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省目标下河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2024-10-21汪萌萌
摘 要:农业机械化是夯实“三农”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最关键、最根本的支撑。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农业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在农业强省目标下,河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需加快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强农机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展现河南担当、贡献河南力量。
关键词:农业强省;河南;农业机械化;对策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河南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殷殷嘱托,全面梳理、化解农业全面机械化发展在各地区、各行业、各品种、各环节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河南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机械化支撑。
一、农业强省目标下河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
河南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的部署安排,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殷殷嘱托,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农业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河南粮食产量连续6年持续稳定在650亿公斤以上;2023年河南夏粮生产克服天气等不利条件,总产量达到355亿公斤,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24.29%。截至2023年年底,河南生猪存栏量为4 038.97万头,是唯一的生猪存栏量保持在4 000万头以上的省份;猪牛羊禽肉蛋奶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蔬菜瓜果等农业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良好。其中蔬菜产量7 855.78万吨,增产2.6%。食用菌产量189.78万吨,增产2.6%。新时代河南已经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粮食生产大省、食品加工大省,正在向农业强省稳步迈进。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86亿千瓦,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二,拖拉机、配套农机具保有量分别为327.5万台、723.9万台,在数量上位居全国第一;稻麦联合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和花生收获机分别为24.8万台、9.4万台、10.1万台,位居全国前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小麦、玉米和花生等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稳步推进,农机作业跟踪查询、农机宏观布局调度、售后维修服务的总体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机装备加快更新、技术加速升级,2022—2023年新增农机具44.9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粮食烘干机分别为9.6万台、1 255台。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河南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到2 366.67千公顷(3 550万亩),约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2%。2023年年底,河南成立农机服务组织1.38万个,其中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分别为630个、7 643家,全省农业服务从业人员达到15.4万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链条不断延伸,在巩固提升耕地、种植、管理、收获等领域的基础上,持续向产地直接烘干、产后初加工、农业资源考察采集、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线上线下产品联合销售等领域延伸。
(四)农机政策支撑更加坚实
“十四五”时期,河南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阶段,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全省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等要求,随后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农业机械化”列入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工程,明确了一系列推进举措,《“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更进一步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部署。从省级层面来看,河南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河南省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为河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农业强省目标下河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机制造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农机生产企业大而不强。河南农机企业在高端和特色农机装备生产方面相对不足,高端农机占比较小,对进口高端农机过度依赖,特别是针对丘陵、山区、滩涂等与农艺相匹配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缓慢,国产农机难以完全满足省内各区域、各作物和各环节农业生产的需求。二是智能农机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在机械种类层面,丘陵山区农田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装备、畜牧养殖机械缺乏;在技术层面,动力换挡、变速、视觉系统及识别算法、传感系统、生命感知设备等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相对落后;在农机质量方面,产品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相对较低。三是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企业创新主体不够突出,各创新单元互动性较差;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脱离市场,资源投入多部门并行,统筹协调主导作用不足。
(二)农机智能化发展基础薄弱
一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河南部分乡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普及率相对较低,网络信号稳定性相对较差,有些地区甚至无法及时接收到网络信号,不能满足智能农机实时监测的基本要求,阻碍了智能农机的正常作业。二是智能农机综合管理平台发展较为滞后。目前全省智能农机综合管理平台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兼容性较差、功能单一,尚未建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阻碍了智能农机装备大范围推广应用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三是工人素质相对较低。农业机械产业工人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能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农业装备现代化人才选拔、培养、利用、评级、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三)农机利用结构性不均衡
一是从产业分布来看,种植业机械化率远高于畜牧业机械化率。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其中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分别为35%、24%、43%、42%,机械化率相对较低。二是从生产对象来看,不同种植业之间机械化率差距明显。目前,全省小麦、玉米、水稻等主粮的机播率和机收率较高,分别为98.6%、97.7%、62.9%和99.5%、88.2%、94.5%,经济作物的弱项比较多,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率相对较低。三是从生产环节来看,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仅为43%、42%,农产品加工业的机械化率远低于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四是从区域分布来看,由于当前全省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丘陵、山区、滩涂等地势复杂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业需求,导致这些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农机农艺农田协同发展不足
一是宜机化程度不够高。比如丘陵山地、黄河滩涂地区,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散,地势高低不平、土壤条件参差不齐,机耕道路建设滞后,农机装备“作业难”,智慧农机缺乏必要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农机装备与耕作方法协同发展不足。科学的耕种方法是现代智能化农机装备能够高效使用的重要前提。当前,河南农业生产、耕种依然沿用部分传统方式,不能更好适应农业机械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省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三是农机装备与农业经营制度不适应发展需求。当前,全省农户农机需求主要通过社会化服务来满足,但由于农机装备质量不高、农机人才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等原因,河南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五)农机环保形势日趋严峻
一是老旧农机设备存量较大。部分在用的农业机械能耗较高,环境污染相对严重,不能很好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农机构成不合理。全省现存农机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特征突出。另外,由于农机新产品购买成本相对较高且部分技术瓶颈仍需突破,导致当前具备智能化绿色化特征的农机设备没有被大规模推广应用。三是部分农民减排意识薄弱。从农户的购买意愿看,价格和使用寿命是农机购买者的首要考虑因素,对农机排放标准具体要求和内容关注度不够。
三、农业强省目标下河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强化洛阳市的龙头引领功能,辐射带动郑州、许昌、开封等市,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农机装备产业基地;支持农机作业降尘抑尘装置、无人驾驶机械、农业机器人及智慧农业农机装备和农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推广,加大对科学耕作方式、秸秆循环利用等相关装备、配套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二是坚持集聚联动发展。积极引导人才、创新、资金、政策和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龙头企业汇集,筛选、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农机制造领军企业;持续提升整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社会综合服务能力强、差异化多元化发展的“河南特色”农业装备产业集群;支持农机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以省重大科技专项为指导,创建产学研协同合作、多元研发投入机制。三是优化平台建设。突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在提升农机装备创新效能方面的重要地位,加快各级农机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装备制造品牌。四是强化开放合作。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在持续提升招商精度和力度的同时,鼓励本省优质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农业机械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国际化合作。
(二)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鼓励各县(市、区)立足本地农作物组成结构、土壤等级、地形分布、种植生产传统,统筹各方力量、优化技术组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程机械化新路径。二是补齐全面机械化短板。围绕种子培育、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等产业现实需求,着力突破机械化技术难题,强化农业各环节、智慧农机全产业、高质量园艺多领域联合攻关;夯实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农机化物联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协同推进。三是加快推进联合创新。充分发挥河南高校、院所学科支撑、创新资源集聚和企业产业化优势,全面梳理农业机械装备各领域的优势学科专业、创新技术、资源要素、重点企业,围绕基础研究、科技研发、创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等阶段的实际需要,加快实现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效能最大化。
(三)加强农机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全面落实农机服务支持政策,探索开发农机保险。创新农机服务机制,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建设一批多功能、多元参与的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二是优化现代化农业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支持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学科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三是支持高校扩大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强化产教、校企协同合作,鼓励共建共享农业机械工程创新科研基地;加快农机技术推广线上平台和线下机构建设,实现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训常态化。
(四)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土地支持、电力供应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各县市区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优化自身生产作业条件,优先安排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用地,确保配套设施用地需求,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二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围绕提高农机作业便利程度,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增强全局意识,坚持系统思维,构建集农机具存放、运输、维修、育秧育苗以及农产品产地烘干和初加工等于一体的农机作业服务配套设施体系。三是稳定农业机械支持政策。全面落实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补贴政策,最大限度减少对国内外农机产品的政策差距;加大政策对功率大、性能高、特色突出和功能多样的农业农机新装备补贴试点力度和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强,周丽.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内涵、动力源泉与政策选择[J].中州学刊,2023(3):43-51.
[2]江泽林.把握新时代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特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9(11):4-13.
[3]于悟然.推动农业机械化和推动农业机械装备转型升级[J].中国农村资源与区划,2023(4):18-32.
[4]金文成.农业强国目标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路径[J].农村经济问题,2023(10):13-17.
[责任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