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四个特征,构建“水韵数学”课堂

2024-10-21周恩跃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9期

【摘要】“融学课堂”倡导“五育融通”“资源融汇”“学教融合”理念,突出育人要素的整体设计与有机统一,突出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突出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与融洽共生.“水韵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个性表达,“水”指课堂追求“上善若水”的价值导向和“智者乐水”的课堂状态.“韵”指课堂达到“灵韵天成”的融学境界和“美韵大成”的素养目标.同时,也指向了数学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引领学生探索知识转变.“学”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探索生成知识转变.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大脑动起来,嘴巴动起来,手动起来,让课堂像一潭活水,有波纹,有韵致.本文聚焦“融学”的四个特征,探讨“水韵”(融合)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融学课堂;课堂教学

通过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育内容,融和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活动能力、合作能力等.融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置递进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数学课堂的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课堂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1“上善若水”的价值导向

“上善若水”典出《道德经》,先秦老子在其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当下的教育也遭遇多重困难,需要“上善”的教育,更需要“若水”的教师;只有“若水”教师,才能有“上善”的教育.这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融学课堂中的“五育融通”给出了答案,关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更加关注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1.1成为一名“若水的教师”

成为一名“若水”的教师,首先需要理解“若水”的哲学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若水”之道,象征着顺应自然、柔和而坚韧的品质.要成为一名若水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谦虚包容,如同水能容纳万物,应具备谦虚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与学习特点,包容他们的差异,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每一个个体.水能随器皿的形状而变化,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这就是教学的个性化.水往低处流,自然而成,所以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自我成长.然而水虽然柔弱,但面对困难和阻碍时却能持之以恒,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无论遇到何种挑战都不放弃.

1.2开展“上善”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笔者更愿意用一个词来形容数学——“包罗万象”.数学教学责任重大,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科素养,还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培育、个人发展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上善若水”的教育理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智慧,强调的是一种至善、包容、柔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种理念尤为重要,因为数学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

“上善若水”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柔和、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如同对待清水一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耐心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态度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没有压力和恐惧的氛围中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

“上善若水”在教学方法上要指向灵活多变,像水一样,适应不同的学生和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如直观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育的普及和普惠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而是渗透到各个学科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数学素养,让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能力的提升.数学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智者乐水”的课堂状态

孔子所云“智者乐水”以流动不居,随物赋形,灵活通彻为其形质,“智者乐水”是一种对于智者善于学习、灵活变通、顺应时势的比喻.“智者乐水”的课堂状态,应该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固化为动态.这也贴合我们融学课堂“五个给”.创设多样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让探讨多样化,让学习深度化.在课堂中,达到“智者乐水”的状态,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1敏锐的观察力

课堂是复杂甚至是多变的,我们经常在教学设计中设想了非常多的学生表现和反馈,但在实践中课堂教学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无法获得

理想的课堂效果,这都跟学生的表现、反馈有关,也就是观察力.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的具体方法如下: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概念的本质: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提高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对相关概念的敏感度.

第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统计学知识的教授和实际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发现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第三,设置递进式的问题链: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激发他们主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对教材和教师的教学进行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第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实物模型、数学故事、生活实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直观感知和观察力.

2.2独立思考能力

思考的重要特性是自我、自主、自由.现阶段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提问,不会质疑,没有批判意识,没有怀疑精神,不会理性思考.知识与思想只有通过内在自我心智的作用,才会激越、沸腾,才会生根、盛放.独立思考能力就是一种主动拥抱、主动出击、主动生长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能够表达,接着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反馈丰富、补充、修正.这样的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3适应环境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节奏也应该回归给学生.给学生营造宽容、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必经之路.数学课是一个充满情境的课堂,这就为学生代入感提供了丰富的沃土.善于创设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课堂,融入教学中步步递进,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快速切入课堂,跟随课堂教学环节,迅速进入学习思考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去创造环境.现代科技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在线资源等手段,提供更多的环境样本和适应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深度理解理论知识.

3“灵韵天成”的融学境界

“灵韵天成”是一种形容事物具有独特魅力的表达方式.“灵韵天成”意味着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趣味和创造性的,应该是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萌发,如同天生具有灵韵一般.“灵韵天成”的数学融学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它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达到一种自然而然、充满灵性的学习状态.这种境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创造力的自然融合.学生应该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不依赖他人的指导就能够找到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灵韵”的基础.学生应该在学习中敢于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和模式,能够自由地探索数学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这种自由探索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应该能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探索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自我创新的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灵韵”的关键.

3.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发现.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3.2创设表达环境探索多样化

注重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通过组织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将传统教学与数字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美韵大成”的素养目标

“美韵大成”这个词语在语境中似乎表达了一种追求卓越、完美的精神状态,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这种状态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追求和培养.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评价和检测.

4.1学校层面——评测有序化

教导处和教科室同时紧密结合,促进数学测评的有序化.对整个学段有较为严密的、科学的、整体的计划和部署,重视教学评价,生成规章制度.于课堂学习、阶段检测、情意发展三个层面融入量化标准,实现和谐发展.同时,要注重提升教师的理念意识,让评价贯穿学生学习始终.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依据学段学习目标,合理整体检测标准,以评测推动评价成效,以评价提升学习能力.现行语文评价以成绩来进行检测,对于学生而言较有压力感,于评价设计中量化评分标准,让学生“看得到、够得着”.通过多样成果展示,让评测有制度、有过程、有结果.

4.2教师层面——评价课程化

在大单元教学的加持下,把评价当作教学来对待,做到评价有标准、有过程、有结果,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初中教学教学中,融入评价教学,尊重学生的表达和学习习惯,立足教学目标,规范化、精量化、常态化,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将教科和教学有机融合,有序推进教师层面的评价课程化.

4.3学生层面——评价学习化

立足“怎么评,评什么”从学生角度出发,从自主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层面,递进化、流程化、成果化,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和推动性作用.重视学生评价的过程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同伴合作,细化分析,量化评价.有根有据,尊重学生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的前提,内化评价量表,逐一对照自我评改,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5结语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就是“几十年后,当你的学生离开学校之后,除了知识,剩下的那才是教育”.在融学教学推进中,“水韵”数学课堂构建中,笔者看到了教育的样子,是全面发展,是学生主体,是方方面面地推进学生做一个健康、快乐、有智、有趣、有个性的人.让我们一起用积极的心态、好学的心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若水”的教师,为培育“上善”的人,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樊雅琴,解月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65-71.

[2]印冬建.初中数学“链+”课堂的建构与思考——以“15.1.1从分数到分式”为例[J]中学数学.2021(16):17-20.

[3]吴立宝,赵月,曹一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材的载体类型与功能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上半月初中版),2023(7-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