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劳动实践课 赋能学生成长路

2024-10-18赵新郧校随勇李微

中国德育 2024年17期

摘 要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立足校情,探索实施“劳动+基地+数字”的“劳动+”课程体系,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彰显劳动教育的深度;通过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升劳动教育的亮度;通过走进企业工厂,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通过家校社协同,增强劳动教育的温度,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劳动实践

作者简介

赵新郧,湖北省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副校长,一级教师;校随勇,湖北省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校长,高级教师;李微,湖北省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一级教师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实施“劳动+基地+数字”的“劳动+”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载体的“三级联动”劳动教育网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课题研究助推劳动教育有深度

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一支由六、七年级班主任和劳动课教师组成的20余人的劳动教育指导团队,并聘请了10名校外劳动教育辅导员,开展了以“数字化赋能‘课堂+基地’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

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劳动实践、劳动体验、劳动探究中,形成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劳动教育研究体系。学校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中,以期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目的,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

为确保课题研究取得实效,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课题组成员以数字化研究为主导,团结协作,创新研究模式。课题组一方面借助湖北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探究,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享受劳动课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结合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实例,印制《劳动教育简报》,让学生参与编辑、设计、校对、印制的全过程,最终形成电子版简报,分享给家长和学生。同时,学校拓展课堂研究渠道,将“数字劳动”与“数字智造”相结合,以编程无人机为载体,组建科学兴趣小组,由课题组成员担任辅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字编程和无人机飞行操控,以解决生活中人工难以完成的危险及高空作业。

二、开辟基地助推劳动教育有亮度

2023年春季,学校因地制宜,在校园内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六、七年级师生定为实践基地责任人,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责任田”,并制作精美的标牌作为劳动口号。为保障劳动课程有序、高效地开展,各班依据学生的体质和特长,将其分成耕地组、播种组、管理组、施肥组、除草组、浇水组、采摘组、观察组等若干个小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劳动实践中,识农事、知辛苦、乐丰收。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协作、积极主动、干劲十足。耕地组的学生为了达到深耕细作的目的,利用休息时间走向田间地头,跟随父母或有经验的耕地能手一起劳动,掌握耕地的要领与技巧;播种组的学生虚心向农民请教,从选种、购买、浸泡、下种到盖窝,严格按照操作方法进行;施肥组的同学在劳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当地农户,与农民细致沟通,学习施肥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在采购农家肥时,学生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个个汗流浃背,却无人叫苦叫累,真正诠释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除草组的学生每天轮流到基地值日,发现杂草萌芽便立即拔除,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幼苗,期盼着它们早日开花结果;浇水组的同学通过网上查询、询问农民和请教老师,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需求,适时进行浇水,确保蔬菜的成活率;观察组的同学们耐心、细心、用心,早中晚三次分工协作进行翔实记录。每当看到长势喜人的幼苗,同学们脸上都会露出喜悦的笑容。最令人兴奋的是收获季节,看着成熟的劳动果实,师生们心里格外高兴,大家走向基地,小心翼翼地收获每一粒劳动果实,欢呼着、欢笑着,那场面不亚于农民丰收节的场景。

收获的果实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分享。一是送到学校师生食堂,作为师生午餐的“加餐菜”。每次食堂师傅们都会在菜盘前特别放置一个“加餐菜”的标牌提醒,师生们吃着亲手种植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高兴,这顿餐也变得格外有意义。二是在校门口设置“小集市”,劳动小组的同学们整齐地摆放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面对接送学生的家长不时吆喝。场面热闹非凡,深受家长青睐。三是将这些果实作为“爱心蔬菜”,送给空巢老人或家庭困难的学生,用劳动果实传递爱心。

三、走进工厂助推劳动教育有广度

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十堰高新区独特的制造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参观学习并动手实践。目前,已有6家工厂、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

今年4月,七年级300余名学生走进恒昌达工贸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学生们实地观摩了普通玻璃、钢化玻璃等不同种类玻璃的加工流程,聆听了工人师傅的讲解,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魅力。

郧阳区柳陂镇是十堰市著名的蔬菜种植大镇,素有“菜篮子”之称,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广阔的种植面积和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种植“土专家”。学校利用这一优势,与20家种植大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进入蔬菜种植大棚,开展聆听讲解、动手劳作、分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种植知识,提高劳动技能。

在实践活动中,温控大棚深受学生喜爱。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养分、长势等各项指标都采用智能控制,通过数字呈现在控制板上,实现了浇水、施肥、控温的自动化操作。无土栽培技术令学生们感到新奇,彻底改变了他们对蔬菜种植的传统观念。技术员告诉学生,无土栽培只需将幼苗合理放置在预制架上,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通过叶面施肥,蔬菜便能茁壮成长。在听取技术员详细介绍种植和管理情况后,学生们无不感叹科技在蔬菜种植中的巨大作用。

四、家校社协同助推劳动教育有温度

劳动教育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多年来,学校坚持做到家校社同参与、共谋划、共成长。

在学校层面,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家校委员会,定期召开劳动教育研讨会,制订长远规划,开展实践活动。学校每月邀请有劳动经验的家长到劳动基地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传授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每季度召开一次家长参与的劳动分享会,邀请劳动模范进行现场交流分享,以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树立“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意识,真正理解“一切伟大皆由双手创造”的道理;每年评选出一批“劳动标兵”“劳动小能手”,激励学生真正成为劳动的行家里手,形成“人人都是学校劳动基地的实践者”的氛围。

在家长层面,学校鼓励每一位家长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孩子一起开展劳动活动,比如做一次家务、炒一盘拿手好菜、织一件毛衣、采摘一次果实、收割一次稻谷、手绘丰收简笔画等,让劳动成为日常必修课,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增进亲子关系,建设和谐家庭,使劳动更具温度。

为展示家长和学生的劳动技能,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劳动擂台赛”。比赛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一、二年级学生以整理书包、系鞋带、戴红领巾等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三、四年级侧重洗衣、打扫卫生、除草等简单的体力劳动;五、六年级则以烹饪、绘画等具有技巧的劳动项目为主;初中部学生则参与田间劳作、编织、手工等工序繁杂且富有挑战性的项目。家长和学生在各自的擂台上配合默契、动作麻利,场面热闹非凡,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社会层面,学校与小作坊、小试验田、小农场等劳动场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学农事、知辛苦、长技能、促成长。每年11月份,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红薯粉条加工小作坊,亲身参与红薯粉条的加工全过程,传承这一传统手艺。从挖红薯、洗红薯、切红薯、过淀粉、加工粉条到晾晒粉条,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掌握红薯粉条加工全流程的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红薯粉条的来之不易,更明白红薯粉条作为郧阳的特产走向全国的艰辛历程。

多年来,学校坚持“五育”并举,贯彻“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聚焦劳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校将继续开拓劳动教育渠道,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模式,深化与校外劳动基地的沟通与交流,走家校社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之路,进一步把具有深度、亮度、广度和温度的劳动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