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式积分养老案例研究
2024-10-21吴秀才
摘 要:农村互助式养老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熟人社会优势,利用农村丰富的社会资本解决养老难题。安徽省五河县民政局开展的互助式积分养老,充分利用农村社会熟人特点,招募志愿者提供为老服务,通过智能终端+互联网互助积分养老服务平台,探索为老服务获得积分、积分兑换物品的互助式积分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但因社会属性、阶层属性、个人偏好等差异,互助式养老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更好满足多元养老需求。
关键词:农村互助式养老;社会资本;社会交换;熟人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互助式养老可以且必然成为重要的养老方式之一,农村有其实践土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月2日印发实施《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2021年和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采用“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来阐释互助养老发展的紧迫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互助式养老相较于家庭养老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相较于机构养老,老人及其家庭需要付出的成本较低,老人需求满足情况较好。党中央已经就农村养老工作的具体走向定下政策基调——以互助式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鼓励各地积极开展互助养老新实践,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
2001年,有学者对“江西兴国县的老人们三五人一伙,七八个一群,相依相伴”的互助养老实践进行了研究。此后,“社区互助养老”“爱心时间银行”“时间银行”“代际双重绑定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被介绍到国内,研究者对多种互助养老模式的运作机理、存在问题、本土实践作了细致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农村互助式养老进行研究。研究者关注农村互助养老的重要作用,认为可以“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解决好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问题”“为中国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养老模式,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战略选择”。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当前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指出“需要政府在财政、立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支持”“在村庄缺乏普遍互惠规范的情况下,因社会信任水平低下和动员方式不当而不能激发出足够强烈的合作动机,农村互助养老的合作生产难以建立并持续”。部分学者关注国内互助养老的历史演进、制度进化,介绍国外互助养老的实践经验。
当前对农村互助式养老的研究内容丰富,聚焦于作用机制发挥、实践进程演化和问题对策等,多数学者关注互助机制的持续性,普遍认为当前制度机制保障不足。因此,聚焦互助机制建设,以五河县开展的农村互助式积分养老为例,依据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当前农村互助式养老的工作进展和主要经验及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互助式养老提供参考。
一、五河县农村互助式积分养老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资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尔曼和林南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社会资本(源)理论。林南认为,社会资源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取的资源,即只要有社会联系的地方就会有社会资源存在,社会资源可以被人使用。布迪厄将社会资本视为社会网或群体的成员所拥有的资本形式。意即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成为生活重要资本形式。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科尔曼也强调关系在社会资本实现中的作用。群体成员在社会关系中累积的社会资本可以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农村,每个人互为社会资本,带来的是互助与合作。志愿者和老年人来自同一个村庄,互为社会资本。老年人将社会资本转化为具体的养老服务行动。志愿者通过提供服务积攒社会资本,获得良好的声誉、较高的赞誉和无上的荣誉。深入发掘因社会联系产生的社会资本,服务于互助式积分养老,服务于老年人,对开展互助式养老意义重大。
(二)社会交换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从微观层面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指出,人们在做出某种行为之前会对这种行为带来的收益与成本进行衡量,人们为了获得某种报酬会进行交换。布劳发展了相关理论,认为互相提供报酬的个体可以维持相互吸引和持续的交往……并认为群体行为也是出于对利益的考量。霍曼斯从个体交换的视角分析社会交换,布劳为社会交换加上群体和组织,进一步丰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其他组织、组织与组织内部,为我们理解社会行为提供重要视角。
五河县开展的互助积分式养老建立在社会交换理论基础之上。志愿者拿出私人时间和服务行动来进行交换,获得积分等物质利益、精神激励、老年人认同、村邻认同等。老年人以过去对他人的关爱、政府给予的补贴(补贴不以现金形式给付于志愿者或老人)进行交换,得到的是志愿者提供的服务。社会交换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交换对象之间有信任基础且通过交换获得效用物。农村开展互助式养老满足以上条件,志愿者和老年人彼此较为熟悉,知根知底,具备交换的信任基础;志愿者获得积分和声誉,老年人获得服务,符合社会交换理论的一般原则,且有助于养老互助机制建设。
(三)熟人社会理论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农村交往形态与城市不同,农村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距离较近,易于接受结对帮扶。熟人之间的互助不能单纯依靠金钱来衡量,志愿者通过提供服务获得积分相较于得到现金更加含蓄,符合熟人社会特点,且积分兑换的物品不是老年人提供,减轻了志愿者的心理负担。农村熟人社会背景下开展互助式积分养老有其理论支撑和实践前景。
二、五河县农村互助式积分养老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五河县60岁以上人口10.11万人,占总人口的19.33%,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五河县城镇化率低,多数老人居住在农村,全县约有留守老年人2 368人、失独老年人84人、空巢老年人36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689人。五河县地处平原,村庄与村庄/乡镇之间距离远,家中子女外出务工,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和抚育孙辈等因素影响,集中养老困难。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安全保障、文体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阻碍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21年,五河县民政局开展互助式积分养老探索,前期开展互联网平台建设、志愿者招募、制度试运行等工作。2022年,安徽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工作。同年年底,安徽省民政厅发布《关于确定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县的通知》,五河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县。五河县民政局提出全县重点围绕农村互助式积分养老,并积极谋划、合理布局,争取用3年时间健全农村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总体思路是以“代际接力”的互助方式,使农村老年人获得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安全保障、文体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积极谋划,开展前期工作
2021年,五河县民政局开展互助式积分养老工作,选定35—70岁的农村居民为志愿者(主要为低龄健康人群),与老年人(五河县户籍且在农村居住的60周岁以上五保老人,80周岁以上的低保户、独居、空巢、失独、计生伤残、失能等政府兜底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和老年家庭)签订结对协议,志愿者通过提供紧急呼叫(尤其是夜间)、打扫卫生、晾晒衣物、买药送医、探视慰问等服务获得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物品,“呼叫—服务—积分—兑换”是基本工作思路。
五河县民政局选定5个试点村,招募97名志愿者,与308名老年人结对,通过精准识别、邻里筛选配对、照料协议签订等,确定服务关系,与A公司合作,采集志愿者和老年人信息,录入“互助积分养老平台”,为后期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二)精心筛选,建强志愿者队伍
建强志愿者队伍才能有效开展服务。五河县民政局对志愿者的要求:一是有爱心、热心,关心老人;二是身体健康,无心脑血管等高危疾病;三是常驻本村,时间充裕、灵活;四是有手机,可随时接听电话。目前筛选的志愿者大都是本村人,距离短,日常交流交往多,知根知底,可以更好开展服务。志愿者日常管理由本村养老服务站执行,站长一般是村“两委”成员中负责民政工作的同志担任,站长为本村村民,掌握本村情况,能更好筛选志愿者及安排结对。
五河县民政局委托A公司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积分规则、智能终端使用、护理服务知识等。通过培训,志愿者了解了参与互助式积分养老服务的基本方式和可提供的服务内容,学会了通过智能终端完成个人工单上传,实现积分记录。
(三)提前布局,建立数据平台
五河县民政局尝试“专业社工+互助养老+智慧终端+积分激励”的运行机制,突出以积分激励提升互助持续性。五河县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A公司签订项目协议,借助互联网应用平台,建立互助式积分养老服务平台。平台可实现统一调度和流程监督,构建“县级运营调度中心、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村居服务站、老年人”四级服务网络。
借助智慧终端实现“一呼一应”。智慧终端安装在老年人家中,老年人有任何服务需求,通过一个按键即可实现“一键呼”。“一键呼”与志愿者手机一对一绑定,志愿者接到呼叫,即上门服务。志愿者到达老年人家中提供服务后,按下智慧终端“服务键”按键,即可上传图片等佐证材料,实现“一键应”。此时,县级平台记录服务工单,产生积分,以便兑换。
四级服务网络背后是四级响应网络,即“志愿者→村民政服务工作站→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县级运营调度中心”。响应机制为:老年人发起呼叫后,志愿者电话响铃,上门提供服务;若志愿者电话超时未接听,村民政服务工作站负责人电话响铃,可联系志愿者或本人上门服务,查看老人情况;若村民政服务工作站负责人电话超时未响应,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响铃,可视情况安排服务;若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超时未响应,县级运营调度中心座席电话响铃,座席工作人员根据情况联系相关人员开展服务。四级响应网络有效解决服务空白问题,针对紧急情况,做到完全响应。
(四)注重激励,保持参与动力
参与难题一直是互助式养老持续性差的重要原因,较少积分激励难以激活服务动力,造成服务缺位;较多积分激励易导致参与过度,服务泛滥。设定合理的积分规则,注重积分激励和社会效益始终是五河县民政局的关注点。
五河县采取按服务次数进行积分:6:00—22:00,上门提供服务,一次积10分;22:00—次日6:00,一次积20分。这种积分方式相对简单,避免了采用服务项目积分产生的服务提供不到位(积分少的项目无人提供服务)和服务作弊(积分多的项目较多人参与服务,甚至想方设法偏向于积分多的项目服务)现象,因夜间上门服务便利度低,成本高,故夜间积分加倍。志愿者所得10积分可以兑换价值1元物品,灵活兑换(随时、月度、季度、年度等),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2023年3月,五河县民政局对上年度工作中的优秀志愿者及优秀站长进行年度表彰,激发志愿者参与服务热情,产生了较好社会影响。
三、五河县农村互助式积分养老的主要经验
五河县农村互助式积分养老的主要做法是充分动员志愿者的积极性,以积分兑换为抓手,形成互助互惠的养老模式,抓住农村熟人社会属性,利用近邻相亲、相知的优势,吸引和促进更多志愿者参与服务,增加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缓解农村养老面临的服务半径大、服务覆盖弱的问题。通过积分兑换解决互助机制持续性问题,同时,鼓励志愿者奉献自己、服务他人,塑造村民之间互助、友爱的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
(一)需求导向的整体设计
当前任何改革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着覆盖不到位问题;因距离乡镇远,老年人日常生活、看病就医等基本需求无法满足;也存在服务不及时问题,如遇紧急情况得不到及时的照顾和救助。五河县互助式积分养老正是面向这些难题,充分考虑老年人日常需求和紧急呼叫,晚间给予志愿者更高积分,解决为老服务覆盖不到位和服务不及时问题。以老年人为中心,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制度设计、响应设计、积分设计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二)合理科学的分工体系
五河县互助式积分养老的参与主体包括志愿者、村民政服务工作站、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县级运营调度中心(委托A公司运营)。志愿者是服务的承接者,承担具体服务工作,服务老年人或在接到呼叫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接受监督,参加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村民政服务工作站承担志愿者筛选、入户走访、老人精准识别、志愿者服务质量评估、反馈给上级机构等工作,在老人呼叫志愿者无法接通时,视情况处理呼叫。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花名册,负责监督和指导志愿者和村民政服务工作站开展相关工作,在二者均无法接通老人呼叫时,视情况处理。村民政服务工作站和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是现场监督者、中间传达者。A公司负责互助式积分养老整体运营、日常培训、志愿服务监督、媒体宣传等,是设计者。五河县民政局整体谋划推动,提供全方位支持,对项目负责,是规划者。各参与主体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一旦出现服务缺位,其他主体补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高效快速的响应模式
高效快速响应才能让服务零距离。互助式积分养老项目以智能终端+互联网平台的优势,采取四级服务响应,有效破解有呼无应、有呼晚应问题。智能终端集成“呼叫”和“应答”按键,供老年人和志愿者使用。智能终端号卡与志愿者号卡绑定,一键直达,遇到特殊情况无法直达,采取分级呼叫分级响应,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对呼叫进行监测,确保呼叫接通。日常服务中,快速响应作用不明显;而遇到紧急情况时,四级服务网络可确保老年人的呼叫被接听,在救急救困方面作用明显。
(四)周到全面的志愿服务
志愿者大都在本村居住,与老年人居住距离近,可减少上门服务的时间成本。志愿者日常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打扫卫生、晾晒衣物、买药送医、探视慰问等,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上门查看情况,提供必要协助。志愿者的邻里属性提供更多心理层面关怀,日常探视中的沟通交流、嘘寒问暖可以排解老年人心灵空虚和苦闷,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日常具体服务与心理慰藉大幅提升志愿服务的效能。
四、问题及讨论
五河县互助式积分养老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数量有限。有的村工单数量较多,志愿者比较集中;而有的村则相反。这就需要进行成本考量,如智能终端的数据使用费用、购买第三方服务产生的费用等,如何以最小化代价提供最优方案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志愿者招募难。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村人员中一部分年龄偏大不适合成为志愿者,一部分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加上积分激励有限,业务培训占时间,志愿者有退出情况,后期招募更加困难。三是服务项目仍有拓展空间。除开展常规服务和紧急呼叫服务之外,仍有部分服务项目待推进,可与安徽省推动的助餐工程相结合,解决农村地区助餐点少、有助餐点无人就餐等问题。
就当前实践效果来看,五河县互助式养老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互助机制的持续性难题。农村是开展互助式积分养老的合适场域,村民之间相熟、相知、相信,老年人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城市是否适用,需要实践来验证。因社会属性、阶层属性、个人偏好等差异,采取何种互助养老模式不能一概而论,互助式养老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更好满足多元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邱长福.乡村养老面面观[J].中国老区建设,2001(12):22.
[2]金华宝.社区互助养老:解决我国城乡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J].东岳论丛,2014,35(11):123-127.
[3]景军,赵芮.互助养老: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J].思想战线,2015,41(4):72-77.
[4]夏辛萍.中国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2):5723-5725.
[5]彭炎辉.代际双重绑定时间银行: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J].西北人口,2017,38(6):87-92.
[6]刘妮娜.互助与合作: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J].人口研究,2017,41(4):72-81.
[7]贺雪峰.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1-8.
[8]赵志强,杨青.制度嵌入性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J].农村经济,2013(1):89-93.
[9]丁煜,朱火云.农村互助养老的合作生产困境与制度化路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1):112-123.
[10]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
[11]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1.
[1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6-8.
[责任编辑: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