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理念下家校协同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024-10-18牟成梅
摘 要
针对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中存在的家校双方认知冲突、态度冲突、问题处理冲突以及家长委员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改革学校评价机制、优化校内培训体系、完善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等三条路径出发,全方位治理和优化家校协同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
家校协同;家庭教育;家长委员会
作者简介
牟成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法规和文件,旨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学校治理”的视角,对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的家校协同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治理优化路径。
一、家校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家校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两类。一是家校双方因认知差异、沟通不畅产生分歧,导致双方频繁发生冲突;二是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缺乏通畅的渠道。
(一)家校双方冲突频发
在家校协同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常常出现沟通问题,导致学校德育处不得不充当“灭火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调解双方的矛盾上,无法发挥预期的作用。
1.认知的冲突
家庭和学校在角色认知、目标认知等方面存在分歧,导致双方产生冲突,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家校协同就是指家长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以至于出现了给家长“布置作业”等情况;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育人机构,育人和传授知识都是学校的工作,学生成绩不好或犯错都是学校的责任。
另外,部分教师和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和个人业绩的唯一标准,以至于家长认为教师“挑剔”学生,看不到学生的优点;或者教师认为家长对学生不闻不问,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甚至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2.态度的冲突
部分家长认为,教师不够热情,忽视或者不尊重家长。例如,家长想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或想要通过教师联系学生的时候,教师不接电话或不回信息;或者教师接电话时不够热情,只有“告状”时才会主动联系家长。
部分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工作或推卸责任。例如,教师认为家长未能履行监管职责,总是以工作为由拒绝到校沟通或面谈,或者不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共育活动。
3.问题处理的冲突
当学生个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一些家长往往找各种理由,拒绝承认问题的存在,或者推卸、减轻自身责任;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些家长会对过错方提出超出正常处理方式的要求;当师生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出现两派意见,或极力维护教师的利益,甚至主张赋予教师更大的权限,或“得理不饶人”,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二)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工作浮于表面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协同的“民间组织”和重要渠道。学校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将其作为家校协同的重要渠道。但长期以来,家长委员会很少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多数时候只是被动配合学校的活动,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家长学校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重要渠道。经常有家长向学校求助,说明自己无法有效地教育学生,请求学校给予帮助;或者亲子关系紧张,需要学校和教师从中调停;甚至许多遭遇心理问题的学生,其问题的根源也来自家庭。为此,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但是,家长的出勤率不高,家长学校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家校难以协同的原因分析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家庭、社会各自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身心共育的格局。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单方面地对学生实施单一内容的教育,会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偏差,影响学生成长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从而导致认知冲突的发生。
(一)家校双方固守立场
1.家校边界不够明确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教育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终身“导师”。如果家长不能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就会导致家庭教育缺失。这种缺失不仅无法从学校教育中得到弥补,还会给学校和教师增加教育孩子的负担,进而引发冲突。
教师是学生的阶段性导师。在相应阶段,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实施主体,更要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家长是配角;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如果双方在教育中不能把握好各自的边界,适时转换身份,将对方视为工具人,就会导致角色冲突。
2.家校沟通缺乏技巧
当前,教师因为交通或其他原因,很少或几乎不进行现场家访;家长也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或几乎无法到校交流。家长和教师都倾向于用数字化社交媒体上的沟通代替面对面的沟通,以此节约时间成本。然而,数字化社交媒体上的沟通存在一定的延时性,教师和家长都可能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第一时间接听或回复,导致双方之间频繁发生不理解或误解的情况。
此外,家长和教师对角色的认知差异会导致沟通中的预期错位。家长往往希望教师传达好消息,而不是布置任务;教师希望获得家长的积极反馈,而不是消极推脱。沟通技巧缺乏和预期违背进一步加剧了家校间的不理解。
3.家长对学生过度保护
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遵守社会的规则。当学生犯错误时,学校应给予适当的惩戒,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但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存在过度保护,不认为学校有权对学生实施惩戒;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学生被“报复”或留下“不良记录”,抵触或抵制学校合理合规的惩戒措施,导致学校的育人工作遇到阻力。
(二)家校协同的渠道和机制不够健全
1.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发挥不完全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学校多元共治的重要渠道,但其具有“民间自发性”,而非学校的常设管理部门,导致其职能难以得到明确和强化,教师和家长也难以充分认识到其在学校多元共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家长是以“兼职”“义务”的身份参与家长委员会的工作的,很多家长既没有足够的精力,也缺乏相关认识,无法有计划、有体系地开展家长委员会的工作。
2.家长学校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但是,一些家长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自然也不认为家庭教育的技巧、技能需要通过接受指导来掌握。这导致家长对家长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家长常常缺席,即使出席也不认真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讲座为主,缺少互动,难以激发家长的兴趣。
综上,家校协同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无论是家校冲突,还是机制或渠道的不健全,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家校双方大都是基于“管理”的理念从单一角度出发思考,而非秉承“治理”的理念进行多元、综合的思考;另外,学生本身也是“多元共治”中的“一元”,这一点常常被忽略。
三、实现家校协同的实施策略及校本实践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需要从三个方面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促进家校协同育人:一是注重价值引领,加强教育思想的引导;二是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关于学生情况的沟通;三是提高家庭教育素养。这三个方面也是学校开展家校协同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和路径。
(一)改革学校评价机制,建立家校协同目标
家校双方要在协同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必须主动迈出“综合评价”的第一步,要在评价中打破分数的禁锢,建立和完善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教师的综合考核标准,从而建立家校协同目标,形成工作合力,减少和避免家校双方在育人认知上产生冲突。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学生成长记录”和“星耀黄冈”评选活动,逐步建立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以写实记录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以学期为单位,记录学习计划、兴趣社团、班级活动、社会实践、兴趣特长等内容,形成“学生成长记录”,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落地有根。另一方面,学校开展了“星耀黄冈”评选活动,让学生在评价的引导下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多维度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家长与学生密切交流,以此让家长、教师和学生对评价产生认同感,为家校协同建立共同目标和认知基础。
(二)优化校内培训体系,提升家校沟通能力
面对家校协同的新要求,学校建立了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家校协同教育工作模式,并对全体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相关培训。培训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对家校协同的认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明确教师和家长各自的常规工作和基本职责,理清家校协同工作的边界,促进换位思考,减少冲突和误解;三是针对家校协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指导,尽量避免工作中的漏洞和失误。
班主任是推进家校协同的主体。学校明确赋予了班主任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力,借此增强班主任落实家校协同主体责任的意识;定期组织班主任分享家校沟通案例,对班主任开展家校协同的方式、内容和技巧等进行指导,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在家长方面,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调研家长需求,了解家庭教育现状,提升家长对家长学校的参与度;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劳动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等多方面对家长进行培训,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完善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丰富家校协同内容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校协同的重要渠道。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学校内部民主管理,以及全面推动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完善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构建家校协同的横纵网络。学校指导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逐级选举产生、组建或分设不同的“专业部门”,形成横纵网络,明确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和价值定位,使其在直接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的关键工作中发挥管理、监督和评价作用。例如,家长委员会代表可直接参与学生校服供应商、学生餐供应商的遴选,并监督遴选全过程。
二是保障家长委员会在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活动中的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家校协同氛围。家长委员会主动调研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需求,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成为科学有效实施家庭教育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在一些重要的教育环节和时间节点,家长委员会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营造正向的家庭教育氛围,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形成家长内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机制。例如,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委员会主动发出倡议,希望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开展劳动教育,并带领学生认识社会,共同参加社会实践。
三是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以更多元的身份走进学校。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寻找具有专长的家长,动员他们开设课程,开发“家长讲座”系列校本课程,让家长发挥自身特长,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通过上述措施,学校实现了“开门办学”,既激发了家长的参与意识,也进一步拓展和发挥了家长委员会职能,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家校协同格局的进一步健全,使其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总之,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在深入分析学校家校协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改革学校评价机制、优化校内培训体系和完善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尝试,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家长、学生三个主体的常态化互动,使家校协同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