德目标为:培养团结合作、勇敢果断、积极进取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这里的学习目标放在任意一节课都可以,从而过于宽泛,无法具体有效地指导教学。这也反映了部分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并未意识到核心素养与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差异。因此,厘清学习目标的层级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形式错误:学习目标在定位上存在偏差
设计学习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理:行为的主体应是学生;目标表述必须用明确具体,可操作和测量的行为动词[2]。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学习目标形式上的错位。许多学习目标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如《五年级少年拳第一套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为: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武德,敢于克服困难,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显而易见,“培养”“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次,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选择不合理。上述例子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武德”中的“培养”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同样,“明白”“掌握”等词也不符合学习目标设计的要求。
(四)流于表面:缺乏对教学内容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
长久以来,学校体育课常常只关注体育的“育体”价值,忽视体育对于人格的塑造。所以这也导致了一线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所蕴含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认识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认识。竞技运动是体育课程的主要载体,凸显的是其人格教育的价值,体育教学不能偏离人格塑造的轨道[3]。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的固有运动文化属性以及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进行充分研究与挖掘,从而更具体、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学习目标。
二、体育课堂学习目标的纾解路径
(一)梳理学习目标表述问题,确立统一规范的形式
从前文中可以看出,学习目标的设计上一直未能实现统一和规范化的表述形式。这不仅不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融入,同时也阻碍了一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核心素养代表新时代我国特色的育人理念。虽然有学者指出以三大核心素养为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存在标签化、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4],但归根结底,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于核心素养与学习目标的关系认识不清。此外,从体育课程目标到体育学习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都是一以贯之,强调知识、技能结构化的学习,最终的培养目标聚焦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以三大核心素养为学习目标的表述形式更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笔者认为要解决以核心素养为学习目标的表述形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先厘清核心素养与课堂学习目标的层级关系,并细化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精准落位到课堂学习目标之中。
(二)厘清各级目标的层级关系,确定学习目标的定位
笔者对各级目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图1)。从最高层次的教育目的到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是一个逐级细化、具体化的过程,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的演变。教育目的是教育目标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指引着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个目标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方案来实现。课程方案需要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颁布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正式得以确立。但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学校的分科课堂教学来实现。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依然比较抽象、上位,是指向体育学科的体育课程总目标,是对培养人的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规格要求。距离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还较远。
因此,依据对核心素养的达成度进一步细化为水平目标[1],规定了从水平一到水平四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每一阶段水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年学习目标的达成,并进一步落位到学期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最终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具体课堂学习目标。由此可见,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量和可评价。
(三)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精准落位课堂学习目标
如前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基于体育学科,体育课堂学习目标基于课堂教学。两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故而需要对整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进行细化(表1),明确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相关指标和设计学习目标的参考指标,才能精准落位于课堂教学[6]。
需要明确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参考指标在面向不同学段时也应有所不同,应该呈现出进阶式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参考《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水平目标。依据水平目标,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水平情况。针对不同水平等级设计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同时,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项目特点以及所能体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侧重点也并不相同。在教学设计中,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思路——以技巧组合“肩肘倒立”为例
在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环节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中的定位以及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特点,并结合学情进行学习目标设计。为此,笔者就六年级学生的技巧组合“肩肘倒立”第一节课为例进行设计。
(一)分析课标:确定肩肘倒立学习目标在课标中的定位
“肩肘倒立”属于体操中的技巧类运动,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肩肘倒立”归为水平三的学习内容。具体要求为“学练组合,理解技巧运动动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运动的历史文化,学会制订并实施技巧运动的学练计划”[1]。从“学练”“理解”中可以看出重在使学生掌握肩肘倒立的技术以及形成一定的运动认知。此外,从“学会”“实施”中可以看出,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学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素养。
(二)分析学情与教材:确定肩肘倒立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目标所在
立足于“肩肘倒立”教材本身,可以发现其意义在于发展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成套动作不仅要求姿态优美,更要衔接流畅。因此,“肩肘倒立”的流畅性是此节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以及这些先前的学习经历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新的技巧组合。这一过程对于设定学习目标至关重要。本节课设定为技巧组合“肩肘倒立”的第一节课,授课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体操技巧动作,如前滚翻、后滚翻、仰卧推起成桥等,以及一些简单的技巧组合动作。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体操技能储备,同时力量、柔韧、协调素质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生对于“肩肘倒立”动作还比较陌生,缺少相应的本体感觉。其次,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已经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学生的核心力量还相对较差,协调平衡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在学习中应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同时穿插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另外,小学六年级男女之间素质差异较大,应根据男女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技术组合动作,做到因材施教。
(三)突出要素:挖掘肩肘倒立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核心素养
“肩肘倒立”属于体操类运动中技巧运动。学习“肩肘倒立”能够强化学生的身体的平衡控制和协调能力,增强肌肉的耐力和核心力量。同时,在学练中,学生对于预防肩肘等关节的损伤方法及处理措施有一定认识。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技巧类运动的挑战并积极克服,从而形成勇敢坚毅、积极进取、不怕挫折的优秀品质,彰显“肩肘倒立”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另外,在相互的保护与帮助中,能够迅速建立起同伴之间的信任。通过语言交流与提示,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并在帮助基础薄弱同学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责任意识。最后,在展示与比赛环节,能够欣赏身体的美感,自信地展示自己所学动作。
(四)案例呈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肩肘倒立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小学六年级“肩肘倒立”第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运动能力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能熟练完成“肩肘倒立”动作,基础稍弱的学生能在保护帮助下基本完成动作;学生能够描述“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说出各项技术组合动作的具体名称,并合理编排各项技术组合动作;学生的核心力量、平衡感和协调性等体能素质得到提升。
2.健康行为目标:学生知道预防肩肘等关节损伤的方法及处理措施;能够在学练过程中相互合作、指导与保护,并善于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能够在展示与比赛中欣赏身体的美感以及自信地展示。
3.体育品德目标:学生能主动学习,勇于尝试以“肩肘倒立”为主的技巧组合动作,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在保护与帮助中,能够合作互助,体现出一定的责任意识;在展示与比赛中,能够自尊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皮连生.教学设计(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水泉.竞技运动成为体育课程主要载体的渊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7).
[4]邵伟德,李红叶,齐静,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教学目标对接的方式、困境与策略[J].体育学刊,2020,27(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邵伟德,何鲁伟,邹旭铝,高嵘,董翠香,刘昕.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逻辑与策略——以2022年版课程标准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