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与叙史:1951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效果考察

2024-10-18祝杰

关键词:建党纪念党史

摘"要: 建党三十周年之际,基于增进政治认同、提高广大党员思想素质、顺应反帝爱国斗争等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开展全国性党史学习教育。在建党纪念语境下,中国共产党以纪念文本、出版党史文献、纪念大会、纪念娱乐活动等途径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党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功能和路径,形成了建国后党史学习教育的示范性经验。以“思想改造”推动各项工作,揭示了中共从“治党”向“治国”转变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 1951年;党史学习教育;建党纪念;路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K27; 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0453(2024)03-0015-0007

1951年,中国共产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局部政权”扩大到“全面执政”,从国际社会中的无名之辈到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坚力量。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中国共产党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党史学习教育。“过去的历史回顾及纪念活动主要是面向党内的。”[1]这次“转折年代”的党史学习教育是对中共党内教育的血脉赓续,是新时期的开拓创新。学界对于1951年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究成果较少①,视角也相对单一。笔者以“建党纪念”为视角,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月报》《新建设》等党报党刊为主要史料出处,揭示纪念语境下中共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及效果,以期对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 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与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缘起

建党之初,日常性的党史学习教育主要依托党的各级学校进行。1938年5月,中共将7月1日定为建党纪念日。6月,中共发表《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大纲》,第一次明确要求对党的历史、性质、主张进行宣传。自此,党史学习教育成为历次建党纪念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功能也契合当政者的执政需求。

(一) 有益于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

一直以来,中国以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为主,社会相对封闭且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常年战乱不断,因此“党的历史对绝大数人来讲还是陌生的”[1]。据统计,“1949年全国的文盲率达到80%”[2]。仅1949年年底较1948年7月增加的150万新党员中,“文盲、半文盲的占69%,小学程度的占27.66%,中学程度的占3.02%,大学以上的占0.32%”[3]。广大党员群众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尤为必要。

(二) 有助于提升党员思想水平

革命胜利前夕,中共要求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但“进京”不久,党内出现了各种不良现象。比如,华中解放区乡村工作中许多地方发生了无政府、无纪律事件。“不少干部对于地方打人、骂人及个别杀人事件采取了尾巴主义的态度,而且更有自己动手打人、示意打人和组织打人的情形。”[4]由此可见,当时部分干部思想不纯、态度不端情况已相当严重。

除此之外,中共党员队伍因急剧壮大而引起的问题也日益暴露。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共党员是4万左右,1945年抗战结束是121万,1949年底是450万,1950年前夕是500万,1951年3月统计是580万 参见《中共党员超过五百万党的巨大发展带来巨大的党内教育任务"中共中央决定进行全党整风》,《人民日报》,1950年7月1日第1版。。“大批工农出身的老干部,文化水平还没有得到提高的机会,一九四九年华北各省吸收的三十五万新党员,对党的认识还很差。”[5]因此亟需开展党内学习教育以提升党员素质和认知水平。1951年的整党运动中提出,“应是以一年时间(一九五一)普遍进行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的教育,使所有党员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6]。对党的历史进行深入学习和认识是一个“标准党员”的必修课。由此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思想改造的“利器”呼之欲出。

(三) 有利于推动反帝爱国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组织反动力量围攻新生政权。一方面,美帝国主义通过对日“政治妥协”来遏制新中国。195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美帝国主义分子慌忙为日战犯辩护》一文对美行径予以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可耻行径是对二战以来日本犯下滔天罪行的颠覆,是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所取得胜利果实的践踏,更是对中国近代史以及党史的扭曲和否定。另一方面,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挑起战事。美国无故威胁新中国的国防和领土安全,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怒。同时,美帝国主义援助台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这是赤裸裸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行为。对于美帝国主义的越轨行径,应该予以澄清,以正视听。“在一九五一年,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光荣任务,是继续加强国防力量和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正义斗争,加强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反帝国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工作。”[7]

总体而言,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全国人民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全面了解日本侵华、台湾问题等事实,认清帝国主义的罪恶面目,开展反帝爱国斗争,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二、 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与党史学习教育实施的基本路径

党史学习教育与建党纪念都是对党史记忆的再现,两者存在紧密联系。1951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建党的三十周年应当学习党的历史》。建党纪念为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提供了基本路径,建构了民众对党史的认知模式。

(一) 以建党纪念文本忆党史

1951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七一”纪念办法规定,党报、党刊应刊登各种纪念性文章,由此奠定了纪念活动的基调。中共河北省委等要求,各级党报、党刊要加强纪念“七一”宣传,特别强调了“发表党员对党的斗争历史的回忆和自述”[8]。中共各级舆论机构的权威性大大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报纸新闻不仅是书面话语,它还是以公众为读者对象的话语形式,和私人信件或特殊目的的出版物不同,它的读者是广大的群体。”[9]中共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大大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影响力。

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发表了大量回忆性文字 《江西日报》发表了《回忆方志敏同志奋斗一生》,《群众日报》发表了《悼陈潭秋同志》,《皖北日报》发表了《悼陈延年同志》,《长江日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英勇奋斗的三十年》《湖南秋收起义的片段回忆》,《解放日报》发表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西人民坚持斗争二十年》,《东北日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十四年的苦斗》,《新湖南报》发表了《回忆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下的湖南初期的工人运动》。,其中绝大多数文章与党史密切相关。如,《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中共领导人撰写的18篇纪念性文章 按照时间顺序:陆定一《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6月23日)、邓小平《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6月24日)、李维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6月25日)、萧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6月26日)、冯文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的鼓舞者、组织者和领导者》(6月27日)、蔡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妇女》(6月27日)、陈伯达《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6月28日)、薄一波《加强党在农村中的政治工作》(6月29日)、饶漱石《庆祝党的三十周年纪念》(6月29日)、钱俊瑞《学习和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思想》(6月29日)、聂荣臻《中国人民怎样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6月30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7月1日)、朱德《中国人民怎样击败了美帝国主义武装的蒋介石反动派》(7月1日)、贺龙《在毛主席的旗帜下胜利前进》(7月1日)、陈云《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建设》(7月1日)、邓子恢《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奋斗》(7月1日)、彭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7月1日)、习仲勋《跟着毛泽东走就是胜利》(7月4日)。和八篇《毛泽东选集》节选文章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7月1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7月5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7月14日)、《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7月19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7月31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7月31日)、《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8月23日)。,以及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文章九篇 按照时间顺序:许德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6月30日)、张澜《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7月1日)、陈叔通《永远跟着毛主席走》(7月1日)、陈其尤《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而作》(7月1日))、马叙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7月1日)、李济深《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纪念》(7月1日)、章伯钧《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正确的民主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7月2日)、宋庆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鼓舞力量(在中共中央华东局暨上海市委庆祝党的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词)》(7月2日)、程潜《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卅周年》(7月2日)。和广大工农兵群众代表文章一篇 赵占魁《在党的教育下,我永远保持着光荣》(6月18日)。。中共领导人的文章如冯文彬回顾了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和学生的历史贡献;陆定一概括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世界政治格局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重大影响;李维汉、邓小平、陈伯达等对中共历史上重大理论和实践成就进行了总结,如“民主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等。其中,从《毛泽东选集》节选的八篇文章以“毛泽东思想”发展脉络为主线展示了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图景。

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10]。民革名誉主席宋庆龄在讲话中提出历史性的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唤起大家的责任感,这是值得研究的。”[11]民主党派人士和民主人士作为中共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合作者,以“旁观者”视角诠释了中共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工农大众的一部分,其中党员赵占魁逐步成长的自我写照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微观党史。纪念文本书写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力证这是一次不分党派、社会性、群众性的党史学习教育,全景式展现了党的历史面相。

(二) 以建党纪念大会讲党史

“纪念大会”是中共传达各类信息、彰显权力的重要途径。我党多是通过这种声势浩大的大会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建党纪念大会”仪式化的程序,回顾党的历史,表达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诉求。“历史,在其成熟且有效的形式下,是集体的记忆。”[12]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回顾了三十年来党的光辉历史,深切缅怀了革命先烈。大会要求对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成功胜利原因的同志,要用中国革命的历史扩展自己的眼界,改正观点,改造思想。为了有力保证未来的革命建设,大会要求学习毛泽东思想,“这就是我们全体党员在庆祝我们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时所应该努力的地方”[13]。党组织中共领导人和党的高级干部亲自讲党史,通过这样的方式,绝大多数民众都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主动学习党史,藉此更清晰地了解了党史学习的来龙去脉。

根据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基层党组织将举办各种规模不等的纪念会议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手段。北京基层党组织邀请老红军贺玉章同志(第八区)和周仁同志(中共第一区区委机关)一起“回忆长征中英勇斗争事迹,报告长征的情形”[14]。在革命圣地延安,全市各乡的党员、团员和人民群众以及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杨家岭、枣园等地的农民“在‘七一’前夕举行了座谈会,回忆十几年来的生活情况”[15];萍乡煤矿老工人“曾在六月十八日举行回忆座谈会,叙述那一段光荣历史”[16]。通过举行这样的回忆晚会和座谈会,用党员和群众的切身经历和感受相互教育、激励,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党的认识。“因为是亲历者的私人回忆,富有强韧的历史现场感和生动鲜活的细节”[17]54,更有利于“与谈者”和“与会者”达成共识。

(三) 以建党纪念文献编党史

中共历史文献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科书”,具有回顾历史、见证历史、澄清历史的作用。1951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指出,“学习党的历史的基本材料,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18]。“七一”纪念日,全国上下沉浸在缅怀过去的氛围之中,借此热点和时机预告权威性历史文献出版,可以引导民众阅读、学习党史文献,达到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之后不久,“《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印行就达106.6万册”[19],发行范围涉及海内外。除汉字版本外,“新疆人民出版社正积极进行《毛泽东选集》的少数民族文字的翻译工作。首先准备把《毛泽东选集》翻译成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三种民族文字。现维文翻译组已将《毛主席选集》第一卷译出八篇,即将分别出版单行本”[20]。《毛泽东选集》一经出版,就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掀起一股以毛泽东思想为文化关键词的学习热潮,一种大合唱式狂欢的50年代红色文化图景徐徐展现。除此之外,中共相继汇编《土地改革重要文献汇编》《党史资料》20册,“中宣部编辑了《李大钊选集》,相关部门影印了《新青年》《共产党》《向导》等19种革命期刊,以及《新中华报》《人民日报》等六种党报”[21]。党史文献的出版契合了建党纪念的文本仪式,为党编修红色家谱,为党存史修志,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优秀教材。

中共三十年的历史需要回顾、总结,更需要书写。“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青年出版社把华应申同志编的《中国共产党烈士传》增订重版,我们愿推荐这本书给读者,作为纪念这伟大节日的读物之一。”[22]这本书包括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23位先烈的生平事迹。作者对革命先烈的革命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热情讴歌了他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1951年6月底出版《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本有影响的中共党史专著”[23]。本书宏观上回顾了中共领导下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不同阶段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大篇幅概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与政策方针,深入探讨了党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并给出了定论。该书出版后,“截止至七月底止,总印数达二五一、五○○册”[24]。1951年7月,《中国共产党简史》由学习杂志社负责发行,由学习杂志初级版资料室出版。从根本上说,党史文献的出版和发行是借助纪念语境,以达到有效传播党史知识的目标。

(四) 以建党纪念文娱活动宣党史

文娱活动作为建党纪念的重要形式之一,多来自广大群众的自排自演,其具有艺术性、通俗性、群众性特点。中共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于文娱活动中,将艺术功能与教育功能融为一体,如歌剧、画片、电影等。纪念娱乐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引力”,达到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艺术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引发受教育者对党史知识的情感共鸣,以精神力量促进广大群众主动接受党史知识的灌输和洗礼,在记忆和情感层面加深对党史的理解。

1951年“七一”前夕,北京市号召“在工人、劳动群众中通过展览会、画片、电影等进行革命历史的宣传讲解”[25]。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建构和还原,受教育者睹物思情,更好激发了爱党、爱国情怀。“七一”当天,四川遂宁为纪念建党三十周年,“在天上宫剧场义演文艺节目,节目主要有‘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曲和解放区斗地主、恶霸,减租退押等小型话剧”[26]。浙江萧山公安局俱乐部出演歌剧《刘胡兰》向建党30周年献礼,以此表达“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今天”[27]38,号召民众要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团结起来把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中共将重要的“党史人物”“革命实践”搬上戏剧舞台,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现场,从而情不自禁地接受戏剧所传播的内涵和要旨。“七一”过后,“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各部将继续学习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来的斗争历史。各部与驻地群众开军民联欢大会。会上将由各部首长报告人民解放军历史”[28]。

三、 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中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效果

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提到,人类的成就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被忘却,伟大而精彩的事迹不会失去它们的荣光。自此以后,人们将纪念的功能——让事物在记忆中保持鲜活的功能——指派给了历史书写。纪念语境下的党史书写,使党的历史在民众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对民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推动民众革命主义立场自觉的历史进程

在纪念语境下,中共对自我历史的政治表达已形成了一套图腾式的话语表达方式、用语习惯和风格。因此“言语的习俗构成了集体记忆最基本同时又是最稳定的框架”[29]。比如在“七一”前夕,河北保定市电信局中共支部书记王彦庆回忆了优秀党员王鹤立的英雄事迹。他在纪念回忆大会上提到,王鹤立在就义时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王彦庆的回忆对大家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党员们都坚决表示,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为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到底。”[30]1951年7月1日,浙江省萧山县公安局俱乐部举行庆祝建党三十周年歌剧《刘胡兰》演出大会。解放军310团的指战员、机关干部、居民群众纷纷赶来,广场上挤满了数千人。当演到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英勇就义时,整个演出达到了高潮。“解放军310团的战士们带头呼起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口号。”[27]38最后在宣布杀害刘胡兰的凶手押赴刑场执行枪决时,“台下再次响起‘坚决镇压反革命’、‘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和热烈的鼓掌声”[27]38。中共以“运动式”教育形式展示了党史的生动面貌,以“口号”式的党史话语表述方式言简意赅表明了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具有极强的宣传性和动员性。广大民众在这种极具仪式感的集体记忆中逐渐形成了对中共及其革命事业自觉认同的情感共鸣。

(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七一”之前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大会强调,“必须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教育人民,而不是用其他任何观点和方法去教育人民”[31]。中共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大踏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进程。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达在学习毛主席1926至1929年的四篇著作 分别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后感言:“毛泽东同志在许多根本问题上,却能根据马、恩、列、斯的革命基本科学,以自己独立的思考达到了与斯大林相同的结论,因而保持了自己和他的战友们正确。”[32]此言论道出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与伟大。普通民众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之后纷纷在各大报刊上发表感想。除了《人民日报》之外,《光明日报》也相继发表了《毛泽东思想怎样教育了我》《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新华月报》刊发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观点与方法》《深刻领会毛主席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新建设》杂志开设专栏刊发学习毛泽东思想之后阐发感想的文章。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广大民众不仅加深了对党史的了解,更进一步厘清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之于中国革命事业重大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三) 推动各项革命工作实践的历史进程

“七一”前夕,河北省委对党的纪念活动提出要求,“在庆祝会上,各级党委应联系本地党组织的发展历史……并适当的联系目前党员思想和当前各种工作,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属、军属和售棉储棉等”[33]。在纪念语境下,中共以再现历史的书写方式,紧密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民众在对中共历史认同的基础上凝心聚力,有力推动了各项革命工作的进程。

土地改革过程中,普通工作人员在学习党史以后认识到土改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中实现了‘耕者有其田’”[34],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了党的先进性,并表示要从行动上以此次土地改革实践“提高我的政治水平,巩固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5]。在储棉运动中,山东德州东光县将购棉、储棉与“七一”纪念教育运动相结合,收效很大。农民经过党史学习教育以后,认识到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我们吃的饭都是同志们牺牲流血得来的”[35]。因此农民将储棉视为报答革命同志的方式,“该地的购棉、储棉即进行得比较顺利”[36]。在增产捐献运动中,苏南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增产捐献运动得以顺利地开展。在建党纪念语境下,各地劳动模范回忆自身的成长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历史。如宋洛学、王洛河等人主动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了捐献粮食支援抗美援朝的决心。

四、 结语

在纪念语境下,党史学习教育的范式始于延安时期,系统成型于建国初期,逐步完善并延续至今。1951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延安经验基础之上,肩负着“三十而立”的时代使命,成为全国性党史学习教育的初始经验。党史学习教育的受众对象为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打破了党派藩篱;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以毛泽东思想为重头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整合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命题,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花;党史学习教育路径在纪念语境下逐渐突破了延安文本纪念的框架模式,叙史主体更为多元化,适应了大众化目标,展现了执政党的地位与合法性的现实基础。中共“三十而立”的纪念活动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前沿阵地,党史学习教育亦成为建党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建党纪念与党史学习教育已然形成良好的政治互动关系。在纪念语境下,党史学习教育的范式为民众建构了党史知识的认知模式,彰显并实践着中共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中共执政的重要资源和法宝,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共利用思想改造推动各项革命工作进程的智慧方案。就新中国初期政治局势而言,党的历史在纪念语境下被不断深化、诠释和延伸,思想改造的力量逐步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怀旧不是目的,推陈出新才是根本关怀。”[17]57在纪念语境下,中共不断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功能和途径,使之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志军.一九五一年:建党30周年“文本纪念”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以对中共党史的宣传为叙述中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3):4957.

[2] 高书国,杨晓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从战略追赶到局部跨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0.

[3]"王佩连.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活动的历史考察1949—1966[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38.

[4]"新华社(汉口).中共中央华中局关于纠正乡村工作干部不良作风的决定[N].人民日报,19491206(2).

[5]"新华社(北京).适应新的建设时期需要华北局召开各省市宣传部长会议制定党员干部学习计划提高干部文化思想水平[N].人民日报,19500302(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142.

[7]"佚名.为实现一九五一年新的光荣任务而奋斗!人民政协全团委会发出贺电 向解放军和全国同胞贺年并驰电慰问我人民志愿军[N].光明日报,19510101(1).

[8]"佚名.青年团中央关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的通知[N].人民日报,19510626(1).

[9]"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7.

[10]"李济深.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纪念[N].人民日报,19510701(6).

[11]"宋庆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鼓舞力量(在中共中央华东局暨上海市委庆祝党的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词)[N].人民日报,19510702(1).

[12]"丘比特. "历史与记忆[M]//刘东.人文与社会译丛. 王晨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42.

[13]"新华社.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10701(2).

[14]"佚名.北京各机关工厂学校党的组织 集会纪念党的生日[N].人民日报,19510702(1).

[15]"新华社(延安).延安瑞金两地人民"隆重庆祝党的生日 瑞金人民在烈士塔前献花献旗[N].人民日报,19510703(1).

[16]"新华社.毛主席和刘少奇等同志在二十九年前 亲自领导萍乡煤矿工人进行革命斗争——萍乡煤矿老工人在回忆座谈会上谈当年的光荣历史[N].人民日报,19510706(3).

[17]"唐小兵.十字街头的知识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8]"佚名.毛主席选集出版委员会通知[N].人民日报,19510701(5).

[19]"张树军.图文共和国年轮1(1949—1959)[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133.

[20]"新华社.毛泽东选集"第一批已全部发行完毕"现正译为少数民族文字[N].人民日报,19511110(1).

[21]""王炳林.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我们党开展党史学习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210303(16).

[22]"周乃寂.介绍《中国共产党烈士传》(华应申编 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一年五月增订重版)[N].人民日报,19510617(6).

[23]"唐培吉.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33.

[24]"佚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销数达二十五万余册[N].人民日报,19510826(3).

[25]"佚名.北京市委制定纪念七一宣传计划 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 京市职工学习革命历史热烈竞赛生产[N].人民日报,19510621(1).

[26]"佚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委员会学习委员会.遂宁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M].遂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出版,2001:57.

[27]"杭州市萧山区政协,文史和教卫文体委员会.听100个萧山人话过去的事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8]"佚名.中南军区暨四野各部热烈准备庆祝建军节 深入学习党史及解放军历史[N].人民日报,19510727(1).

[29]"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0.

[30]"新华社(保定).保定党员和职工热烈学习党史 上海协商委员会及各民主党派人士 筹备庆祝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N].人民日报,19510629(1).

[3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

[32]"李达.读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九的四篇著作[N].人民日报,19510830(3).

[33]"佚名.中共河北省委发出纪念“七一”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10618(3).

[34]"唐孜.学习党史提高了认识 我决心参加实际斗争[N].光明日报,19510721(2).

[35]"杨波.深入进行购棉储棉的政治动员工作[N].人民日报,19510715(2).

(责任编辑:郭红明)

Commemoration and the Narrative Histor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Effect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1951

ZHU Jie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China)

Abstrac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realistic needs such as political identity,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quality of the major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responding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antiimperialist and patriotic struggl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ied out national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ontext of commemorating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onducts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commemorative texts, publishing Party history documents, commemorative conferences, commemorativ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nd other mean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tively explores the functions and paths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forming a \"demonstrative\" experience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 as to promote various work through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reveal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governing the Party\" to \"governing the country\".

Key words: ""in 1951;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commemoration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th; the effect

猜你喜欢

建党纪念党史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第一次学党史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