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模式下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4-10-18孙明辉

中国德育 2024年17期

摘 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与革新,劳动教育已逐渐演变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在这一框架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全面且富有实效的劳动教育体系,旨在培育具备强烈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好少年。

关键词

家校社联动;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作者简介

孙明辉,山东省青岛市大枣园小学,一级教师

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浪潮中,新时代劳动教育已成为影响学生品格塑造、责任感培养、团队协作及创新实践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山东省青岛市大枣园小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构建了家校社联动的新型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元素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社会活动中,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学校为主导,压实劳动教育责任

(一)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学校围绕“会劳动、会生活、会实践、会创新”等核心素养,多学科融合开发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气息的劳动教育课程,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价值。例如,小学低年级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开设了卫生清理、整理收纳、植物栽培与养护、烹饪营养、简单的手工制作和创意活动等基础劳动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开设了更复杂的家务劳动技能(如烹饪简单的菜肴、缝补衣物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等课程,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的道理。初中注重围绕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开展了家庭财务管理、更复杂的烹饪技巧等家政技能训练,组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其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二)开发校内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创建了校园农场、手工制作工坊等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元素跨学科融入创意设计、文化建设中,以提升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创造力。例如,在农业种植基地,学校利用校园内的空地或绿化带,开辟开心农场、园艺农场,让学生自制树木标志牌,认领愿望树、给愿望树起名、写“告诉小树我的愿望”、树下阅读、亲自维护愿望树,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爱护;在养殖基地,学校设立小型动物养殖区,如养兔子、鸡、鸭等,引导学生学习动物饲养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生命关怀意识;在手工艺制作基地,学校开设鲁班工坊、竹笛工坊、美食坊等,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和现代手工艺技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手工技能;在艺术创意基地,学校通过利用废旧物品创作艺术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提升劳动教育师资水平

1.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学校组建了劳动教研组,定期组织集备活动,分享项目式、情境式等创新实践案例,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学校鼓励教师利用科技工具创新劳动教育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亲自体验并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挖掘来自行业一线的故事和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某个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2.邀请劳动教育专家指导。学校邀请劳动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开设工作坊等,分享行业动态和个人经验,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带领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研究项目,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还与企业、职业学校等机构合作,共享师资和实训设施,将真实世界的工作场景和技能直接带入课堂,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机会,助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丰富校内劳动实践活动

1.设计传统节日劳动项目。学校依托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精选与节日相关的劳动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庆祝节日,体验节日的传统习俗,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如春节期间,学校会让学生参与一系列具有浓厚年味的劳动活动,如打扫卫生、贴年画、写春联、剪窗花、蒸馒头、包饺子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与节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享受节日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2.设计主题劳动实践项目。学校设计了环保、感恩、健康、科技等主题的劳动项目,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环保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城市绿化带维护以及垃圾分类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科技领域,学校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动力小车或小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学校还安排学生参与剪纸、泥塑、编织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让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设计岗位体验项目。学校致力于创建多样化的劳动岗位,实施网格化管理,以营造多元化的劳动环境。例如,学校设立了“班级小主人岗”,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校园小义工站”,让学生在服务校园的过程中,体验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学校还开辟了“种植田园小径”等户外劳动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亲近大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在这些基地中,学生可以参与种植、照料植物等活动,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责任心,还能让他们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

4.设计社会公益劳动项目。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体验劳动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街道、清除小广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公益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学校还组织学生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书籍、衣物等必需品,让学生们认识到分享和帮助他人的意义,培养同情心和公益精神。此外,学校还安排学生前往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劳动奉献中感受劳动的光荣和崇高。

二、以家庭为基础,夯实劳动教育根基

(一)挖掘家庭劳动的育人价值

家庭是个人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以及生活习惯培养的关键场所。家庭劳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理能力,还对其身心发展、品德教育和社会化过程有深远影响。通过参与家庭劳动,孩子能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增强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亲子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此外,家庭劳动能够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增强其心理素质,帮助其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增强抗压能力和自信心。然而,当前一些家长溺爱孩子,舍不得让他们参与任何形式的家务活动,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劳动教育的认识,创造更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孩子们能够在劳动中学习和成长。

(二)更新家长劳动教育观念

学校注重更新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加强家庭与学校间的沟通与合作。学校邀请家长代表分享他们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实践经验,组织家委会成员开展专题讲座,深入探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举办沙龙等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为家长们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相关文章和案例,使家长能够随时获取劳动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此外,学校还定期召开家长会,讲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家庭劳动教育。

(三)设置家庭劳动教育清单

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构建了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定了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标准,制定了《劳动指导手册》,形成了适用不同年级的家务劳动清单。学校还开展了诸如“与家人一起做菜”“我会洗衣服”“我会采购”等一系列家务劳动技能专项训练。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实用的劳动技能,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培养劳动习惯。此外,学校还通过评选“劳动之星”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鼓励学生在家庭中承担更多责任,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三、以社会为舞台,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一)重视社会资源的育人价值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广阔舞台,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优秀的社会资源能够拓展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验劳动的全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开展真实的社会劳动实践还能让学生建立起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和尊重,激发职业兴趣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社会劳动教育内容

学校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进行实践学习。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清洁、公共设施维护等社区服务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精神;学习木工、陶艺、编织等传统技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审美和创造力;利用社区图书馆和文化中心的资源,组织图书整理、文化活动策划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参与社区市场的摊位设置、销售自家或社区生产的商品,体验经济活动,学习基本的商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了解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四、以评价为保障,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一)实施激励性评价

学校围绕劳动意识、态度、技术和成效等维度,实时评价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及收获的喜悦,帮助他们在劳动课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例如,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举办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针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学校设定“小园丁”“设计师”“劳动之星”等不同称号,并为其发放荣誉证书、给予小奖品或额外的课外活动机会等奖励。对学生的创意作品或设计进行同伴互评,并要求他们撰写实践日记或报告进行自我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实施过程性评价

学生的劳动感悟与情感一般在出力流汗、付出艰辛的劳动实践历练中产生。为此,学校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劳动全过程。例如,在根茎植物种植的教学中,学生首先了解根茎植物的特性和种植方法。接着,他们亲自动手种植,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持续关注并帮助植物健康成长。当收获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根茎植物进行烹饪,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最后,通过组织义卖活动,学生可以将劳动成果与他人分享,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样的过程性评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种植和烹饪的实用技能,更能在劳动中体验到成长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情,逐步提升劳动素养。

(三)实施发展性评价

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鼓励其在实践中养成好习惯,并持续发展。例如,学校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实践活动,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自我服务劳动清单,并邀请家长与教师共同记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学校还组织了寻找“最美校园人”等评比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带来的荣誉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任务,更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育人职责,更应形成合力,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支持和参与劳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劳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乔 羽